“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一、如果弱者是属于老弱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确实没有生活来源的群体,为什么不值得同情?为什么不能帮助呢?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的。

弱者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可以说这种群体只有生存,谈不上生活,不能享受到富人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仍挣扎在底层让自己努力的生存下去。这个也没有办法,一是原生态家庭的生存环境,二是阶层的固化难以逾越。

二、如果弱者是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等、靠、要的群体,那就不值得同情了,也更没必要帮助了!

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不少这样的主 :天天游手好闲,出外打工怕吃苦受罪,顶不着;在家又不愿干农活或者搞一些种、养之类的副业。

这样的主,天天喝喝闲酒、侃侃大山、刷刷视频、打打小牌。靠坑、蒙、骗勉强度日。当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人生的方向、目标,更谈不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如果是这类群体的弱者,那就不值得同情了!更没有必要去帮助了!

因此,弱者值不值得同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态度。

“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扶弱济贫,爱老携幼,是最基本的人性,可能连动物也存有如此本性,怎么人类就不能“同情弱者”?莫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神魔。

没有底层,拿什么去支撑你的高层?没有弱者,拿什么去显示你是强者?不能住上了瓦房就忘记了草棚的历史,不能吃饱了肚子就忘记了饥饿的过去,任何血统的高贵都是从原始进化,任何强势的威猛都是弱者的蓄势积发。弱者不值得同情?那正说明你不是真正的强者,连同情心都没有的,对弱者都存有怀恨的鄙视,怨愤的冷漠,那就是人性的缺失,是非的混乱,观念的愚钝,灵魂的麻木。

性情善良者看见有人哭泣自己也会伤心流泪,社会正能者每遇弱者贫者灾者都会倾其所有而相助,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因为你弱你贫就可以不必同情,不必帮助而冷眼丟弃,并且还要涶之斥之,那不是彻底了违肯人类的良知和道义了么?

对弱者你没有同情心,也只能证明你没有善良心,也恰恰显示出你是何种本性,连此种掩饰都可不必的,真正的强者也绝不会对你有所帮助,因为善心一旦给予了你,你稍微强大些了,会对任何的不如你者都会给予冷面无情的拒之,毫无人性的对之。

“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强者虽然同情弱者,但也不会改变不公平的现状,弱者就算不同情弱者,也会希望反抗。

“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强者同情弱者,分情况。有的弱者不值得同情。在身边发生的事,俩夫妻,不孝顺公婆,非打即骂,到老了,他的儿子儿媳也走他们这条路,同样不孝顺父母,俩老人上街乞讨,哭诉、儿子、儿媳不孝顺,整天看见可怜巴巴的,这样的弱者我是不会同情的。

“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这句话没有人性,从古至今都扶贫济弱,怎么不值得同情!

旧社会有英雄好汉杀富济贫之作为,虽做法过急,但也是同情弱者。

从大处讲,国家多少年来,民政部门每年都定期救济社会困难户、老、弱、病、残的家庭。近几年全国帮助十万个村脱贫致富。

从小处说,许人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捐款资助患重病、疑难症的群众,这不都是同情弱者吗?

“弱者,不值得同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强者可以不同情弱者,因为没有一个或者一条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说强者必须同情弱者。

但是,真正(真正!)的强者,却大都有一棵同情弱者的善良的心。

一个群体里的人,强者如若没有一棵同情弱者的善心,这个群体是久长不下去的。

道理很简单,强者愈强,并且只去发挥、发扬光大自身的强势地位,那么,弱者必然愈弱,等弱到危及生存的地步的时候,自然会奋起争取生存的权力,那么,团结起来的“弱者”,就会是一支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那么,到此时,孰强孰弱,就会返转了。

例子多得是。

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当年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是一支团结起来的“弱者”的队伍,大多都是生活在低层的工人、农民。

这些“弱者”的队伍,到底有多强大,就不用细说了吧?

我们老家农村有句极有名的俗话,叫“月明(月亮)不会常晌午(正午)”,意思是月亮不会老在正午那个时刻不动,它一定是动态的。

强者会注定一直强下去吗?

弱者当然也不会就天生的、永远出头之日的弱下去。

今天是强者,高高在上,不定有一天就会转到以前认定的弱者脚下。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什么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所以,你现在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正享受着无限风光,请最好是对那些山底下、山半腰上的,正计划也要爬上山顶上的人,还是伸出你友谊、友善、有爱的大手,拉他们一把,既便你不想伸出这个手,也请不要“落井下石”,把他们往下边推。

这样做,后果就是,有一天,他们爬上山的时候,会团结一心,把你掀翻到山下面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