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一、王曦之是我国东晋时代的书法大家。他的行书《兰亭集序》被历史书法界称为登峰造极之作。字迹刚劲浑厚、入木三分,风格漂洒自如,全文共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那是“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实为书法之精品,后人又称他为“书圣”。

二、但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听说王曦之写这首《兰亭集序》是在晚上喝酒后一挥而就,第二天醒来看了自己的作品,还感到不太尽意。但却被后人称为传世之作,佳品中的佳品。可见王曦之是多么的谦虚,多么的有内涵!这才是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

三、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书法艺术爱好者 ,没学习多久,就感到自己的书法水平不错了!已经接近王曦之的水平了!真是太可笑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形似而神不是只是皮毛而已,精髓才是关键。

因此,不论是书法艺术还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学问,都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探索、进取,才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景界。所以王曦之当年对自己的《兰亭集序》并不觉得是登峰造极之作。

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据书史记载。王羲之即兴酒后挥毫,心手双畅,一气呵成了28行,324字的千古神品《兰亭序》。酒醒后觉得原稿因有几处修改的字。他有些不满意。日后重写几次。但"屡书不及"。从此,十分珍惜,将其交付子孙收藏。后来一直流传到七世智永,智永又传给弟子辩才。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得到兰亭序真迹的故事。

常言艺无止境,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裹足不前,那么他就不会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艺术家之所以成功就是始终追求探索,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即使是公认的书圣王羲之,一样会不满意自己。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概莫能外,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再具体来说,王羲之当场书写时,《兰亭序》有许多涂抹修改的的地方,也是他对自己作品字句不足之处的改正,但这并不妨碍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比如王羲之《兰亭序》当中出现了一个错字,就是王羲之的1.“快然自足”给写成了“怏然自足”

2“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空间修改,只好写在旁边。

3“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而且是先写了“外”字,后又以“囙”字覆盖。

4“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之下覆盖了“於今”二字。就是当场修改的痕迹。

实际上,年轻时的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学了几年后,王羲之临摹卫书,虽已得到老师赞赏👍,但自己还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这还是他对自己书法成绩不自满的事例。

有人说这是他未成名,年轻时的故事,其实,到了功成名就中年一样如此 。如《书谱》里原文开头所记载。翻译过来大概是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跟钟繇可以抗衡,有人认为我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勤于临池学书,池水尽是墨黑,假如我象张芝这样用功练书,书法未必不如他。”言下之意,明白自己的优势,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推崇张芝、以为自已超越钟繇。

从以上王羲之的书法史料,可以看出,王羲之正是能向优秀的古代书法家学习,知不足而能取长补短,才能兼融会通,成为冠绝古今的书圣。

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书法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满意!

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这个问题是猜测性的,不过可以按照王羲之的有关事迹来分析。

1、王羲之曾经北上见过汉魏名家书法,然后始知学卫夫人书效果不好,很不满意,叹道:徒费年月。

2、米芾等人均说过王羲之退休后书法才写得更好了。

这就说明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也是会不满意,而后来才是越写越好的。

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得笔与不得笔。得笔法了,就会越写越好,少有不满意的。不得笔,就只是偶有写得好的,常有连自己都不满意的。当然缺乏自知之明者不在此例。

举例说明:书法就好像骑自行车,写字就好像走路。走路有时也感觉很好,脚下生风。但要想学骑自行车,必然要摔倒了几次,才能学会,才知不得法的后果。一旦学会骑自行车之法,自然行走快速,春风得意了。就像得笔法了,腕下生风,好不快活,随意挥洒,笔锋所至,无不满意!羲之晚年,才达大成。

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王羲之也是人,不是神!

王羲之也有自己力所不逮的时候,就像他再次写《兰亭序》一样!

对艺术有无上追求的人都会这样,永远感觉自己应该能创造出次现在更出色的作品,可是人生是有限度的,人的思维也是有限度的!这种不知足的心态是不会永远都能实现的,所以,无论你多么伟大,你都会在最后的时刻留下遗憾!

对自己的作品满意,永远是浅薄的思想!不会在王羲之身上发生,不然,他就绝对成不了王羲之!

王羲之会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吗?

王羲之当然对自己写的字满意。

王羲之得笔法,通心法,精章法。

其中心法就是心满而意足,有感而发,起势是开始,转承为行进,裹束既运笔。

写书法的前提就是满意(既意满)而为。

至于王羲之重写兰亭序,也许只是传说,即使是真实的,因为他想写好,心有芥蒂,意不满,心不发,也就无从写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