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狡兔死,走狗烹。
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韩信之死的原因:
1、韩信本是项羽部下,后参入刘邦集团的,属于外来户。
2、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齐国归顺了刘邦,韩信还突袭了齐国,导致郦食其被处死。韩信占领齐国后向刘邦要官,要当齐王。引起刘邦不满。
3、垓下之战,刘邦让韩信、彭越带兵前来围攻项羽,韩信、彭越都不来,刘邦划分两个人封地,这样两个人才带兵前来。这里有要协刘邦意思,等打败完项羽,刘邦收韩信兵权,把韩信改封为楚王。
4、有人告发韩信收留项羽部将钟离眛,还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依陈平之谋,逮捕了韩信,带到了长安,降为淮阴侯。钟离眛自杀了。
5、陈豨谋反,刘邦去镇压。韩信被人告发与陈豨有密谋要共同造反。吕后和萧何商量,由萧何把韩信骗入皇宫杀死。
韩信之死看法:
1、韩信临死前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从这个角度出发,伴君如伴虎,许多功高震主功臣结局都不好。
2、有人替韩信惋惜,认为刘邦和吕后杀韩信是冤枉的。韩信没有造反的意思,如果想造反,早就实施了。刘邦早就下定了消除异姓王政策,韩信早晚都不会有好结局。
3、有人认为韩信之死与他自己因素有关,是他自己恃功要官做,要胁刘邦,到密谋造反,最终被杀灭族。
4、韩信被吕后处死的,那时候刘邦没在长安,韩信之死跟刘邦关系不太大。
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即使一个人本领再厉害,也是需要手里握有兵权的,如此才能发挥所长!
而当手中权利流失后,等待他的必然是当权者的屠刀!
韩信就是如此,他的悲哀在于此时已经人为刀俎,他为鱼肉了!
其实在此之前蒯通就在韩信是齐王时候,劝说过他,让他及早参与楚汉争霸,三分天下!
可韩信却不听,认为刘邦对他有大恩,他不应该背叛刘邦,
他是一个人,要知恩图报!
韩信的野心重来就不大,只想一地称王,可现实就是,不进则退!
所以他的宿命是注定的!
自重蒯通说出那番话后,蒯通就再无退路了!韩信选择了苟安,那么蒯通就注定要死亡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着审时度势的眼光,而韩信他却毫无此项能力!所以这也就造就了他的死亡结局!
我们要知道此时的韩信,已经没有了兵权,他的选择面已经很窄了,
他的功高震主,是统治者无法容忍的
韩信,毫无察觉,依旧以是我行我素!
这在统治者眼中是什么?
那是找死!如今你韩信连我都要忌惮万分,如果有一天,我死之后,谁还能治你?
是你不就要反了天啦?
只能说韩信,功高已震主,还不自觉,政治蠢货一个!
韩信的死亡!反应的是地主阶级内部斗争的惨烈景象在封建制度下,帝王拥有着,绝对权威,他的意志代表着一切!
即使你位列王侯,依旧无用!
拥有各种安全措施,可当上位者要杀你时,同样只能等待死亡!
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不公平的产生,最终必将让这种不公平彻底淹没人性,让人人失去理智,失去仁爱!
彻底走向权利斗争的世界!
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西汉初年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异姓王韩信。两个韩信都没有善终,姑且认为题主说的是最有名的淮阴侯韩信。韩信(以下均指淮阴侯)的死,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韩信之死的主观原因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建国立下汗马功劳。他先是平定三秦,后又灭掉魏、赵、燕、齐四国,可以说汉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虽然韩信能征善战,但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也正因为这些性格缺陷,使韩信落得个被诛灭三族的下场。
韩信的第一个性格缺陷是居功自傲。 韩信在平定齐国后,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他借机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内心自然不满,但迫于形势急需韩信的援兵,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韩信的第二个缺陷是优柔寡断。齐人蒯通曾对韩信说:“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建议他背叛汉王自立。但韩信感念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一直犹豫不决。
韩信的第三个性格缺陷是背信弃义。韩信的好友钟离昧是项羽的部将,在项羽失败后投靠了韩信。钟离昧曾多次打败刘邦,因此招致了刘邦的记恨。刘邦听说钟离昧在韩信那里,便命令他把钟离昧抓起来。当时,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的一个谋士建议他杀掉钟离昧来消除刘邦的疑虑。于是,韩信找到钟离昧商议此事。钟离昧愤而自杀,韩信便将他的首级献给了刘邦。古人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韩信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使他逐渐被群臣所孤立。
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1.功高盖主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此后韩信先是收复三秦,又灭魏破代,进而东进灭赵和齐。韩信的功业隐隐超过刘邦,此时经常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在统一全国之前尚无暇考虑此事,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就没收了韩信的兵权。但刘邦考虑到韩信立下过赫赫战功,一直不忍杀他。
2.吕后专权
刘邦虽然不忍心杀掉韩信,但他的结发之妻吕雉可没那么仁慈。吕后一直有把持朝政的野心,对于竞争对手是除之而后快。当时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被贬为淮阴侯,但吕后仍不放心。她和萧何设计,在长乐宫除掉韩信。之后,又将韩信的三族老小除掉。
韩信之死反映的问题“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韩信的结局完美印证了这句话。韩信之死首先反映了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局限性。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看来,君主专制就是“挟天下之公为其一家之私”。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家的统治,往往会诛杀有威胁的功臣。
韩信之死还反映了性格在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韩信可以说是成于性格,也败于性格。他出身贫苦,曾遭受“胯下之辱”而隐忍不发;他善于谋划,曾为刘邦献上“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明修暗道”等计谋;他作战勇敢,为了拿下赵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优点使他成为“国土无双”的韩信,但他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居功自傲使刘邦对他产生怀疑,优柔寡断使他错失“三分天下”的时机,背信弃义则使他处于孤立。这些性格缺陷也最终导致了他被诛灭三族。
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像韩信这样的都必须死,无论他反与不反。
韩信必死第一点,军中威望太高,且功高震主。
在《史记》中,韩信的谋士蒯通有这样一段话:“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说,勇略使国家君主受到威压,自己的处境就十分危险,功绩超过天下所有人,他就无可奖赏。而这句话的背景,是汉高帝四年,韩信灭了齐国,又杀了项羽的大将龙且。这个时候的韩信帮着项羽,项羽就会胜利,帮着刘邦,刘邦就会胜利,后续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韩信由于原本是刘邦之将,不忍背汉,最终帮了刘邦,于是局势向着有利于刘邦的方向发展,刘邦做了皇帝,韩信做了齐王。这时候的韩信是什么威望呢?大家都知道樊哙吧?这可是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亲信,鸿门宴上,可是樊哙救了刘邦,且刚开始最瞧不起韩信的一个人,就这么一个人,韩信来找樊哙(由于猜忌,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了),樊跪地迎接,并说“大王竟然肯来我家,真是臣的荣耀!”你要这道,樊哙可比韩信年长十几岁,还是皇帝的连襟!
你说有这样威望的人,你是皇帝,杀还是不杀?
韩信必死第二点,不是亲信,刘邦也不敢信。
刘邦与韩信两者可以是合作关系,可以是君臣关系,但就是不能加上亲信关系。
刘邦的亲信是谁?是张良,是萧何,是樊哙,是周勃,是卢绾……你可以列举出很多人,但你不能把韩信列在其中。因为前边几位可是真的会跟着刘邦一起拼命的。可韩信会吗?韩信不会。否则韩信也不会在攻下齐地后观望,最终利弊选择之后才会选择刘邦。
你说这样有能力的非亲信,你是皇帝,杀还是不杀?
韩信必死第三点,傲气十足,不把天下人放在眼里。
有一段对话,大家应该能够耳熟能详。刘邦问韩信自己可以掌管多少兵马,韩信的回答是十万。而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马,答案是多多益善。朋友们,没建国的时候,手下有比自己能带兵的将领是好事儿,建国了之后,这事儿还好吗?哪个皇帝敢留这么个人在身边?
退一步讲,即便自己能够掌控他,可自己的儿子呢?
这也就是韩信必死的第四点,刘邦和吕后必须给孩子铺路。
韩信被杀的时候,他多大?答案是三十五岁。
这时候的刘邦多大?六十。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死了之后,谁能震住韩信?
你说萧何张良?不好意思,张良也五十多了,萧何也快五十了,讲道理,你是刘邦你怕不怕?你是吕后你怕不怕?
没有不怕的,有你在,我儿子就不安生,我不如杀了你,给我儿子铺路!
韩信必死的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是郡县制的皇帝;韩信,是分封制的士大夫。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到最后,思想从来没有统一过。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秦王朝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开始施行郡县制。可秦二世而亡,这意味着什么呢?喜欢郡县制的人有,遵循分封制的也有,刘邦与韩信,是两种不同的人。
我们都知道在史书中,韩信造反了。但韩信真的反了吗?韩信真的想反吗?韩信只想像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在你刘邦得了天下之后,给我一片封地,让我做个真王爷罢了。韩信对刘邦忠诚吗?忠诚,因为韩信是个“士族”,他对刘邦忠诚,是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是一个“士族”希望从一而终。可是“士族”还需要什么?当我有足够的功绩的时候,你当皇帝我当王!
可刘邦呢?我当了皇帝,你即便是我开国的头号功臣,你也不能是王!这天下,绝对不能有异姓王!
站在韩信分封制的士大夫角度,他有错吗?他没有。
可站在刘邦郡县制的皇帝角度,他有错吗?他同样没有。
或许,当韩信以封王为条件挟持刘邦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这个士大夫,就让他像白马之盟说的那样,杀了吧!
韩信之死,即士大夫之死。
我是伏生说历史,欢迎你的点赞和关注~
关于韩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韩信之死,根本不是功高,我以前已经说过,不想再解释。“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段话是大汉六年韩信从刘邦从楚地羁押到洛阳的感慨之言,也是后来很多人觉得韩信死于功高盖主的源头。然而,刘邦羁押韩信回到洛阳之后,并没有处决韩信,他只是降韩信的爵位,将其从楚王改封为了淮阴侯。事实上,韩信被降爵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在处理韩信事件上也不想做的太绝……难道怪吕后吗?事实,之后……韩信的种种事迹表明,他还是不甘心,还是想脱离刘邦集团,至于说他谋反,他还有军权吗?一个被软禁的人能有多大作为,韩信的死是他想成为诸侯国的一方霸主世袭罔替,而刘邦可没想和他们共治天下,这才是韩被杀主因。
韩信本是刘邦(丰沛)集团里的人,要知道刘邦没有杀丰沛集团里的任何一个人,可韩信非要从刘邦集团里分离出来,自己想单干,变成和彭越,英布等这样的军阀;英布,彭越等人是和刘邦一起反霸王的兄弟,他们和刘邦关系说白了是群雄盟友关系。刘邦治国理念或汉初虽然保有分封制,但刘邦本就没打算建立一个像周朝那样的天子与诸侯国共天下的制度,刘邦与韩信在国家政治结构的构思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不只是韩信,还有那些诸侯,只要诸侯在,那么刘邦就寝食难安。不是刘邦不容韩信,实在是韩信走上了诸侯王的道路,这和刘邦国策相对立,所以不得不杀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