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当然是为了死后也能喷王司徒!

说笑了,诸葛口中含七粒米,情节出自《三国演义》,他命杨义将尸体坐放于大龛中,口含七粒米,足下点长明灯,祈愿的是将星不坠,能继续镇守蜀汉的江山。

而且前面还有“切勿举哀,军中安静如常”的词句,故而这一段有些神叨叨的情节,与后来五丈原诈尸吓退曹军的情节其实是相呼应的,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种情怀,提点了人物为了蜀汉江山呕心沥血的精神情操。

话说王司徒被诸葛村夫喷死之后,嘴里肯定也是喊着米粒的。

中国人古来就有陪葬习俗,坟墓里带着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甚至使唤的仆人最爱的女人都不叫事儿。达官贵人嘴里含个珠子、铜钱、宝玉下葬更不鲜闻。说白了就是不让死人嘴巴饿着,得有个东西把嘴巴占着,让他到了阴间也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比较突出的就是秦始皇这种,连军队都得准备好,陪着去打仗。

那么含饭粒这叫闹哪出呢?这肯定不是罗贯中瞎胡闹。他也是有根据的。

《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

“饭含”,意思就是像吃饭一样含着,把东西放进嘴里搁着,这是一种自《周礼》中继承而来的仪式,显然在汉代也非常为人所重视,是重要的丧葬礼仪细节。

其实华夏人含东西下葬的年份可久远了,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殷商以后更加普遍,几乎是一时之流行。某些地方至今普通人死了,也会弄个铜钱或者硬币、玉石,让他含着。

但是饭和含其实是两个礼仪。一般来说,饭是置于舌头上,含则是咬在口中。两者是都需要按条件同时进行的。

关于含,刘昭注引《礼稽命征》有云:"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璧;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

这方面其实老王认为有些含糊,因为说啥的都有,一会儿说士大夫应该含贝,一会儿说应该含稻,总之后人的《周礼正义》对此也进行了表述,认为这礼法,饭什么东西差别挺多的,但是含的东西从天子到士大夫基本都是玉。

《周礼•地官•舍人》云:“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故而诸葛村夫这种典型的士族门阀,可能是颇有古风的缘故,选择了含稻。

至于村夫为啥选择“七粒米”,呢?这是因为“七”这个数字在古代道家中是个“和”数,阴阳加上五行,天地万物之本就是七也。

中国文化里“七”占有很多成分,例如“七仙女”、“北斗七星”、“头七”、“七夕”、“七个葫芦娃”等等,顺嘴之余,也暗合了天数。

所以诸葛亮塞了七粒米在嘴里,除了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呼应了《演义》中,将星不坠的神叨叨情节。同时深化了孔明这个“知天理,晓阴阳”的“妖人”形象。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就彻底上了蜀汉这条船,而诸葛亮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掌舵”者,期待有一天这条船能变成巨轮,乘风破浪。

然而事与愿违,诸葛亮苦苦经营数十年,终究还是未能北伐成功。虽然在与司马懿的多次较量中占据上风,却始终不能越过“雷池”,在第七次出祁山时迎来了自己的大限。

诸葛亮最后的安排:确保蜀军全身而退

那一夜,诸葛亮夜观星象,算到自己的大限将至。而另一边的司马懿也正等待着诸葛亮归天的那一刻,好一举拿下蜀军。诸葛亮深知,没有他的蜀军绝对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为了能够让蜀军能够全身而退,诸葛亮在借寿不成的情况下,无奈留下最后的手段,也算是为蜀汉所做的最后一丝贡献。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中写道,诸葛亮要求杨仪在自己死后,在口中含7颗米。

“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未落,我的阴魂自起镇之。”

古时候讲究夜观天象,认为天上的一颗星宿就代表地上的一个人。诸葛亮也有一颗代表他的将星,如果这颗将星陨落的话,就代表诸葛亮死了。诸葛亮就曾经凭借夜观星象得知庞统死亡的消息。但是,擅长夜观星象的不只有诸葛亮,司马懿同样深谙此道。所以,诸葛亮必须迷惑司马懿,给司马懿造成自己未死的假象,从而可以为蜀军的撤退争取足够的时间。

死后口含7粒米,诸葛亮成功迷惑司马懿

诸葛亮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他死后,让人往其口中放置7粒米。之所以是7粒米,是因为在古代“7”可谓高深莫测。七天是月亮的一个轮回期,通常人在死后七天灵魂还会回来,所以口含7粒米实际上就是为了掩饰自己已经去世的事实,代表自己的将星就不会陨落了。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式,成功让代表自己的将星不陨落,使得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赢得了蜀军撤退的时间。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含米呢?这是按照古代的丧葬等级制度确定的。通常来说,帝王口中含玉,而一般的士大夫口中含饭,诸葛亮作为士大夫,按礼制理应含饭,因此他要求死后含米也是符合当时的礼制。

在《周礼》里面就有相关记载:

“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可以说,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最后的一次对决。虽然诸葛亮看似又赢了司马懿一回,然而同时却永远失去了博弈的资格。如果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展现出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那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则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回答,感谢大家观看。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诸葛亮一生可谓是为了蜀汉鞠躬尽瘁,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奈何诸葛亮逢其主不得其时。

三分天下之后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让蜀汉危在旦夕,诸葛亮力缆狂澜的保住蜀汉安定。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诸葛亮以攻代守,让蜀汉不至于被曹魏所灭。在诸葛亮北伐途中,诸葛亮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司马懿,诸葛亮视司马懿为蜀汉大敌,为了蜀汉的以后,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骗之上方谷,想以火为蜀汉除去这一大敌,奈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场大雨让司马懿转危为安,诸葛亮也因此口吐鲜血,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自知大限已到,在临死之前让其将士在自己口中放米粒七粒,并声称自己能起死回生。不但诸葛亮手下兵士费解,就叫我们也疑惑重重,人死不能复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做,还要称自己能醒过来?

其实诸葛亮这么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然诸葛亮称自己能醒过来只是为了鼓舞三军士气而已,口含七粒米是为了防止司马懿斩尽杀绝,毕竟当时诸葛亮以死,司马懿没有了后顾之忧,如果司马懿让其兵士乘胜追击,蜀汉将士恐怕要处于危难之中。

诸葛亮从辅助刘备开始以奇策三分天下,刘备在得诸葛亮之前可谓是百战百败,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后,刘备由弱变强。刘备去世之后,后主刘禅平庸,军政大事全靠诸葛亮主持大局,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军的主心骨,有诸葛亮在三军可谓是气势强盛。可如今诸葛亮大业未成身先死,诸葛亮的死让蜀汉三军士气低落,如果司马懿乘胜追击,蜀汉上下恐怕难以抵挡,诸葛亮口含七粒米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算是诸葛亮最后为蜀汉做的一件事情吧。

古代人们信封鬼神之说,诸葛亮虽智谋无双也逃脱不了俗事,司马懿也是如此。另外像司马懿诸葛亮这些聪慧善谋之人都会通过天上星辰来预算接下来要发生的大事,当时民间又流传没一个人代表天上的一颗星辰,诸葛亮如今马上要油尽灯枯,代表诸葛亮的那颗星辰必将陨落。司马懿也善于夜观星象,自然会看到代表诸葛亮陨落的星辰,诸葛亮用口含七粒米的办法,困住自己的三魂七魄,让天上代表自己的星辰继续名亮,不让司马懿知道自己已经身死,为蜀汉撤军争取最后一点时间。

当然以上的两种观点都是以演义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口含七粒米是为了让司马懿不能确定自己已死,说自己能醒过是为了鼓舞士气。

其实在古代人们级别分明,那怕死后下葬也是如此,当时帝王死后口中含玉、王侯含金、官员含钱、民则含石、士大夫含饭。诸葛亮口含七粒米也是遵循此道,诸葛亮本来是一位天下饱学名士,虽出山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官至蜀汉丞相,奈何蜀汉只是三分天下并未实现一统,也就说蜀汉丞相并不是天下人的丞相,诸葛亮还是以含米的方式进行下葬,说自己能醒过来还是为了鼓舞士气,让蜀汉将士撤退。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康熙帝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为兴汉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诸葛亮历来备受后人的推崇,数位君王都将其视之为忠臣之典范,而后世文学更是将其神化,特别是在诸葛亮之死一事上。

《三国演义》第114章诸葛亮自知阳寿已尽,临死前对杨义说:“我死后不能马上去参加葬礼。”你为我的身体造了一个大龛,让我坐在里面,把七粒米放进我的嘴里。”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口含七粒米呢?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十分好奇吧?一起来了解下!

看诸葛亮的打扮就知道此人平常是喜欢道教的,而道教里有个传说,七星灯能够借助寿命。诸葛亮为了延续自己的寿命拯救蜀国含下了七粒米,七粒米表示七个七星灯,借助北斗七星的力量让自己能够醒过来。诸葛亮为了能活下来拯救国家可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

然而事实并不能如愿,最后诸葛亮还是不能复生。天上的七星终究是落了下来,司马懿也看到了这颗陨落的星星,知道自己的对手就这么的走掉了。从此世上应该再也没有这么好的对手来切磋自己的技艺了吧?这也是人生一大憾事了!

结语:因为在古时候有一种说法,七代表着轮回,同时也能够吸收北斗七星的力量,诸葛亮这么做就是希望可以让自己的星象变暗的慢一点,给蜀国的大局留下一个撤退的时间。小伙伴们,你们是否觉得“鞠躬尽瘁”这个词语用在诸葛亮身上真的十分合适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看到此篇文章的人能平安、幸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