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很明显的有偏刘贬曹、兴复汉室的思想,这都是历史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三国志作为史书记载的比较客观,评价人物也比较真实全面;而演义主要是根据民间的传说成书的,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刘备成了大家同情的对象。
首先是因为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后代,族谱也有依据,献帝也认可;有此根据,刘备就成了汉室正统,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唯一名正言顺的统治集团,而曹魏和孙吴两方没有单独成国的依据。
其次是曹操在三国后一直作为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遭到唾弃,孙吴一方具有江东的富庶繁华之地;而刘备一方国力最为弱小,所以很容易赢得民众的同情。
第三是演义里作者的观点所致。演义主要是根据民间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喜好及评价来写的,民间和官方褒奖刘备一方已成定局和惯例,所以作者的成书着力点就是以尊刘贬曹为基调的。
综上所述,看演义时都盼望刘备一方能统一天下,大家都拥护和爱戴刘备,就自然同情刘备,成了评判三国历史人物的主流意识民间论调。
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巜三国演义》有褒刘贬曹的倾向,把刘备描写成一个正统的仁义英雄,己经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在听或读巜三国演义》之前就已经受到这种影响,他们是带着先入之见的,所以同情刘备,而且在听或读的过程中更加把刘备当好人。
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关于题主的问题,首先《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老先生所著,因罗贯中个人属于怀才不遇,屡屡遭到冷遇,将个人的情怀代入了书中诸葛亮的身上,他的不得志是因为还没有遇到明主。
桃园结义对民间的影响刘、关、张桃源三结义符合民间老百姓的审美,苏东坡说过:“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听到刘备胜利,人们无不拍掌称好。”
三教九流对刘备、关羽、张飞3兄弟的不离不弃,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去追大哥刘备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在利益面前什么结拜兄弟,亲兄弟都能手足相残。因为少见,所以显得珍贵,罗贯中收集三国资料的时候也会受此影响。
刘备符合文人们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千百年来,儒家深入人心的教条,而刘备对百姓很好,逃跑的时候也要带着百姓一起是为仁;刘备对关张二人的兄弟之情是为义;刘备对皇帝恭敬有加是为礼;刘备注重培养自己的名声,把自己树立成汉室宗亲,最终得到刘皇叔的美名,无论去哪个诸侯的地盘都被以礼相待是为智;刘备一直以汉室自居,建国蜀汉,连称帝后都被称为汉昭烈帝是为信。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配图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不才有如下看法:
首先是源于作者的引导。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曾经在刘福通的红巾军里谋事,因为自己空有抱负却不被重用,所以愤然离开。在回家的路上,顺便拜访了好友施耐庵。彼时的施耐庵正在家里深入简出,潜心写他的《水浒传》。罗贯中也来了兴致,索性在施耐庵家住下来,帮他写了好多篇幅。这期间二人的思想也不断交流,似乎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正本清源,回归正统。
所以《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最后走向了甘愿被朝廷招安、为国效力的道路。
受到启发后的罗贯中,自然不甘心自己的满腹才华无声湮没,脑子里也有了流芳后世的念头,于是一部鸿篇巨著《三国演义》就应运而生。
基于追求“正统”的思路,又加上刘备是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的嫡系后代,虽然早就成了落魄皇族,但在罗贯中的眼里,毕竟还算根正苗红。所以,整部《三国演义》的写作主线,就是以刘备为正统,把曹操、孙权等列为乱世枭雄。
其次,作者有很大的同情弱者之心。
刘备不过是一个“织席卖履”小儿,仅以皇族后裔的身份聚众而起。特别是不久又得到了汉献帝“皇叔”的身份认证,这是他仅有的一点点政治资本。但光凭这个就想成就一番大业,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有一定的根基,一处稳固的地盘做后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到那里都有名份;孙权承蒙父兄基业,坐镇富庶的江东,傲视群雄。这两个人绝对拥有地、粮、人、财、物等创业资本。刘备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只能空手套白狼。幸亏有关羽、张飞不离左右,张飞更是倾尽家财以助。仅凭这一点,在作者心中,就认为刘备非常了不起。
其三,作者钦佩于刘备的成功之路。
一个要啥没啥的穷光蛋,居然仅凭“刘皇叔”这个空头帽子,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与挫折之后,硬是打出了自己的底盘,坐稳了一片江山。
最后一条,应该是罗贯中更钦佩刘备的毅力。
刘备经历了“失徐州、烧新野、败长板、退白马”等一系列狼狈溃逃,虽然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但他雄心不减,矢志不移。终于通过“烧赤壁、借荆州、取长沙、占西川”等辉煌战绩最终成就了霸业。
因此,正是因为罗贯中的刻意安排,才让后世读者有了题目中所说的那种领会。
为什么有的人以同情刘备的心态听《三国演义》,这是为什么?
一个惨字,一个穷字,还有他姓刘。
咱们这回倒着说,首先从他姓刘开始说起。国人向有拥立正统的情结。历史上,不管当时的皇上有多混蛋,只要没出太大圈儿国人一般很少出现反叛,即使是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三国前期,匡复汉室也是一大部分华夏子民的第一夙愿,包括吕布,这一点我在其他的文章里讲过。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孟德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刘备首次见到汉献帝,并查阅家谱,确认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的第17代玄孙,论辈分,是汉献帝刘协叔辈(正史记载刘备辈分其实是汉献帝的重孙),正式确立了刘备皇叔的地位。这也是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拥护刘备的主要原因,根正苗红。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刘家强大的基因。刘备他爹刘弘,连继承爵资格都没有,就是个平头百姓,为什么?因为他的祖爷爷刘胜,太能生了,刘胜一辈子一共生了120多个儿子,然后一辈儿传一辈儿,一窝生一窝。你想,他们刘家身为贵族,那除了吃饭睡觉,还能干啥?所以到刘备这一辈儿估计跟他同一辈分的旁系弟兄联合起来都能踏平天下了,如果这么多人都继承爵位,哪儿来的钱?集体吃土吧!所以说“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完全正确。回过头来咱再说说刘备和汉献帝的关系,咱打个比方,你姓王,你家孩子肯定也姓王,但是你家孩子跟隔壁老王肯定没关系,对吧。所以,从根正苗红的角度去支持刘备,已经说不过去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备身为皇亲贵胄,却是个卖草鞋的的原因。也就带出了第二个问题,穷。
刚才咱们说了刘备穷的原因,亲戚太多。说到这,就不得不佩服一下刘备的母亲,因为女性在历史上基本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刘母的真实名姓成了一个谜,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在此咱们就姑且称其为刘母吧。刘母不愧是落魄贵族家的媳妇,对刘备的教育极其重视,要知道刘备自幼丧父,是由母亲一手带大,母子二人靠织席贩履艰难度日,即使如此刘母也没有放弃对刘备的教育,在刘备十五岁的时候给他找了一个了不起的老师,此人便是卢植。卢植此人甚是了得,文武双全堪称当世第一大儒,足下弟子徒孙无不是皇亲贵胄,其中当属公孙瓒最有名气。刘备拜卢植为师放到现在相当于直接把刘备送进了北大研究生院。牛吧!别的不说,单说这学费绝对不菲,而且全靠刘母一人织席贩履独自承担。刘备以后混不出个样来,真对不起他娘。问题就在于刘备家穷,毕业了,即使学到了满腹经纶,也只得再次回家织席贩履度日,而是一卖就是很多年。而同学公孙瓒则不同,毕业后直接入仕,迎娶白富美,当上中郎将,前途一片大好。虽然看起来学识再好不如家境好,刘备也是毕业即失业,但正是这一段学习经历为日后刘备的雄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很重要)。知识改变命运在刘备身上得到了验证。刘备虽穷,但正是因为穷,才有幸结交了关羽张飞两位旷世英雄,正是因为学识才能得到两位英雄的敬仰,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佳话,得到了读者的追捧。所以说穷有穷的坏处,也有穷的好处,穷途并非末路。好处说完了,坏处也该来了,这个穷,也为日后的刘备的惨埋下了伏笔。
因为刘备很穷,所以整个《三国》只有刘备这一路诸侯是白手起家。刚才也说了,他这个皇亲的身份和路人没什么区别,只有当他强大以后这个头衔才值钱。自黄巾起义开始刘备为了创业先后给刘恢、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七位老板打过工,这个过程可不是跳槽越跳越高,而是除了曹操之外刘备是去一个地儿黄一个地儿,惨吧,读者也跟随着刘备的脚步颠沛流离尝尽了世态炎凉,你说怎么能不同情刘备?好不容易占了荆州拿了益州创了蜀汉,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在眼前,刘关张三兄弟又真真切切的上演了一幕士为知己者死,悲惨世界啊!这粉圈的跑的了吗?故事还在延续,诸葛亮接过刘备的遗志,继续着蜀汉大业,结果落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却无怨无悔。忠孝仁义礼智信,人们最渴求的东西在蜀汉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怎么能不同情刘备,不喜欢刘备。怎么能不为刘备读完一本《三国演义》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