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像诸葛亮、郭嘉这样的大贤者并不是谁想成为就成为的!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有一篇杂文,名为《稼说送张琥》,其中有一段文: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大概的意思是: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 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的是比你早二年考中进士。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诸葛亮、郭嘉、司马懿,正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人物。诸葛亮,出身官吏世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诸葛亮幼年丧父,后其叔叔也去世,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其畅谈良久,对天下局势,未来走向都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能说的出来的,因为刘备毕竟领军许久,经历了这么多的颠簸流离,对局势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诸葛亮只会夸夸其谈,一定骗不过刘备。所以说,诸葛亮在隐居的时间内,一直都在关注天下局势,对军事、政治都在默默的研究。看一看与诸葛亮交好的诸葛四友,徐庶、孟建、石韬、崔钧,都是当时的名仕,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诸葛亮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又怎么与这四人为友。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魏略》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郭嘉,出生颍川。年少时便以有自己对世道的独特见解和远大理想,一直隐居,秘密结交天下名仕。
《傅子》: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曹操手下的智囊戏志才过世后,曹操向荀彧谋求一位能接替戏志才的人,荀彧就将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与郭嘉一见如故,一番畅谈后,曹操放声大笑道:能助我实现大业者,必是此人。
可见郭嘉的才学谋略,得到了曹操的认可与赏识。
司马懿更不必说,曹操屡次征司马懿出仕,司马懿都隐忍未出。
像诸葛亮、郭嘉、司马懿这样的人,他们聪明过人是肯定的,但如果只有聪明而胸无大学,依然不会出人头地。
年轻的时候多读书,多看书,博览群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等机会到来之时,自然厚积薄发,一跃千里。
机会永远都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学的时候,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平时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候一起学习,玩的时候一起玩,可每次考试,人家永远都名列前茅。
我们只看到表面现象,我玩他也玩,我学他也学;可是背地里,回到家后人家的努力,我们却看不到。
工作以后,平时看着其貌不扬的人,往往在管家时刻都会挺身而出,惊艳一方。这也都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机会是一方面,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境界,机会自然就会找到你。(诸葛亮不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吗?)
另附《稼说送张琥》全文: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 苏轼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有一句话形容郭嘉为“天生郭奉孝”,诸葛亮更是“多智近妖”,从二者的发展历程来看,首先天生条件要好,智商得够用,至少得能上个中科大少年班啥的。
其次,要经过良好的教育,有海内文明的老师亲自教导,诸葛亮有水镜先生教诲,郭嘉则就读于著名的颖川学院,换作今天,至少得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并成为某位大家的亲传弟子。
再次,要得遇明主,诸葛亮与刘备是如鱼得水,郭嘉与曹操,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今天,意味着你毕业后要有眼光,发现一个真正的雄主,在其落魄时投入其麾下。
最后,他们之所以名传千古,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势造英雄。按现在我国的和平主旋律,不可能出现三国时期那样能被历史永远铭记的人杰。
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也成为了很多人梦想成为天才的精神支柱。实际上一个人想要成为天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成为天才的灵感,其次才是后天的努力。不管是在上学的时候,还是在工作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埋头苦干却碌碌无为的人,这些人已经付出了百分九十九的汉水,却缺少百分之一的灵感,所以他们都无法成为天才。
我们来看一下郭嘉和诸葛亮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两个人都是难得的天才。郭嘉出生于公元170年,他21岁的时候就看出了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26岁的时候投奔曹操,并且很快成为了曹操的谋主。在郭嘉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前,郭嘉并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由此可见郭嘉的才能主要来自于天赋。
诸葛亮的才能更是来源于天赋,诸葛亮是一个天赋非常高的人,《三国志》称他擅长奇思妙想,创造出了八阵图和木牛流马。从史书中对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政治、战略、经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天赋。
在诸葛亮出隆中之前,他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做过官,也没有给任何诸侯做过幕僚。刘备刚刚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就能够在草庐里面将天下局势讲的明明白白,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隆重战略。普通人即使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很难能够拥有诸葛亮的战略眼光。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诸葛亮负责管理益州的经济民生,益州的老百姓都很支持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执法非常严酷,但是因为他公平正义,百姓们都没有怨言。在刘备占领益州之前,诸葛亮也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这一点也能够说明诸葛亮的天赋极高。
在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之前,诸葛亮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却能够位列武庙十哲。诸葛亮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固然跟他喜欢读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比一般人聪明。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和八阵图,到现在能够研究出来的人仍然寥寥无几。很多诸葛亮的粉丝费劲一生的精力,都没能造出来木牛流马,而这几样发明只是诸葛亮南征北战时期的“副产品”。
人与人之间的天赋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别,普通人想要成为诸葛亮和郭嘉这样的大智者非常不容易。当然对于天赋普通的我们来说,努力读书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都是提升自己的好办法。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存在差距,但是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即使不能成为诸葛亮一样的人,也不愧于自己的努力。
如何成为像诸葛亮、郭嘉一样的人?
是不用想自成,不是就是想到胡子托了地都难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