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吕布说刘备不仗义是指“辕门射戟”的事,如果真没有“辕门射戟”,刘备也可能不存在了。罗贯中整部小说都是“向刘鄙曹”思想,历史的局限性。其实刘备也不是什么好鸟🐦!

《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这该怎么说呢?

吕布先杀丁原后杀董桌,刘备收留他又被他夺了徐州,可谓是吕布忘恩负义的恶名已经远播四海。

做为一代雄才大略、玩哀绍、袁术、刘表、张济、马腾、韩遂等人于股掌之间的曹操会看不出吕布是个什么人,而去问刘备吗?

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曹操在白门楼擒抓吕布之后,在杀与用的问题上,问计于刘备?说穿了,不过是曹操将刘备看做了诸路诸侯中最有能力的一个人,也就是在以后的煮洒论英雄中所言: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

所以曹操在擒抓吕布后,在杀不杀吕布时要问问刘备,不过是对刘备的一次考察,以看看刘备究竟能不能为他所用?

刘备做为一代枭雄,岂能不知曹操之用意?所以他就是心中一万个意愿想让曹操留下吕布这头永远喂不熟的狼,但嘴上也只能说:“君不见丁剑阳、董桌乎?”以顺应曹操之意而自保。

可吕布却将刘备看做了救命稻草,所以当听到刘备的话时,要大骂刘备无义。

《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本质上看,吕布没有信用。但他也做了些好事。辕门射戟救了刘备,诛杀董卓。吕布败在匹夫之勇。

《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就这个问题来说,吕布走到这一步,其实谁都怨不得,这个恶果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到底谁才能决定吕布的生死,真的是刘备就能决定的了的吗?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都投靠在曹操手下,也就是说曹操才是真正的老板,刘备他们只是曹操手下的员工,真正的决策权在老板曹操的手里,老板询问你的意见,那是给你面子,你能当真吗?如果你当真了,那你离被开除就不远了。

曹操在处理降将方面是很有自己一套的,也就是说他很有主见和理智,对投降他的人,其处理手段也是非常果断的。

譬如曹操一看到降将高顺,二话不说,直接斩了(因为之前高顺的手下曾射箭伤了他的爱将夏侯淳的一只眼,这样的人如果收下了,让夏侯家的兄弟们怎么想?所以干脆杀了)。

再譬如大将张辽,张辽随被曹军俘虏,但他面对曹操毫无惧色(曹操也很欣赏有气节的人,加上关羽为张辽求情。)能让关羽认可的人肯定是人才,曹操能杀吗,肯定留下了,不杀。

所以,对于降将是杀还是留,曹操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如果他真的想留下吕布,在吕布向他求情时,就应该给他机会,不是显得他更宽宏大量吗?为何还要推给刘备呢?

第二,曹操是想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以保全自己的爱才的名声。

当时曹操爱才、惜才的名声在外,他不愿意亲手杀死吕布,所以想借刘备之手(刘备也是以仁义著称的),给刘备难堪。

刘备岂会不明白他的用意,如果刘备松口替吕布求情,那他不是真仁义,就真成了一个滥好人了,以后谁还愿意追随这样的主子?

孔子说了对仁义的人讲仁义,对小人讲仁义,那你也成了小人了。

吕布这样人品的人,如果留下他只会给自己的未来惹下麻烦,这点刘备深知,所以刘备说:"君不见丁剑阳、董桌乎"?

也就是告诉曹操,这样的人该怎么处理,你看着办吧。

第三,自作孽不可活。

吕布临死还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还在一个劲的埋怨他人。论武力值,吕布几乎无人能敌,可他太自负高傲了,没有一点警觉性,这不情着让人钻空子吗。

加之自己之前又有那么多不良记录,人品太差。这样的人谁敢用?除非老板们都不要命了。

他自己当老板吧,又没有领导才能,最后伤透了员工的心(陈宫),还逼得自己的手下反了自己,不是自作孽不可活吗?

《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杀死吕布的直接凶手是曹操无疑。曹操何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其铲除异己杀人何止千万,疑杀叔辈吕伯奢,错杀降将蔡瑁,怒杀神医华佗,多杀一个吕布又如何!不过,曹操又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主儿,曹操手下一众文武,大多是平定四方归降之人,并因此成就了“关云长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等美谈。但是。曹操为什么容不下天下第一的吕布呢?说到底,是因为曹操看透了吕布反复无常的本质。多疑的曹操岂容一只不着调的恶虎在其卧榻之侧埋伏,所以曹操杀之有理。

吕布之死的帮凶,那便是刘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的写法,其中“贬曹褒备轻孙权”,刘备经常打着“中山靖王之后,当今大汉皇叔”的旗号,时刻为自己抗曹扶汉打上正义的名牌,说实话,若论刘备个人的文治武功,还有创业起点是魏蜀吴三股势力中最弱的,在三顾茅庐得到孔明之前,其战绩和国足有的一比,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十年没有自己可以扎根的革命根据地,着实可怜。但是无妨,刘备最大的优势是仁厚。民间有“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说法,我倒是认为刘备的仁厚不是虚言。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怒摔孩子以谢赵云,陶恭祖三让徐州方才接受,刘表几让荆州坚决推辞,这些佳话频频;再有,三国整部书中,描写刘备真正动手杀人或是下令斩杀的只有义子刘封一人,那是因为刘封被孟达忽悠,见死不救关羽而被东吴擒拿诛杀所致;而刘备兵败长坂坡,几十万当地老百姓舍家撇业自愿跟随,互相不舍不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仁君的形象可见一斑。正是因为深谙刘备的品性,虽然经常动刀动枪兵戎相见,但是吕布与刘备私交不错,也曾称兄道弟,交往过密。吕布趁张飞酒醉抢占徐州,未伤刘备全家老小一人,的确待刘备不薄。因此被绑缚在白门楼上的吕布会暗中求助刘备,“老刘,咱哥俩不错,你得跟曹操求情免我一死啊!”但是,仁厚是有条件的。刘备此时终于表现出虚伪的一面,闻布之言微微点头。而后当曹操就吕布受降一事询问刘备,刘备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老曹啊,你可别忘了丁原和董卓的悲剧吆!”醍醐灌顶,曹操杀心已定。难道,刘备真的是为曹操所想吗?当然不是,如果吕布真的为曹操所用,那刘备的创业路上无疑又增加了一个强敌,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当自身根本利益受到威胁时,怎么可能没有原则的仁慈?

还有一个问题可以引申假设,那就是如果当时刘备真的又发“妇人之仁”为吕布求情,曹操是否就可以放吕布一马?我个人认为,不可能。首先,“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不可能听,再者,刘备更不可能犯低级错误。曹操之所以询问一旁的刘备,表面上是尊重刘备“皇叔”的身份,其实是在试探这“大耳贼”的真实想法,而刘备对“曹贼”更是心知肚明,一语之下便云开雾散。因此,吕布必死。

如果说,吕布之死的操刀手是曹操,推进器是刘备,那归根结底,元凶其实是吕布自己。吕布除了武力第一,其他确实无法让世人信服。其一,目光短浅见利忘义。张飞称吕布为“三姓家奴”是有根据的,因为一匹赤兔宝马,因为一位绝世美人,先后弑杀两任义父丁原和董卓,这之后一会儿跟袁绍,一会儿随袁术,和刘备打打和和,情形暧昧,摇摆不定,毫无立场可言。其二,刚愎自用不进忠言。吕布阵营中文有陈宫,武有张辽高顺,这些都是忠勇之士,敢于谏言之人,但是无奈吕布油盐不进,数次贻误战机,还经常牛皮哄哄,“我胯下赤兔马,手中方天画戟,谁能奈我何?”直到终日沉湎酒色,让部属捆得如同一枚肉粽一般。其三,贪生怕死毫无气节。吕布被绑缚送到白门楼,面对曹操摇尾乞怜,一副狗熊相,与陈宫、高顺、张辽等人的义正辞严、慷慨就义相比(张辽因为关羽求情免死降曹),其怂样顿时颠覆一众看客的“三观”。纵观吕布一生,不过一介武夫而已,与真正的英雄相去甚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是民间对三国武将的定位,细细揣度,这排名老大的吕布和排名次席的赵云反差何其大矣!赵云人称“常胜将军”,同样名扬四海难求一败,但是一辈子谨言慎行,恪尽职守,居功不傲,善始善终,书写出和吕布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吕布之死,发人深省让人反思,简而言之,做人之道,“谦”字打头,诚为根本;用人之道,“德”字当先,德才兼备,如此而已!

《三国演义》中吕布临终为什么说刘备不仗义?你怎么看?

吕布说刘备不仗义,那是吕布求生心切,想让刘备替他说句话,好救赎一下的。吕布曾经辕门射戟救过刘备,虽然是救,刘备却不怎么领情;事实上是吕布乘张飞喝醉夺取了刘备的城池,陷刘备于危险的境地,救刘备那是顺水人情,刘备可不念他的好。

吕布的为人,必定会失败,反复无常,张飞有句骂他的话很在理,“三姓家奴”。

被捕背景: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众叛亲离,他的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在白门楼乘吕布喝醉绑了献给曹操邀功,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怎么能不紧呢”,吕布想活,给曹操说:“明公所虑者,布耳,愿投降明公,何愁天下不定。”曹操有点迟疑,问刘备的意见,刘备可不想让曹操得到虎将吕布,借机冷冷地说:“何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吕布开始是丁原的义子,董卓用赤兔马就骗成董卓的义子,吕布杀了丁原;后来吕布因为貂蝉的缘故,又杀了董卓。刘备此话一出,曹操幡然醒悟,觉得吕布留不得,要不然跟丁原、董卓一个下场,于是下令勒死并且削了吕布的头。

作为第一战将,吕布毫无英雄气概,他的手下张辽都不怕死,说死就死了,喊啥喊,结果想死的人张辽活下来了,想活的吕布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