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电视剧里的大侠,仗剑走天涯,挥金如土,每到一处吃饭,都是狂呼乱叫,小二,好酒好菜的尽管上,临走的时候,就会随手丢下一锭银子,头也不回,潇洒离去,看到这里,我们都会想,大侠一不经商,二不种地,三不偷不抢,他们的钱从何而来?为了解开这个迷,我就讲一讲我们这里流传的姜白晒子大侠的故事:
大侠都应该有个响亮,能够震撼人的名字,可是这个大侠为啥叫白晒子?白晒子在威海是指哪些不务正业,不劳而获的懒汉子,姜大侠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真实名字无人知晓。
姜大侠小的时候,不喜欢读书,父母为了约束他,就请来了城西武馆的赵坤做他的师傅,姜大侠念书不行,可是学武倒是很用心,肯吃苦,等到武艺学成之后,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姜大侠除了武功,其他的啥也不行,可是他也要生存啊,万般无奈,他只有行侠仗义走江湖。
想要行走江湖离不开钱 ,这一点难不倒大侠,他利用自己的声望,把社会上的地痞流氓,二流子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门派,过去说是门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黑社会,然后姜大侠就开始为人摆事,社会上的纷争,解决不了的,找到他,只要钱到位,他就可以给你摆平,欠债不还的,他帮你讨债,官府不能出面解决的事情,他就可以出面,替官府解决,这一切都离不开金钱。
有一年官府准备修缮城墙,修缮城墙需要大量的石头,这种石头只有城西的马头山才有,可是马头山的所属权是一个礼部尚书的亲戚,这个人仗着有后台,就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可是官府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又不能硬来,这个时候,官府找到姜大侠请他出面解决,姜大侠知道礼部尚书的亲戚只认钱,其他的一概不认,可是城墙如果不及时修缮,就不能抵挡土匪的骚扰,为了百姓的安危,姜大侠召集了附近的乞丐,地痞流氓,不分昼夜的骚扰尚书的亲戚,晚上就提着粪桶,把大门口,以及大门上面,都泼上人粪尿。
尚书的亲戚逼急了,就是找官府来解决,可是官府的衙役总是找种种的借口来推辞,是在逼急了,就随便抓几个乞丐来滥竽充数,可是 依然解决不了问题。
尚书的亲戚万般无奈,只能请姜大侠出面解决,姜大侠趁机提出条件,允许官府开采石头,并且给自己一些银两,来打发这些闹事的人,为了图个清净,尚书的亲戚只能吃个哑巴亏,乖乖的掏钱。
这边的事情解决了,官府很高兴,他们也赏赐给姜大侠丰厚的奖励,并且把修缮城墙的工程,交给姜大侠去做,就凭这件事情,据传说,姜大侠赚了足足的1500两银子,这笔钱在那个年代相当于100户人家的一年收入,由此可见,大侠的从来不缺钱。
这仅仅是姜大侠收入的一个缩影,其他的收入还不知道有多少,大侠不缺钱,但是某些大侠缺德,姜大侠就是这样的人。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大侠是一个传说,是理想化的武人,也只有武侠小说中出现过。打抱不平的人有,但长期在外行侠仗义的侠客正史上很少记载。
小说中的侠客,都是理想化人物,不但武艺高强、有特殊异能,而且是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正义化身,现实中并没有这么高大上。
聂隐娘是《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一个侠客,她十岁被一个讨饭的尼姑偷走学艺。学成后尼姑带她去杀坏人,按尼姑所说罪状,这个要杀之人确实该死,所以聂隐娘在无人发觉的情况下把人杀了。
第二个人是一个害了很多人命的大官,让聂隐娘夜里去他的房间把人头割来。可是聂隐娘趴在房梁上,看到这个人在逗一个小孩玩,不忍下手。回来后尼姑知道了原委,告诉聂隐娘“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先杀他喜爱的,然后再杀他。”从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尼姑行侠是以讨饭为生,先偷孩子为徒,又教导聂隐娘先杀坏人喜爱的,然后再杀坏人。
如果按照尼姑的说法,那个孩子必先被杀,然后再杀那个大官。可是孩子是无辜的。先偷孩子为徒,再杀无辜,这个尼姑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标准侠客,充其量也只是嫉恶如仇的豪横强梁而已。
我们再看后来的聂隐娘出师回家后,一切用度都是由其父亲聂锋供给,甚至有了丈夫,也是由聂隐娘的娘家供给生活,直到父亲聂风去世。受雇于魏帅和其丈夫为左、右使。后来魏帅因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好,就派聂隐娘去割刘昌裔的头。
刘昌裔神算很准,事先知道了聂隐娘要来杀他。甚至聂隐娘一出发就知道了,而且算出聂隐娘和其丈夫骑着白驴和黑驴,到城门前有鹊雀在其丈夫前面鸣噪,她丈夫用弹弓没有射中,而聂隐娘发弹一丸弹就射杀鹊雀。这种事都算的很准确。聂隐娘听正在等他们的衙將一说,就被刘昌裔的神算折服,转投刘昌裔,每天需要二百文钱供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侠客也需要为生活做打算。聂隐娘失去父亲供给,就要为了生活受雇于人,而且因为被刘昌裔的神算折服,转投刘昌裔。这和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可是天壤之别,不是标准的侠所客为。首先为了雇主去杀人,然后又转投被杀对象,这在所有武侠书中都不属于标准侠客,可偏偏在《太平广记》中聂隐娘被归为侠客范畴。所以说古代真正的侠客,没有武侠小说中那么高、大、上,也是为五斗米折腰的。只要不偷不抢、有特殊武功、异能就被称为“侠客”。
可见武侠小说中那种游走四方、行侠仗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潇洒侠客在真正的历史上是少见的,即使有也是出身豪门,有人供养着,且在正义感上离标准侠客标准,有一定距离。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是被作家神话的存在。-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靠劫富人家的财。
因为我地古代有三个侠客。
传下来的真实故事。有时间,
我会慢慢讲给大家观看!
🌹🌹🌹🌹🌹🌹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在电视剧中、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见到大侠们仗剑走天涯,真的是让人羡慕不已。不过,风光的背后也得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大侠们走江湖的资金来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靠家底。其实很多大侠都是“富家子弟”,衣食无忧,才闲来无事去练武功。穷苦人家的孩子,连饭都吃不上口,那有闲功夫去练武,除非有深仇大冤要报。所以,这些富家子弟大侠当然有资本去行走江湖,只当是旅游。
二是靠劫富。大侠都是武功高强之人,行走江湖缺少资金时,发挥自身长处,去劫取富人的财产应该是一条必选之路。这样不会被人耻笑,如果顺便再济一下穷,那就会得到更多人的称赞了,与大侠的称号更是名符其实了。
三是靠资助。一些富人都喜欢接交大侠,一来可以装装门面,二来可以有所依重。这样,资助大侠一定的资金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所以,一般大侠只要不是自负清高,筹集资金行走江湖应该不是问题。
四是靠私活。有些大侠也可以靠接一些“私活”来解决行走江湖的资金问题,如当当“杀手”,替人消灾;做做“护卫”,替人保保镖等等,这些私下任务都可以赚取不少“佣金”。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试着回答一下。
虽然也不十分清楚侠客们究竟靠什么生存?但从书中也不难看出个大概率。
"侠″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而武侠小说最早出现在《史记.游侠列传》中。
中国人历来就有侠客情结,行侠仗义从先秦至民国一直都有小说与民间传说。以此为生者大有人在,但大部分都是偏正面描写的多。而实际上但凡为了生存,正邪两道很难分的十分清楚。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哪管是与非。还有所谓劫富济贫,打家劫舍等。侠与盗,侠与匪,应该有一部分就是侠客所为。
暗中出手,匡扶正义者有之,叹为知己,为其卖命有之。为一粥一饭铤而走险的也不稀奇。总之,为了生存没有什么对于他们来讲是不可以的。
李白在《侠客行》中的描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多么生动形象啊!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的经济来源靠什么?
答:俗话说“穷家富路”,但武侠小说里那些走遍江湖的大侠们,却是很少为钱发愁。相反一掷千金大碗喝酒的场面不断,仗义疏财的情节更是一抓一把。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大侠”们呢?这事儿必须说:大侠们在“弄钱”时,真是各有各的门道。
首先一个经济来源,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家里有矿”。
古代能成为“大侠”的人,往往家底都十分雄厚。特别是类似“战国”“魏晋”这类乱世里,一方面是各路枭雄勋贵们为了“大业”,想方设法拉拢“大侠”,花钱当然眼都不眨。比如秦末游侠张耳,早年就曾是信陵君门下的门客。汉初诸侯王梁王门下“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士莫不至”。吴王刘濞麾下的大侠周丘,“出趟差”就拉起了三万大军,一口气攻占下邳。这种能量极大的大侠,当然走哪都有人买单。
而且好些树大根深的游侠,自己就是土豪。单是西汉年间时,各地大侠就画地为牢,比如“长安樊中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瓮中”等“大侠”,都是名震一方。他们名下有大量财产,门下养了百千宾客,动动手就血雨腥风。比如大侠原涉出去杀人,动辄就是二十几辆车的阵仗,大侠灌夫的资产多达数千万钱。大侠万章给京兆尹做侍卫,一亮相就吓得王公贵族纷纷行礼,反而把京兆尹“晒”一边。
这一类“大侠”,当然不会心疼钱,相反挥一挥衣袖,就洒出大把钱“权行州域,力折诸侯”。甚至到了汉武帝年间,还让“天子切齿,卫霍改节”。也终因太过招摇,引发了汉武帝时期,一连串血雨腥风的恶治。
在类似“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里,好些“大侠”的身份也不断转换,身在民间时做大侠,赶上机会就出将入相:东吴大都督鲁肃,小说里是忠厚长者,历史上却曾是名门豪侠。却散尽家财拉起队伍,做了东吴的开国元勋。类似的还有南北朝名将高昂、周敷、薛修文等人,或是“从大侠到名将”,或是“从大侠到名臣”。
这一类人做大侠,凭着名门身份与富庶家业,“启动资金”都不成问题。
甚至在“守内虚外”的宋代,或是专制程度越发强化的元明清,“家里有矿”的大侠也从来不少。宋代大侠方山子的宅院“田宅壮丽,与公侯等”。元朝大侠王著号称“王青州”,还是益都千户长,却因憎恨宰相阿合马祸国,一锤要了这位奸相的命,上演“一洗六合妖氛收”的壮烈一幕。
明代嘉靖年间喜好行侠仗义的“游侠”周铠,其本人也是个资产颇丰的富商,万历年间的游侠赵任,本身更有进士功名,家有豪华田园的学问家李濂,青年时也曾是个仰慕信陵君的“游侠健儿”。这类大侠,都是侠客中的“土豪版”。
那么“家里没矿”,在古代就做不了大侠了?也不完全是。穷出身的大侠,也不是没有。他们行走江湖的一大经济来源,就是“粉丝馈赠”。
古代走江湖,能够熬到“大侠”这个级别的,当然多是声名赫赫的人物。别管腰包里是穷是富,都是仰慕者众多。而且就算大侠自己不想攀附权贵,好些人也盼着能结好大侠,给自己“打通门路”。所以好些“穷大侠”行走江湖,经常使个眼色,就有人送钱来。
比如隋朝年间的大侠沈光,早年时“家甚贫”,后来在江湖上打出了名气,然后就是“人多赡遗”,也就是争着送钱来,自己每天啥都不做,就是“每致甘食美服”,过的无比滋润。明初的大侠南宫生,早年时家产巨富,后来行侠仗义一辈子,落得穷困潦倒,可派头依然不改,经常呼朋唤友饮宴,酒肉都有人送。谁家缺钱救急,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郑重写个条子,立刻就有当地有钱人来买单。类似大侠,都是真实的传奇。
什么样的大侠可以书写这种传奇?可以瞧个典型:宋代“大侠”兼“名臣”张咏,作为北宋诗坛的鼻祖人物,纸币的发明者,大宋朝一代名相,张咏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宋初江湖上“一代豪侠”。他年轻时虽然家贫,却练得一手好剑术,号称“两河间人无敌者”。他曾向一位隐士索取宅院枣树,一剑就把枣树砍成两半。行走江湖时住进黑店,一顿搏斗把黑店店主团伙杀光,有官员被恶仆勒索,他知道后仗剑出手,一剑把恶仆杀死。
这样的强人,在入仕为官之前,就早早在江湖上杀出了名头。所以早年他游历汤阴时,汤阴知县慷慨赠送了万钱。这大侠生涯,“资金来源”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而比起这类“资金来源”来,更多的“大侠”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意”。
首先说“合法生意”,这个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清年间很普遍,明清的典籍里,有好些“大侠致富”的典故:比如嘉靖年间的甘肃人王贤,早年生活贫困,干脆弃儒从商。走遍各地做生意的同时,行侠仗义也没耽搁。不但有了“豪侠”名号,而且“累致千金”。还有万历年间的山东大侠刘滋,原本是潦倒穷书生出身,以二十亩地位本钱做生意,凭着豪侠的名号“十余年致数万金”。
而更多的,却是“非法生意”。首先比较出名的,当然就是偷盗打劫。比如汉代的“游侠”们,常干的事情就是劫掠富事,连都城长安也“剽掠行者,死者横道”。雄厚资财的背后,就是各种血雨腥风。唐代的游侠们也经常“以七月击鼓,群入民家号行盗”。明末的山东两淮等地,都有“大侠”结伙为盗,甚至还蔓延到了“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万历年间时,北京就出了号称“母大虫”的“女大侠”,在北京郊区打家劫舍。
甚至到了明末时,北京的“大侠”们,都催生了潜规则:玉河桥一代每当夜幕降临,就有“大侠”们身穿驴皮出没,嚣张打家劫舍,类似的景象,在明末广东浙江等省,也是经常出现。而且和前朝比起来,明清年间的大多数“大侠”们,不但更加流氓化,没有两汉魏晋游侠们那强大的社会地位。
比如在明末经济发达的江南,当地的士大夫名门们,资产家家富可敌国,名下田产动辄几十万亩。这帮人除了捞钱,也招“大侠”。如果说战国两汉时的贵族们,对大侠还有礼遇。明末年间的这些“高官”们,却只是“收健壮为奴”,你“江湖地位”再强大,在“大人”面前也不过是“奴”,这些人“便弓马,喜斗杀,多者百人,名曰家将”。除了作威作福,也帮主人做够了“私铸”“走私”等生意,钱也不少拿。
“大侠钱从哪里来”的话题背后,是汉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变迁镜子。多少超越历史的回味,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郑春元《侠客史》、汪涌豪《中国游侠史》、王齐《中国古代的游侠》、陶易《张咏:特立独行的北宋名臣》、单中元《明代隆万时期游侠致富论》、商传《走进晚明》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