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讲究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为人做到孝不难,这个孝就是讲对父母要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比喻衣食住行,要满足父母,现在人的收入都不错,物质条件基本都可以满足父母,这就是孝。
而顺却很难做到,所谓的顺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比喻父母不喜欢你喝酒,抽烟,赌博,而你却不顾父母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在比喻,失去老伴的父母,他们为了排解孤独,需要重新组成家庭,而做儿女的,却百般阻拦,这都是不顺的表现。
经常对这个父母发脾气,顶嘴,说话大声,这就属于不顺,做人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你有孝心,但是没有顺从父母的心,所以不能说你是个孝顺的儿女。
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这个问题的点略显矛盾,如果有真正的孝心,就不会对父母态度不好,对父母态度不好就谈不上真正的孝心,当在拿所谓的孝心说事的时候,本身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孝心了。孝顺父母天经地仪,本没有什么可说道和彰显的。
孝心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如果有,个人认为只有一种:就是你的父母认为你很有孝心,就是真正的孝心。当下大多人认为的孝心,都是自认为或与别人比对的行为结果,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而沾沾自喜,而从未证实过是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孝心行为,此为假孝!是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孝顺。
比如:父母八九十岁了,行走都己困难,你却远在天边,每个月拿几个钱或打几个电话了事,美其名曰:很有孝心,因为每月甚至经常给他们很多钱!但有没想过,对于一个连用钱的力气都没有的人,给他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要说是为了养家或被生活所迫,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你心里没有你现在所追求的东西重要。试想一下,当我们只懂吃、喝、拉、撒、睡的幼儿时期,父母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把我们丢在家里,扔两个钱了事?
对于个人情绪方面,很多人习惯笼统的用心大或心小来介定,但这样有以面盖点之嫌。面对不如愿时情绪不好,动不动发脾气,耍性子,归根结底是缺乏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练得来。缺乏管理情绪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你的原生家庭成员和周围所见之人控制管理情绪的能力;你的父母或其它你日常所见之人,面对不如愿时的方式是大吼大叫,甚至动手,你同样也会用这种方式面对不如愿。
那怎样解决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问题呢?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什么?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找到发生问题的本源。比如手不小心被刀划破一道口子,事后却在屁股上包扎一通,这不具任何意义;还不如在脑袋上下点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面对手伤的处理方式一定是因为脑子先出了问题[呲牙]。
那不好的情绪来自哪里?当然是你的内心、潜意识或惯性。从你长这么大以来,所闻、所见、所学及周围的大部分人,在面对不如愿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埋怨、发泄或者是发怒;因比,刚开始你只是学习和模仿,直到这种认知在在你内心形成习惯及潜意识,这样,坏情绪就成了你面对不顺心时的第一打开方式,由不得你选择。
那么,可以养成的习惯或潜意识,同样也可以改变,而这种改变的难度取决于你对于这种改变所需要的迫切程度及决心。那怎样来改变呢?下面的小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首先要知道情绪的波动是来自烦恼,而烦恼的根源是:你经历的所有事情没有向你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二、要明白烦恼是因为外界发生的事情令你心生不快,它是来自你的内心,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世界?相信你一定明白,改变自己相对于改变世界来说会更容易些。
三、改变自己要从自己的优先权出发,即选择权。如当你面对不如愿时,你可以选择发泄发怒,也可以选择不把它当回事,具体选择以什么样的情绪方式面对,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四、要清楚展示不好的情绪对于当前发生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助推恶化。为什么两夫妻会因为类似打破一个碗的小事而闹到离婚甚至对薄公堂的程度,不是问题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五、要走到自己内心的深处,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情绪皆是妄念,本身什么都没有,都是自造的。
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正常,我也会,都抑郁症了,我们已经老了,但父母命长,只有咬紧牙关,巴望日子快点.已经不是孝顺问题了,是你死我活的比赛了。话不好听,理对的。60多自己一生病,父母不肯去养老院,所以妈妈90生日那天,大家祝她万寿无疆,现在都不能说长命百岁了,因为一百岁的人太多了,那天我举杯祝自己健康,我健康长寿了,妈妈你才可以活得下去!
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题主好像在说我!
父母啰嗦或无理时,特别容易不耐烦,话说得很冲。那我是什么心理呢?
啥心理都没有!能有什么心理,条件反射一样脱囗而出,收都收不住,咋整?看到父母愕然的神情时,会悔到肠子都穿!再加上父母上年纪后,对儿女的话(不管对错)不会反驳,内心的愧疚疯长呀!
怎办?平日里多加注意,同一句话,把话说慢一些,语调轻一些,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嗯,成功过几次,特别有成就感!但修为未到家,仍需努力!
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我就是这样的人,脾气上来对父母发脾气,过后特后悔,心想下次不能这样了,就是改不了。这样也不算孝顺。老爸走了五年了,老妈半身不遂三年了,为了照顾老妈我几乎每天在老妈家,因为我不回家老公现在不理我。我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姐姐花钱多不说,还有血压高,工作也忙,弟弟开公交不能缺觉,所以我只能舍弃我家来照顾老妈,偶尔姐姐替我盯一夜,弟弟歇班盯白天,我下班弟弟就回家。别人照顾老妈我还不放心。老妈也有点小脑萎缩有时我也会和老妈急,过后想想都这样了够可怜了,想到这心就软了下来就不在急了。现在我的心思全放在老妈和儿子身上。别看我妈妈不能自理,好赖每天进门能叫声:妈,我回来了。我妈就说:你给我买嘛吃的来了😊。每天能看见妈下班回家叫声妈我觉得还是挺幸福的。
对父母有孝心,但是有时跟父母说话不耐烦,还时常吼叫,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三观不歪的人,孝心都是有的。
但人对情绪的控制,差别可是很大的。这跟认知和修养密不可分。
爱吼的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判断“对错”,表现出喜和怒。
“我不喜欢某物、某活动,你又来这一套!”(我不喜欢,你别烦我,哪怕你再喜欢!)这是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得容许别人喜欢或不喜欢。
“我说过几次了?不能这样(记着这样)你还不听!”或许他说过,别人没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就火了。“我给你说的,你竟听不进去?”(多恼火啊!不把我的话当重要的事!然而,你多提示了一遍或者解释其重要性了么?没。)
还有,面对比较固执的人,人发火的几率飙升。我说不动你,怒从心头起。
基本就这心态。
有个小寓言:有根铜条,往锁里乱捅,锁就是不动。钥匙轻轻一拨,锁开了。意思是:钥匙懂得锁的心。
不懂得心,就是一次被你的威风震慑,过后还是问题不断。
站在别人角度想想,就容易懂了。再动动脑,了解一下别人,就懂了。懂了,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哪里还用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