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我也有过好几次出家的冲动,而且差一点就真的出家了,晚上,一个人想来想去,自己家中白发苍苍的父亲,一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父亲,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离开了他,我做不到。
出家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逃避责任,逃避现实,那么你就是个自私自利的凡夫俗子,即使出家了,和在家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为了修行,佛告诉我们,当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处处都是道场,吃饭穿衣无一不是修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却妄言要广度众生岂不是掩耳盗铃,知恩不报,的人又如何来报佛恩。
有一则故事说得很好,从前有一个人,辞别母亲前去拜佛,走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位出家的师父,他问师父,佛在哪里,出家人告诉他,你回头,向后走什么时候看到以一位反穿棉衣,趿拉这着鞋的人,那个人就是佛。
这个人向后走的过程一直没遇到佛,走来走去回家了,他一敲门,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于是迫不及待的把衣服都穿反了,来给儿子开门,儿子看到母亲这副模样,当下顿悟,母亲就是佛啊。
真要修行何必出家,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行善积德,供养三宝,那一样不是修行?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我的弟弟2010年在西安至相寺出家,他从90年代初喜欢佛教,在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学习后准备出家,我家里都信仰佛教也是佛教徒,对弟弟的想法也没有异意,只是父母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希望他成家立业在家修行,通过弟弟的思想工作,父母同意他出家为僧。
他出家近十年来,只要有空就回家看望父母,父母有病或住院,他更是整日在床前尽孝,擦洗身体、倒屎倒尿、按摩并念经祈福,让父母身体及精神上得到许多宽慰,尽到了一个儿子必有的孝心,并得到亲人及四邻的称赞。
现在老人多少都会留有财产,弟弟明确表示出家人不贪恋金钱,遗产不要一分一文,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佛陀了,所以我用真实的家事,来证明出家的僧侣不耽误尽孝,而且还会以佛教宽慰老人,让老年人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并正确的面对死亡,希望全天下的老年人幸福安康。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因为很多人的境界和学识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认知的领域和知识面是有限的, 这就是涉及到大爱和小爱的问题。
所以, 要回答这个问题, 你就必须迁就这些人的境界去回复他们。好比,你是成年人,你的职业是幼儿园老师, 那么你上班的时候就要迁就孩子天真无邪的境界陪着他们玩过家家捉迷藏;但是等你回到家了, 你不能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还捉迷藏啊,对不对?这个时候, 你就要做出威仪和职责来处理家庭日常起居和教导孩子的行为来了!这样的话,你就能分别出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出家是大孝还是不孝。我们现在就针对这两个问题分析一下:
第一 对于学佛的人或佛弟子,那么他的发心就走向菩提道,以大爱有情众生为主, 知道无量劫的轮回中,无数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心中慈悲救度众生,不想让他们在轮回中饱受分离难以割舍的痛苦和煎熬,发愿让他们脱离这永无止尽的苦海,断绝对儿女的贪爱和挂念,所以选择出家!希望自己出家修行证得无上正果再回来度化父母和六亲眷属!比如释迦摩尼佛,在自己年纪轻轻的时候,看到这世间的疾病死亡和情爱造成的痛苦给家人带来的苦难等等, 发愿要找到生命的真谛,排除了王宫中的种种阻碍出家通过苦行,历时六载终于证悟,然后又返回王宫和他生活的世间,开启转动佛法的脉轮,讲法49年,不仅让自己的家人和六亲眷属得到解脱, 同时,也将佛法传遍世间,让人领悟生命的真谛。使很多有缘的人追随佛陀的脚步选择出家。
所以对这类人来说,他们出家是有发过宏愿的,那就是度化众生,不仅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包括别人的父母。这就是他们的使命。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说, 出家是大孝。是为了父母的解脱而出家。应该随喜赞叹!
第二: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说出家不孝呢?
这也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很多人是不信佛法的;所以他们也不接受佛法。当然对于出家就会不理解也无法接受, 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出家是不孝的!还有一类人群就是自己不孝顺父母或者贪恋父母的。那么就看父母为佛, 在家里就好好尽孝道,给父母端水洗脚。父母年老了尽儿女的职责,赡养父母到老享天伦之乐。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孝道。所以,这类人选择出家是不孝。
希望大家能从各个角度分析, 正确对待大孝和不孝的问题。
获取更多佛理常识,欢迎关注头条号:上师坛城!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时至今日,普通大众对于和尚,还有一个很深的误解,就是认为所谓“出家”,就是彻底抛弃家庭,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斩断红尘,自己快活去了。当初,佛教从印度东来,在中土传播时,遇到的一记最重铁拳,就是“不忠不孝”的批判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大概都是最讲究“孝道”的国度,由此误解非常正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把孝顺提升为社会根本的地步,别国的文化传统没有如此重视的。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来整合维稳的社会,孝当然得是做人第一位。所以,中国人骂人最狠的两句话,一个是“忘本”,另一个恐怕就是“不孝”了。
现在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外再成功,不管你官做得多大,钱挣得多么盆满钵满,只要听闻你对老父母不管不问,甚至动辄打骂,只怕没人会真心尊敬你,也会时刻提防着你。反之,即便是惺惺作态,也能博取巨大的社会名声,因为这是仁义道德的化身。旧时代的中国,很多人就是凭着“孝子”的标签,幡然改变命运,走上巅峰,成为人生赢家的。
而做和尚,就是放弃人生最核心的人伦,似乎比不婚不育还严重得多。不仅父母兄弟无法理解,周边吃瓜群众也会觉得异样。所以,国人对于出家人的心理,素来都是微妙又矛盾的:一方面,视出家人为“修行人”,是红尘中信仰的守护者,甚至是财运亨通的福星,路上遇到恨不得顶礼膜拜;
而另一方面,内心却又时刻质疑:不是走投无路了,谁会抛妻弃子、不顾父母,跑去出家做和尚呢?诸端指责上,至少有一个“自私”。
平日,我们爱讲“佛教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一大方向,就是也倡导孝道。按宗密大师说法,出家人不仅得孝,而且“戒虽万行,以孝为宗”,不孝子佛门也不接纳你。
首先当然是理论上的突破。印度原始佛教,本身是不怎么讲孝道的,释迦摩尼的理念,就是人各有命,况且他是王子出身,不需要去考虑父母吃喝拉撒老何所依的问题,这方面就有盲点。大略翻翻《阿含经》,就能发现,印度原始佛教对于双亲,确实是比较“狠”的。
对于孝道,他们的一大核心观点就是:人都是因果轮回的,众生互为父母儿女,佛法的重要性远在父母之上。而且,按这逻辑,今生你的父母下辈子可能就是你的儿女,什么都是暂时的依存关系,太较真了就显得荒谬执著看不穿。如此一来,父母的绝对权威就没有了,孝不孝的也变得不在重要。重要的,只是生而为人,要参透一切虚妄的本质。早期的佛经故事里,我也几乎看不到和尚如何反哺父母的记载。
但佛教到了中国,不讲孝道,是行不通的。一者,与教义有冲突:佛教讲博爱,讲关怀众生,假设僧人舍近求远,连父母都不认了,如何体现你的仁慈?不就成了伪善了么?其二,也是最为关键的,在中国倘蔑弃人伦,是根本就传不下去的,所以中国佛教很快就“识时务者为俊杰”,既讲忠君爱国,也讲孝道至上。
这里面的核心步骤,就是把“孝”与“戒律”结合起来。宋代契嵩大师为此还专门写了部《孝论》,认为行孝也是佛门戒律的一种,而且是最根本的伦理道德观。他说,离开了孝,戒律就是空论;没有了戒律,则孝也无从体现,二者是二合一的关系。
如此,“孝为戒先”的理念,从唐宋就普及开了。我们的唐玄奘法师,晚年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译经,就是回到故乡,给父母迁坟,奏请皇帝把二老的墓地,修缮得漂漂亮亮的。佛门“四大皆空”,不是看什么都无所谓,心灵世界修炼成死灰,而是洞穿生命的本质。
这就是说,无论理论还是现实上,中国的出家人,都不是放弃孝道的。只不过,他们的理解与儒家传统,与普通人的认知,还是存在一些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佛教认为孝有大小。呆在父母身边,让父母吃穿不愁,每天恭恭敬敬的,甚或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在大众看来最孝顺的方式,在佛门看来是“小孝”,是世俗的孝。他们自认为,自家的孝道观念,远远高出儒家几个层次段位。
他们所追求的,实质是一种超世俗的孝道观念。认为割舍亲情的牵挂,是为了普渡更多众生,是舍小孝而成就更大的孝,有点类似儒家“古来忠孝两难全”的意味。唐代禅宗界顶级大佬——黄檗禅师,很早就概括了:“人子尽孝,孝有大小:衣食奉养乃小孝;光宗耀祖无非中孝;而超拔父母永生,乃是大孝”,尽管一些禅宗史资料记载,他本人就经历过很惨痛的事情,按我们俗人看去,是对不住父母的。
而且,以我观察,现实中的僧人,他们行孝的方式,几乎都不外这两种:一,是会规劝父母也修习佛法,以佛法开导父母,从而让他们脱离苦厄的同时,也令血缘的亲情关系转化为“法缘”的关系;二,是自己要精进持戒,或勤修苦练,以期早日开悟,或慈悲为怀,行善积德,从而让这些功德“回向”给双亲,回报养育之恩。他们认定,此方为大孝。
所以,即便到现在,不少寺庙里,其实还有很多僧人的父母,是随着住寺的。尤其是在他们父母年老体衰,得不到身边人照顾的时候。平日里,出家人尽管“出家”了,也不是不回去照顾父母,时时探望、端屎端尿,不辞辛苦是一直都有的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事稍微想想,就能转化偏见了。
佛教所谓“出家”,不是不要家,而是出离五欲六尘的困缚而已。他们和我等俗人的区别,大体在两样:一,只怕没法随时在家里照顾;二,钱财上,即便身上有钱,不便给父母,因为这些钱财不是他们所有,理论上只是代管而已。老实说,钱财上很难满足父母,这确实也是许多出家人的苦恼,尤其是那些刚入门槛不久的年轻僧人。
至于说,现如今,也有好些人,仅仅是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出家,这就不太好说了~世间百态,什么人事都没有绝对可言。只是说,出家人和我们大众并无两样,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没必要神秘化,更无需视为怪异。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类比个说法一下子就有答案了
去当兵不能照顾小家是光荣还要逃避责任
众所周知,当兵是光荣的,牺牲小家守卫大家
同理出家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更不是逃避责任,不是不孝顺,而是大孝,至孝。
备注:当然别有用心的出家行为,不仅没有行持利益众生的事情,还在破坏教法,损毁出家人形象的人,那么这些人的出家另当别论,在此我们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佛教有无限生命观,也就是人不是只有一辈子,在无数的六道轮回中,大家都相互当过父母。正所谓:"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其次为什么出家?受到很多影视剧情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出家的人都是在人世间受到打击以后,为了逃避而选择出家。或者有人好逸恶劳才去出家。其实这是误解,“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出家是为了弘法利生。
第三结合以上两点,那么有一个人为了生生世世,无限曾经当过自己父母的众生,而暂时减少照顾自己的小家,您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第四很多人误解以为出家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了,和亲人断绝关系了。如果有这个误解,那么只能说受到电视电影毒害至深。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孝"
小孝:孝其身
中孝:孝其心
大孝:孝其志
至孝:孝其慧
对于父母来讲,在家照顾能做到前两个就不错了,尤其是孝其心更难。
而在外遵纪守法,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称为"孝其志"。
人老了对生死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如何提高父母的智慧,尤其是正确认识生死的智慧是最重要的。
而出家本身就是利益众生,父母将自己儿子舍给更多的父母,本身就是让父母的价值最大化的方式之一,另外学佛学的就是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生死的智慧只是基础的,所以能实现大孝和至孝。
慈悲智慧的您,是怎么觉得呢?
欢迎留言评论,如果觉得好请您点赞支持!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
是大孝。这个家庭累生累世积了德,行
了善,才会出一个出家修行的人。一人
得道,将把他祖祖辈辈的人都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