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别看乌克兰最近反攻得很厉害,但是你没看到俄罗斯高层以及世界各地的军事专家一点都不着急吗?

(观察战场的俄军士兵)

乌克兰的军力上升已经到了极限。

在兵法上有一句话叫“存地失人”,而与一个相反的是“存人失地”,这句话很恰当地反应了当前俄乌双方的军事形态。

俄罗斯虽然一直丢城失地,但是俄罗斯的军队却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乌克兰虽然一直收复失地,但是乌克兰在进攻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重的代价。

乌克兰虽然有北约相助,但是与俄罗斯相比他最大的短板是兵力来源与俄罗斯相距较大,整整比俄罗斯少了三倍。

俄罗斯原本就有90万军队,乌克兰经过前面几次扩编后兵力也达到了60万,在兵力差距上虽然拉近了不少,但与俄罗斯相比仍然有差距。

这次俄罗斯征兵30万,乌克兰面对俄罗斯大规模征兵的举动,他也也宣布征兵,但是后来一算,发现已经无兵可征,于是只好放弃征兵计划。

可以说60万的兵力已经是乌克兰的兵力上升的极限了,这些兵力在战场上每损失一个,就意味着乌克兰总兵力少一个,根本无法再填补回来。

(从红利曼撤出,在小树林里休整的俄军士兵)

(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车臣士兵)

乌克兰的反攻势头也快到达极限。

乌克兰从8月份开始发动反攻,先是攻打赫尔松、紧接着是伊久姆、然后是红利曼,当前乌克兰军队同时在哈尔科夫与赫尔松方向继续发动反攻。

在这里我先不说长时间的连续进攻是否会导致士兵是疲倦的问题,仅仅弹药供应库存,我觉得乌克兰也已经不多。

最近泽连斯基一直不断地向全世界要弹药、要武器,就可以知道乌克兰的弹药库存已经不足。

最近美国又对乌克兰进行紧急军事援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乌克兰的武器弹药库存已经接近清仓状态。

在人员疲惫与弹药库存接近消耗殆尽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反攻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我觉得乌克兰的反攻很快就会到达极限,然而他现在取得的战果离收复四州还存在非常远的距离。

(在进攻途中满脸疲惫与不安的乌军士兵)

(没水、没食物、没弹药、没车辆,聚在一起闹事的乌军士兵)

俄罗斯已经准备好了对乌军进行抄底。

可以说兵力与弹药上的不足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的两大短板,俄罗斯一直使用层层撤退的方式来消耗乌克兰的兵力与弹药。这是非常高明的战略。

我看到很多人说俄军一直战败导致士兵的士气低落,而乌军不断获得胜利让其士气大涨。

但这是一种误解。

昨晚我翻看了一些相关的视频,从中发现“节节败退”的俄罗斯并没有士气低落,反而精神饱满。相反地取得“节节胜利”的乌军士个个神情疲惫、精神紧张。

说白了,在乌军的一系列反攻中俄军根本没有与他进行短兵相接,俄军都是使用远程火力对进攻乌军进行打击,一旦靠近,俄军的士兵就退了。

因此俄军士兵在战场上根本就没怎么出力,他们轻松得很,根本没有什么士气低落。与之相反的是在进攻中不断遭受俄军炮火洗礼的乌军则显得特别疲惫与紧张。

当前俄罗斯已经对新征上来的几十万士兵进行训教,一旦那些士兵可以投入作战,那么深入俄军纵深的乌军,最后有可能全部被俄罗斯一口吃掉。

这么说吧,人家俄罗斯现在准备对乌军进行大抄底,所以自从乌军发动反攻以来,俄军才会没有组织任何一次针对乌军的反攻。

乌军不断地进行反攻,俄军没有进行过任何一次针对性的反击,你们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开往前线的俄军坦克)

(俄军往前线输送的坦克)

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虽然俄罗斯采取武装占领加公投的方法,将乌克兰的四洲吞入囊中,但联合国不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特别是乌克兰不同意。乌克兰在北约的强力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始反攻,收复了好多失地,如果北约支持强度不减甚至加强的话,特别是再有更先进武器介入,继续培训提升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估计俄罗斯不一定是对手,乌克兰不一定能打到俄罗斯领土,但收复失地估计不成问题,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与俄罗斯上次轻易吞并克里米亚有关,目前看来有点小看乌克兰的抗击侵略的决心和信心了,也小看了乌克兰军队的实力,更没想到北约会持续对乌克兰进行军事经济支持,俄罗斯陷入了泥坑,不得不说俄罗斯轻率了,侧面来看,俄罗斯陷入了老美给挖的大坑,而且坑大沟深,要跳出来最起码要脱层皮,不死也得带点彩。

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会的,一乌克兰不肯屈服;二有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三最重要,保家卫国是正义之战

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这不需要预测 从公投那一天起 俄罗斯基本宣告玩儿完了 何止是收回四州?

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乌克兰能否收回这四个州?很难预测,但不用质疑的是,这四个州的归属将彻底拖垮俄罗斯!

网友们预测一下,乌克兰的四州能否失而复得?

定能失而复得。否则世上将正气不存。联合国宪章必须遵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