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印度的国内矛盾太多,不进行对外挑衅转移矛盾,印度会解体的。
第一、印度国内民族矛盾多印度有1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但这么多民族聚集在一个国家中并不是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是殖民运动把他们强行扭在一起的。
由此导致了印度半个国家的领土都在闹独立,这些闹独立的邦分布在印度全国的各地地方,东北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动南部,可谓是各个方向都有。
有人算了一下,印度的分离组织多达50多个,而且大多数都组建有自己的武装,这些分离组装每年都会和印度各地的军警察交火,由此大家时不时的听到什么印度军队或者警察又遭遇了伏击的事情。
印度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相互有矛盾的,62年的时候,我们抓了很多印度俘虏,由于民族不一样,放在一起看押会相互打的,所以要分开来关押。
由于印度内部民族之间相互不和,所以印度内部的很多部队也是按民族来划分的,当是这种按民族划分的组建模式,会导致在战争发生时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印度如今也做了一些调整。
第二、印度宗教矛盾尖锐。印度内部宗教非常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等众多本土宗教,这么多宗教掺合在一起,想没有矛盾都不行。
其中最大的宗教矛盾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英国离开时虽然实行了印巴分分治,但印度内部仍有2亿多的伊斯兰教徒。
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矛盾点很多,比如在对待牛的问题上,印度教徒把牛当神一样供奉,但生活在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则把牛肉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他们想没有冲突都难。
第三、印度的种性制度难以克服印度是一个种姓等级森严的社会,高种姓的人高高在上,而低种姓的人又相互看不起,在几个种性等级中,种性等级高一点中间层次,会更歧视比他种性低的人。
总之,在印度,低种姓的根本就不能算是人,在社会中受到各种歧视与欺凌的。
在印度这个社会中,好的工作岗位基本都被高种姓的人占据,那些肮脏的工作则是低种姓的人来干,印度存在种姓职业体系,低种姓的人就算再有才能,也难以做到管理层的位置,因为高种姓的人是不会让低种姓的人来指挥自己的。(莫迪来自低种姓,但他在内政上也是一塌糊涂,没有什么建树。)
由此,印度高种姓的人往往比较富有,而低种姓的人则比较穷。
总的来说,印度内部的矛盾太多,又尖锐,如果不对外转移的话,印度内部的矛盾很容易爆发,一旦爆发就印度就完蛋了。
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印度这个国家很好玩,经常出现一些令人迷惑的行为。在当地时间2月7日,印度负责道路运输和高速公路的国务部长V.K.辛格在马杜赖接受媒体采访时,带着“炫耀”的意味宣称,印度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LAC)上的越界次数,远远比中国多。
同时,辛格继续“炫耀”印度通过封锁中国手机应用程度和抵制中国商品,从经济上打击了中国,他说:“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
印度这位部长的话显然是承认了从去年开始的激烈对峙,是印方首先挑起的争端,而且也承认印度在实际控制线的越界次数比中国多得多。有些人认为这是印方一部分官员认识到了印度的错误行为。
其实,这些话并不是他们的什么良心发现,而是在炫耀,人家拿这事当功绩大肆吹嘘呢。
印度负责道交通的国务部长辛格接受采访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印度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LAC)的越界次数比中国多,而印度政府从未对外透露过这一情况。他说:“我向你们保证,如果中国越界了10次,我们肯定至少越界过50次。”
这其实是一种选举语言,因为印度的国务部长都是政务官,是当选政党任命的政客,也就是人民党和莫迪任命的。他必须时不时的讲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为了取悦国内的民族主义分子的支持,所有的表态归根结底是为了选票。
然而,印度军方绝对不会承认自己越线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中方。这话只能是印度政客说出来,而且经由印度媒体把这事当成好事来吹捧,以凸显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厉害。
实际上中印两军刚刚在1月24日在莫尔多/楚舒勒会晤点中方一侧结束了第九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就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脱离接触问题进行了商洽,坦诚深入地交换意见。双方均认为本轮会谈积极务实且具有建设性,进一步增进了双方互信和相互理解。双方同意尽早推动一线部队脱离接触,同意遵照两国重要共识,继续保持对话谈判势头,尽快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共同努力推动降温缓局。
双方同意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一线部队保持克制,稳控西段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局势,共同维护和平与安宁。尽管第九轮军长级会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印度军方也在表面上维持和气,并没有出现挑衅性的语言攻击。
在马克斯维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书里曾写过,1962年战争之前,印度国大党和精英阶层赌的就是面对印方的蚕食,中国不敢开枪还击,因此执行了北进战略,然后被解放军干净利落地歼灭。都这么久了,他们还是一点记性不长。独立七十多年来,印度的国防政策一向如此,他们不止对华蚕食,对所有周边国家都是这一套,不停的蚕食前进政策,让印度独立后领土大了20万平方公里。
十几年来,中国在西部边界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远远领先于印度。目前我军在西部边境的戍边条件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一直在加强前沿边防哨所的硬件建设,完善通往边防哨所的营房、公路、输电线路等。对管控薄弱地区都可实施直升机空中巡逻,以及全地形车巡逻。
多边防部队驻地都修建了直升机停机坪,配备了燃油锅炉,太阳能发电,阳光暖房,星网工程卫星站,甚至蔬菜大棚。尤其是等级国防公路,目前都直通各个边防哨所。这些基础设施在印度眼里又是一大威胁。
近期的中印对峙,其实是印度多年来顽固蚕食前进,碰到力量增长了的中国以后,他们踢到铁板的结果。
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这句话让印度非常不爽:
什么叫印度那么穷?一个一跃成为有声有色超级大国的国家会穷?麻烦你们看看印度到底有多少厕所再说话好吗?会吓着你们的!
但是众所周知,有钱人除了调侃穷人,基本都是不愿意和穷人为伍的,毕竟没有共同语言。
但印度似乎是个例外,虽然一跃成为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连美国也忙不迭地把印度从发展中国家除名,但印度似乎“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穷乡亲”,即便成为“高高在上”的超级大国,还是有事没事地和周边的的穷邻居们“打成一片”,而大家的反响也非常热烈,纷纷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
那么,为何印度能如此“屈尊下顾”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印度有雄心壮志;
二是印度有难言之隐。
作为印度的奠基者,尼赫鲁在印度建国后就为印度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要么一鸣惊人,要么默默无闻,中间路线不能让这位开国领袖满意。
所以,印度在独立建国后,就迅速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风头一时无两。而后在62年被彻底踹下了三哥的宝座,不久尼赫鲁就郁郁而终。
不过,虽然尼赫鲁不在了,但家族还把持着印度政坛好多年,其本人的音容笑貌更是活在广大印度人民心中,所以印度人民能做的就是擦干眼泪再次出发,将印度的有声有色梦想继续传承下去。
而经过印度几十年来的努力,印度终于直接跳过发达国家,成为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
而自信且膨胀的印度人民深知,一个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绝不能满足于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更不能蜗居在小小的南亚次大陆,所以印度说什么也要膨胀起来。
1947年的“印巴分治”虽然为印度的独立建国奠定了法律基础,更为现代印度塑造了灵魂,但可恶的英国佬日薄西山了也不忘搅屎棍精神,在创造了印度的同时还强行搭配了一个叫巴基斯坦的搭档,这比捆绑消费还让印度闹心,所以印度必须要解决这个闹心的邻居。
因为印度的独立建国靠的是英国殖民者的“安排”而不是印度人自己的革命,所以独立后的印度和英属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英国佬的颐指气使。
而因为统治阶级与英属印度时期本就是一脉相承,所以印度对被英国殖民至少190多年的不堪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堂而皇之地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
对于印度而言,虽然英国佬糊涂,但自己心里明白,不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印度不仅十分地没面子,更十分地没底气。所以从独立的那一刻开始,印度几乎就在第一时间投入到了对弱小邻居的欺凌中,除肢解巴基斯坦,印度还吞并资金、控制不丹,干涉斯里兰卡内政等,俨然成为南亚的霸主。
但是,就像皇帝也有烦心事一样,打遍南亚无敌手的印度,绝不总是兴高采烈,因为印度始终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因为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立国,从来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革命或战争,所以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下不能将统治力贯彻到底层的各个角落,中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建国70多年来,虽然在尼赫鲁时期基本废除了自立门户的土邦,但印度一盘散沙的局面没有改变。
而因为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的悬而未决,印度国内始终矛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想要找补回建国时期落下的通过战争或革命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课,以及转移国内矛盾,就必须用喜闻乐见的甩锅模式。
通过对外挑衅,无论胜败,都成功地转移了国内视线,其国内矛盾再一次得到了缓解,这是印度处理国内危机的惯用手段,也是为数不多的有用手段。
所以每当印度国内风起云涌,边界尤其是印巴边界必然炮火连天,巴基斯坦一次次成为印度的出气筒。
但问题在于,印度的邻居不止是巴基斯坦。作为被英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国家,印度在一开始就被切走了印度河平原以及恒河入海口,东巴基斯坦的存在更是让西里古里走廊成为印度的噩梦,这种“掐头去尾”的安排实在是让印度无法呼吸,所以印度拼了老命也要在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推动孟加拉国独立,同时在1975年吞并锡金扭转西里古里轻易被切断的不利局面。
但我们的泰山压顶,是印度最欲罢不能的存在,根据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版图,青藏高原俨然已经成为印度的一部分,所以趁我们立国之战无暇西顾,印度不断蚕食西藏领土,并最终引发了62年的战争。
而我们在将印度打得屁滚尿流的同时,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占据了两国边境所有制高点,对印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
想想新德里距离边境不到600公里的尴尬现实,印度就很容易联想起“侵略战打成首都保卫战”的痛苦回忆,这是印度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以,印度对我们始终在不停地挑衅,妄图扭转被我们压制的不利态势,但这样的努力注定徒劳无功。
而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心术不正的印度就是在南亚再猖狂,都免不了随时被我们从天而降甩下的一巴掌。
所以印度“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毕竟只为拥有一个更优越的区位,而后才有更高山仰止的走位。
印度加油!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老祖宗的《三字经》上不是说过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乃至国家的习性,那是恶习,都是后天的环境所改变的。老是欺负别人的人,并不见得就是穷人。美国号称世界头号强国,不也是穷兵黩武,今天欺负这个,明天霸凌那个吗?
印度的小半部历史,就是被大英帝国殖民的痛苦经历。殖民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扩张、奴役和掠夺。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整整190年。这是个啥概念?印度有三代人的骨子里被深刻地植入了殖民的思想,或者反过来说,殖民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的三代人。印度独立后,印度的政客们把这种殖民文化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传染到了政治上。
所以,印度的做法是:把自己曾经经过的殖民痛苦就会转嫁给别人,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与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没有关系,与国家是富裕还是贫穷没有关系。这就像一“家风”一样,具有传承性,时间长了,就会裂变成某种野心。一个国家一旦有了某种野心,往往是会铤而走险的。具体表现在对外和邻居的关系上,往往以强凌弱,就是经常找茬儿,总想占便宜。你看多少年来,对巴基斯坦,对孟加拉国,对锡金,对不丹,对尼泊尔,都是这样的。
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不考虑军事因素,至少在冷战中前期,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前,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是要比中国高很多的。
印度立国条件实在太好,周围9个邻国都很弱小,体量加起来都只有印度的五分之一不到,碾压级的存在,在南亚事务上,吞并了锡金,控制了不丹,并深度介入大多数邻国的事务,军事干涉过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尼泊尔被深度影响,巴基斯坦被吊着打。
美苏对印度也特别好,都想把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拉入自己的阵营,当时中国和美苏关系都不好,所以1962年那时,美苏虽然在为古巴导弹危机斗的头破血流,但在支持印度军事上行动完全一致,都是紧急把大量的军事装备大把大把地送去印度。
而平时,除了工业和经济上的援建和帮助,美苏大体上都会把最先进或者比较先进的武器第一时间提供给印度。渐渐地,印度军队的装备就成了万国造。
受到各个超级大国的争相追捧,在地区事务上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印度想不嚣张都不信。
当然了,国际环境太好,受的支援太多,搞得印度也没啥危机感,到现在也没能发展出强大的军工和工业体系。
我们和印度不一样,几千年风雨历程,立国之初就是强敌环伺,我们的地缘环境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时刻都必须紧绷危机意识,不顾一切地发展国防工业、重工业,抓住一切机会搞发展,对外以和为贵,但关键时候也会对得寸进尺的对手予以痛击,但我们时刻都以发展中国家自居,低调做人,不惹事,不挑事,安心搞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终于成为了今天的这般样子。
1962年的那场战争,是无数印度精英心头的一个死结,他们既想和中国做生意搞发展赚钱,又时刻不忘那场他们自认为的耻辱,他们始终不服气,觉得过了五六十年,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印度肯定能赢,依然是和几十年前一样的原汁原味的迷之自信。
不甘心啊,不甘心就要挑事,挑事的同时继续欺负自己的穷邻居,一边欺负他们,一边看着中国的反应,感觉很复杂,总感觉印度人的思维是有问题的。
1962年明明是印度率先发起挑衅和攻击行为,在我军正式发起大规模攻击之前,印军已经对我方实行了大量的各种骚扰、挑衅和攻击,造成我方一定伤亡,那被痛殴了,印度应该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即使不检讨自己的侵略行为,也该从自己的军事部署、战斗力、后勤补给、战略战术等各方面来检讨自己一下,而不是怪兮兮地感觉现在又能打过了。
莫迪其实本质上还算是几十年来印度少有的比较强硬务实的领导人,他统一税制、改革货币、加强中央集权,用印度教来统一散乱的各邦各族群,试图强化印度的整体能力,只是他这几年把民族主义搞的过了头,反过来让印度变得更富于攻击性,经济这几年实际上也并未有明显的提升,注水的GDP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考虑到他的年龄,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愿景也是空中楼阁般的不切实际,有点悲哀。
印度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还总是要挑起争端?
他们认为有古老的文明又是大国人口也多除美国和几个发达国家外,他总认为是他最强所以大话满天飞,其他国家都不如他,不听他的就想动武,搞下来他什么都不是,动武也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