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好笑,也是很多新手刚开始写小说是犯的错误,小说写着写着就写成了记叙文。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是故事情节铺开的方式不对,要避免这种尴尬,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以人物互通的方式来把故事情节展开。
而想通过人物互动展开故事情节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根据故事情节来合理设计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出场时间,并且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不过在这里要注意了,如果想让故事情节不出现崩溃,就必须做好故事中各种人物的人设问题,让故事所有人物的人设由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一致性。
很多人在写小说的时候写着写就写蹦了,其实中很多写作手没有对故事人物进行人设罗列,并且没有穿插性把它们构建入详细的故事情节中。
人设是什么?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设就是人物的性格。如果你设立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冷酷的,那么就要在故事中坚持他的冷酷定位,你不能写他一会冷酷,一会写他热心肠,这样会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
因为读者在看了你一段小说时候,已经把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定格在脑海里,你要在是中途再改变人物的人设,那么会让读者的脑子乱成一团,无法再继续把续文读下去。
知道了人设的重要性后,那么你就根据故事发展安排各种人物出场,设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神情、动作、语言上的交流,一步步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果你不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神情、动作、语言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小说就会变成记叙文。
当然了,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脱离人物的个人主义范畴,因为每个人活着在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理想与追求。
所以每个人物的神情、语言与动作的出发点都是以他自己的所以追求的利益为核心的,如何让这么多人物的个人追求相互交错的形成一个合理、生动、具有可读性的故事,是写作的最大挑战。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写手在写作的时候要避免把小说写成记叙文一定要避开一个坑,就那是喜欢一次事情的交代故事情节中一些人物乃至事件的背景以及事情的前后逻辑,应该巧妙的把一些人物的背景,事情的始末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根据节奏,分层次的设计相关的逻辑线索,让读者自己去找。
这样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趣味与获得感,但是也不要对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进行如此复杂的设计的,否则会让你的小说内容过大的偏离主线,偏离故事主线也是写小说的一个大忌。
也许很多人想写小说的人连主线是啥都弄不清楚。
主线指的是故事中的主角主要想干什么,所以故事的情节不能太偏离主角想要干的事情。
比如说,主角主要想干的事情是复仇,那么你就要重点的写与主角复仇有关的事情,与主角复仇无法的事情,不要做过多的描述。
那么什么事情与主角复仇有关?
主角要复仇第一就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嘛,所以这时候你可以写他是如何增强实力的,如何努力修炼,如何冒险去得到一些能够快速增强实力的“道具”。
如何获得高人指点,如何求人的,怎么打动对方指点自己的。
如何获得高级的功法,进了了什么危险之地,与什么对手进行了抢夺等等都是相关内容。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如何了解敌人,需找敌人的弱点,还有敌人的敌人是谁,该如何与对方认识,乃至结成联盟。
最后是用什么方法剪除敌人的羽翼,一步步的削弱敌人的实力,敌人由做了什么反扑,然后又在那种情况下展开大决战,经过什么样的方式,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把敌人弄死。
如果要让故事更具有曲折性与高潮,那必须在复仇过程中不断的增加与敌人的仇恨值,增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写自己心爱的人在自己复仇途中又死在了仇人的手里,自己的朋友、兄弟也接连的死去,就连帮助过自己的也因为自己在敌人的追杀中一一死去。
当仇恨值升满的时候,就安排他们大决战,结束故事。
写小说不难,但要写出受市场欢迎的小说很难,要兼顾的东西太多。
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谢邀
这是很多初学写小说小白的困惑。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记叙文从写作格式上有直叙和倒叙两种手法。记叙文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叙写清楚就可以了。当然,每个人的阅历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其作品的质量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同一篇命题作文。为什么有些同学得分高。有些同学得分低的原因。
而小说,无论是长篇,中篇,或是短篇,如果象写记叙文那样去写,肯定是吸引不了读者的。因为读者只读了开头,便会知道结局。这样的小说谁还会看呢?
那么该怎样写好一篇小说呢?我只能告诉你,写作从来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平时多读名人的作品,多去休验生活,因为素材来自于生活,你要在生活中去挖掘,去发现,去积累。然后在写作的时侯才不会感到没啥可写,相反,在提笔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
比个例子,假如你平时一直生活在农村,对于城市的繁华你一无所知。那么你要是去写城市题材的小说,那肯定写不好的。同样,你要是生活在城市,而对农村农民的生活不了解,那么你去写农村题材的小说,那也是很困难的。
我们看过贾平凹老师的作品,如果系统地阅读你会发现,他开始的作品如《商州初录》,写的都是陕西农村农民的生活,因为那个时侯他生活在农村,所以他还专门写了一个中篇叫《我是农民》,后来他进城后,对西安这座古城有一种诱惑和热爱,于是他开始着手写城市题材的小说,结果《废都》一鸣惊人,荣获多项国内和国外大奖。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这话是错误的。熟悉的地方不是没有风景,而是他己经厌烦了身边的风光,如果用心去发掘,风景是无处不在的。
写小说也是一样,要用一种好奇心去探究事物不一样的一面。从细微处着手,换一个角度,可能拍出最佳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不把小说写成记叙文呢?
小说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故事是否精彩,这和作者的文字功底有直接关系。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人物,在小说这种体裁和记叙文这种体裁的表达上完全不同,小说对人物的刻划上力求完美,比如相貌,性格,语言特点这些必须鲜明,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让人一看就会联想到现实中的某一个人。而记叙文就没有过多的要求了,只要把人物,事件,地点,时间这些交待清楚就够了。
以上是我对写小说和写记叙文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个人经验,缺点和错误再所难免,敬希大家批评指证,多多赐教。
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我曾经也遇到过,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感受来回答此问题。
一,首先我认为,广义的记叙文应包括散文(日记、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等)、小说与故事。文化载体都是用文字通过叙述的形式记录生活感受、人物与事件。
而小说的记叙手法是以塑造人物性格,通过故事情节来叙述与描写你想反映的人、事、物。按叙述形式与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写小说总写成记叙文,我认为单纯从用文字记录生活是没有错的,你跟我一样,原来从事公文写太多,才开始写起小说来就缺少小说的味道。
二,写小说怎样才不会写成记叙文呢?首先是要做到“三多”,即多读、多思、多练。写小说并没有十分教条的写法。
a,小说里最好有一个故事(现在也有无情节小说的提法),什么样的故事都行,说白了就是要你用故事作为载体,去传达出你想通过故事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b,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向生活学习,说接地气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写自己熟悉圈子中的语言,用文字去讲述展示故事,而𣎴是一个词语去概括故事。
c,写小说,你想用什么样的讲述形式,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是混合运用。动笔前,心中有数。
d,你写的小说主题是什么?比如爱恨情仇或生死离别等,总得告诉读者你讲的是什么?
于是我想说:故事、语言、讲述、主题是初学写小说的人必要知道的四个核心。至于开头与结尾、人物对话、情节与细节、描写技巧、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等就是写作中必须系统学习的内容。
你先抓住了四个核心去起步,先从小小说、闪小说、小段子、小品文试着写小故事,试着囗语化,它一定会与记叙文有所不同。
三,我用我2019年获得全国小小比赛优秀奖并选入《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中的作品《父亲的高楼》举例说明一下小说与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这篇作品故事时间跨度近40年,于是写作上就就采用了跳跃式地讲述,就是紧紧抓住与故事有关的情节落笔。
小说开篇第一句:“李有根第一次见到高楼是在村长家的电视里。”此句是有信息量的。“他挤到电视跟前:我能数出高楼有多少。黄二狗当既擩一句过来:你?数出来,你跟你姓。” 通过上面的文字可见故事情节开始起步。“擩”是方言,就是“怼”的意思。“你?数出来,你跟你姓。”是一句带个性、打赌的话。很生活化。
后来李有根与黄二狗者到广州。“走出火车站,李有根蒙了,我的妈呀,高楼林立,谁有本事数?于是,李有根改变了想法,对身旁的黄二狗说他以后只数参与过修建的高楼。黄二狗望着高楼,哑口无言”。
这一小段看得出改革开放,农村人进城后说话的语气,打赌人不再纠缠打赌数其他楼层。
五年后,“出发前,李有根陪媳妇回娘家。饭桌上丈母娘问:这趟要去哪?还干啥?有根放下酒杯:当然去上海,当然还是建高楼。李有根怕丈母娘没听明白,继续说:上海大得很哦,那里要建很多很多的高楼,一定要多建高楼,将来我的儿子—你的外孙才有地方住......后面还说了些啥酒话李有根记不得了。丈母娘呆头呆脑看他,媳妇嗔怪李有根满嘴跑火车。李有根借着酒性:还不是跟你学的。”
此段文字比较成功,人物对话符合各自身份,风趣、有味。
“……李四化写了:‘我爹名叫李有根,去过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是一名建筑工人。我问过爹,你们建那么多的房子给谁呀,爹对我说,给退休的爷爷奶奶住,给大城市的叔叔阿姨住,给在那里创业的哥哥姐姐住,给......当然也给我儿子李四化住。听了爹的,我真高兴,我一定发奋读书,考大学当专家,建四化,在大城市工作,住我爹为我建造的高楼......”
小说到这里,主题得到升华了,读者可以看到李有根已经从一个在电视里数高楼,到亲自参与建设高楼,再到毕生要造的另一座高楼。
天有不测风云,李有根后来在中俄边境的一个工地上受伤了,再也无法继续高楼,五十出头的李有根只好回到李家山养病。
小说结尾:“又一个五年过去。一天儿子与李有根通话。李有根先说自己可以下地行走了,接着他说:四化,你过三十了……或许,你中意的城市我真没去建过高楼......可能我这辈子再也没本事去建高楼了......儿子说他依据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气候、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设计出的农村新居图册已通过专家终审,正在申报’新世纪千村万户新居设计奖’......李有根握住话筒听儿子说,热泪盈眶。”
此段有的语言仍象公文,是内容需求的。在环境描写、细节刻画方面仍多有欠缺。
有老作家说,文无定法。@文化六陈铺也认为,写文章与下棋相似,怎样布局(怎样结构一篇故事)?怎样走一走想三步(埋下伏笔)?怎样出奇不意(设署精彩精节)等等。
(谢谢阅读与关注@文化六陈铺)
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小说和记叙文的区别,一是记叙文写实,而小说一般虚构。
小说虚构,为的是典型化,用典型化的人物、事件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因此,小说甚至允许事实的失真。
即使后现代非虚构小说,对于人物、事件的选取也注重典型性,注重人物、事件对于生活的概括和深刻认识,不是记叙一般事件和人物。
后现代非虚构小说(纪实小说):
后现代纪实手法是一种介于小说和新闻之间的表现手法。通常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写作对象,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戏剧性因素,用实录的材料构造具体的情节,并有丰富的细节描写;具有文献的可靠性,又具有小说的叙事便利。作者常直接进入作品,或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或作为目击者,对事件的内在意义作出解释并表明态度。是当代非虚构小说或纪实小说的主要表现方法,也应用于影视创作。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小说和记叙文的主要区别之一:小说选材严,从众多材料中综合提炼或者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富情节和戏剧性的材料。因此,记叙文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而小说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这一点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最容易体会,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的情节,生活中是没有的,但作者并没有说谎,因为那些情节反映的生活真相和意义是真实的。
小说和记叙文的第二个区别,是文学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小说一定要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虚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以反映社会和生活,揭示人性,记叙文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第三,记叙文的主题比较明确,且相对简单。小说的主题则往往深刻多义或具有不确定性。后现代小说更价值多元、价值解构,主题模糊,碎片化叙事,需要作者参与创作。基于此,记叙文写作可以明确、单一地宣扬作者三观,而小说的侧重点是更加逼近生活的真实,更加客观,甚至作者退出。最后,记叙文是有章可循的学生作文,小说是作家的独立创造。在创造性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写小说前先写大纲。写大纲对写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有,能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当然,如果担心写小说写成记叙文,也可以进行人物设定和情节的安排等;
写小说要按照小说的四要素去写。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这就要按照小说的要素来写了。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进行,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写小说也有例外。毕竟,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有些小说也没有完整的结构。好比钱钟书的《围城》、韩寒的《三重门》等;
把小说和记叙文区别开来。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这就要把小说和记叙文区别开来了。毕竟,倘若不那样的话,很容易将小说和记叙文混淆。还有,把小说和记叙文的概念都吃透了,每次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下不为例的地步。以及,认真对待小说,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写小说写成记叙文的习惯。
多学习写小说。多学习写小说的前提,也要去阅读一些好小说。因为,借鉴别人的好小说,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很多写小说的作者,刚开始写小说,也是从模仿开始。
总而言之,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写小说前需要先写大纲,还有要按照小说的四要素去写,以及把小说和记叙文区别开来,并多学习写小说等。
写小说总是写成记叙文,该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很有同感。这也说明写作能力欠缺。我写过散文、回忆之类,总想换种方式写成小说,但写不一会就写不下去了,自已看着都索然无味!
写小说,有它的特定要求,要有对话、有一定的想象。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而写记叙文就容易些。把所见、所思平铺直叙地写下来就行了。
所以如果想写小说,就必须要大量阅读小说作品,同时学习写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从短篇或微小说写起,逐步掌握技巧,争取写出好的作品来。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也不一定对。请方家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