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当年英国和德国同时发明纺织机,都对国内的手工纺织行业造成冲击,两国的纺织行业从者都进行强烈反对,因为纺织机会砸掉他们的饭碗。

(图片来自网络)

两个国家的纺织行业从者,都举行了强烈的反纺织机运动,以暴动的形式要求政府砸掉纺织机。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德国政府展现了民主精神,满足人们的诉求,把纺织机给烧掉了。但是英国却选择了暴力镇压,并出台专利法保护先进的生产力。

最后工业革命发生在了英国,而不是德国。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反思意义的例子,首先民主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民主也会造成灾难。

其次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会对依赖旧生产力生存的群体造成冲击,这是必然的。但是不要恐惧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他的出现并不会让社会工作岗位减少。

很多人害怕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然后大量人口失业,无法生存。说出这句话的人,说明他没有一点脑子。

因为生产力越先进,带来的工作岗位就越多,并不是减少。

举一个例子

在电话没出现之前,大家联军靠写信,依赖邮递员传递。当电话出现了,邮递员是不是会失业?

从现实来讲,邮递员的确失业了,现在变成快递小哥。快递小哥可不是邮递员,因为两者间服务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电话出现其实让社会新增加了很多岗位。

从制造电话的需要的材料以及生产各种材料的工序上就需要建立大量不同职能的工厂,这就增加了大量的社会岗位。另外还有各种维修与安装服务等等衍生出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新的事物出现,不但不会让工作岗位减少,反而会让工作岗位增加。

所以不要恐惧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的出现同样也是让劳动岗位增加的,而不不是减少的。

机器人出现如何增加工作岗位?

机器人是一种精密的机器,越精密的机器零件越多,制造工序越多,对制造材料要求就越严格。

这些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研发新的材料的,设立与制造新的零件,并且还要大量的人手去编制各种控制机器人的从事特定职业的代码。

一旦大量的机器人被应用,你们就不要单单想着,机器人只是像人一样代替工人在工厂里劳动。

到时候机器人有大,有小,从事各种特定的职能。

大到可以搬楼,挖洞,小到可以进去你血管里面清理垃圾,在你身体所有的毛孔里面进进出出,修复各种人体组织。

机器人技术一旦成熟,用于人体上的种类,要多余用在生产上。

你可以想一下,全世界70亿人口,每个人需要上万个大小的机器人提供服务,这得制造多少个机器人,这得需要多么复杂的材料来制造这些机器人。

到时候你想失业这是不可能的,生产力等机越高,人类就得越勤劳。

一起刀耕火种的时候,人类那需要干多少活,放把火烧山,拿根棍子在地方捅几个洞,放几粒种子下去完事。

但是有了农耕机器后,人类得满地跑的找铁,找石油,钻孔、挖洞、开采、运输、建高炉炼铁、炼铁、炼油、等等!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农机种田,让很多人“无田可种”而已。但是生产农机,与驱动农机代替人工作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庞大的工作需要着人去做。

所以生产机器人,与驱动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某一项工作背后,有更庞大,更复杂,难度更高的工作需要人去干呢!

机器人出来了,你想偷懒?你想失业?想的美呢。

生产力越高,意味着分工越细,社会必要的工作岗位越多,但是对工作技能要求也更高。

大家别想着失业,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愿意进步,提高自己工作技能的人,才会因为无法适应需要更高劳动技能的人“被失业”。

社会上无时不刻的有很多工作岗位需要人去做,只是因为劳动技能不足导致这些工作岗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由此这些工作岗位被社会忽视,尝尝觉的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足。

其实不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足,而且社会缺乏从事这些高技能劳动的人才,所以大家扎堆去竞争低劳动技能的岗位,很多人无法竞争到这些低劳动技能的岗位处于“被失业”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上讲,社会失业率越高,则说明社会人口整体劳动素质根本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失业高,只能说明社会劳动者劳动素质还太低,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每个人的劳动素质。

说到这个问题,就谈谈教育。教育不能只培养被动工作的人,应该培养更多主动工作的,主动去承担那些目前还没有去从事工作的岗位。

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其实电商与实体都可互相转换,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互相融合或者说互相结合,比如说,我在电商园里了解到,他们并不是纯电商,他们都拥有实体,而且大多数做的还相当不错,做的都是外贸(出口)十内贸(内销)二者结合,效果非常不错。难道实体就不能转换一下吗?别死脑筋了,有了实体基础,再学习实践一下电商是完全可以的,不要搞的像水火不相融一样,其实两者相融得很。所以学习转换互相交融带来的效果是你不可想象的。像电商园里的某力鞋利用电商运作每天出货1万单,销售5万多双鞋,这难道不是电商加实体的很好见证与榜样吗?非得要冤电商搞死实体了?关键是你做实体愿不愿改变,愿不愿紧跟这个时代的脚步。俗话说得好:不主出击,被动挨打。所以说实体得学习提升,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活出个样来。

机器人与人工抢饭碗,也实在冤枉,表面看是在抢饭碗,其实是在减轻人工的劳动负荷,让人更好地轻松生活,为什么要普及机器人,主要是现代人越来越难招,既想轻松工作,又想高额报酬,脏活累活都不愿意干,人工要求越来越高,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用工成本。逼着有实力的企业寻求机器人代替人工,这是机器人的优点太优于人工了。

未来人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继续学习求上进,紧跟时代脉膊,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挑战与职业。机会永远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不学习不努力,只能等待淘汰。

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失业人越来越多了,都喝西北风吧?

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

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电商同实体的关系,只是一个商业市场的模式转变问题。机器人只是在弥补人工缺失后,工厂产能不足的问题。

电商与实体打架的讨论

关于电商与实体,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推荐:

所有的商业都是围绕着三样东西在做工作:人的流动,钱的流动,货的流动。

人的流动是消费需求,是城市建设,是社会建设力量的变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就有城市建设,就有发展的力量。

这是典型的2000-2010年,中国制造业城市,苏州,东莞,昆山发展的思路

钱的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驱动人力,物资流动的驱动力之一。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往富裕的地方,往可能带来财富的地方,往大量资金投入的地方去。

这也是典型的方资产投资的思路。

货物的流动

货物的流动,是整个中国商业的发展史。以前我们叫“行商坐贾”,能够快速的驱动货物流动的渠道,就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很明显,借助于互联网——电商,就是新的一种快速驱动货物流动的方式。

因此,伴随电商诞生的新一代物流体系,以及新零售思路,其核心都是在这个思路中出现的。

电商,你可以在一个平台,集中的购买来自全球的所有的商品。这就是极大的扩大货物流动的面积,在物流的作用下,极大加强了货物流动的速度。

在这一点,我们分析完,你就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对于很多可以通过渠道来增强到客户的实体店。很明显就难有竞争力,这不是电商的罪过,这就是商业的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但是一些强调品牌,例如奢侈品,例如服务类体验店,娱乐,游戏,美食等产品。这就不是渠道的流动能够带来优势的。这种就是实体店的天下。

你去逛商场,你就能够很明显的发现,线下的衣服,基本都比较贵,且品牌都非常突出,小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死差不多了。线下的餐饮店非常的丰富,各类活动的店,化妆品体验店,美容,美体,瑜伽,教育培训等店铺开始冲进各大shoppingmall。这就是电商带来的新的改变。

只是形式改变了,你不需要改变,只要你已经知道双11是干什么的,你基本就已经被改变了。

人工被机器人替代,这算是一个伪命题!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机器人并没有取代人工,机器人的出现本身是在弥补人工缺失带来的产能不足。可能你觉得,你们这里人工成本很低,但是很多企业都开始使用机器人了。

但是这种人工缺失带来的产能不足,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非常明显。此外,人工在新型制造业领域,已经无法满足,高效率,高精度,高良品率的制造,这种情况下,自动化就成为了必然。

中国一年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也就15万台。按照1:3计算,也不过替代了45万人。这种替代,都弥补不了中国劳动力的缺口。

可能你不是很了解这个人口出生数据背后的情况。2016年开始,中国死亡率基本维持在7%左右。也就是按照正常的人口更替,我们国家一年的死亡人口是930-950万左右。按照2019年人口的出生情况来看,一个14亿的中国,一年增长200万人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因为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增加,也就是老年人在不断增加。劳动人口在减少。

你可以想象一下,未来没有工业机器人工作,将是一个什么情况?

所以,未来工业机器人更多是必然的情况,这也是唯一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电商与实体打得你死我活,机器人与人工抢饭吃,你觉得未来该怎么办?

机器人代替人工干活,人民享受机器人创造的福利。不能让资本家自已所有,一切财富归人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