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古代平民百姓当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百姓哪里懂文言文,还不是跟现代普通人说话一样。
古代文言文形成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在没发明纸之前,古人要记录东西要么是刻在石头上,要么是刻在兽骨上,后来刻意在竹简或者木简上。
但是由于这些载体有缺陷,体积大,重量重,制作也比较耗时,还不方便携带和保存。所以古人记录东西都力求长话短说,节约载体的使用空间。
但是长话短说并不一定能把事情描述清楚,由此就需要精炼语言,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
而文言文也并不是随便写,任意精炼的,要有公开依据开源,也就是要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的话,谁看得懂。
文言文的依据比较复杂,不过主体是借用历代圣贤的思想或者各种有名的典故,也就是引用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
所以要看懂文言文,就得读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本身也属于文言文,所以要有个老师把给你讲解四书五经。
而能够给你正确讲解四书五经的老师,必然是有传承的。这里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一直追索到写四书五经的人,也就是古人的著书立说的大贤。
古代能够著书立说的大贤,肯定会有弟子,没有弟子也会有儿子之类的。
由此越往古代推算,不是你写一本书就完事了的,你还得让后人看得懂你的书,所以你要有传人。你把书给他后,还得手把手的教他正确的读懂你书中的意思。
也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古代的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越往上推,一旦你被他收为传承的弟子,他会把你看作比他的儿子还要重要,不是亲生的却胜于亲生。
因此在古代,尊师重道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敢欺师灭祖,整个社会都容不下你。其实想想也明白,他把你收为亲传弟子,继承他的传承,他有可能会对你不好吗?他对你那么好,如果你还欺师灭祖,必然是社会公敌。
在古代读书人身份都是很高贵的,那问题来了,贵在哪里?
古代读书人身份高贵,并不是说你读书,有书可以读。而是贵在你获得的传承,肩负着延续先贤传承的责任。
在这里说明一下,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高贵的,有正统传承的人才高贵,没有正统传统的读书也没什么高贵可言。
一般来说正统传承都掌控在世家手里,而世家通常也以自己为书香门第而自豪。敢称自己家是书香门第的说明他们祖上有人获得先贤真传,一直传承到他这里。
所以人家有点小自豪是正常,毕竟自己祖上是子百家的正统传人之一,谁不自豪。
不是古代,就说现在,如果你的祖上和老子对过话,和孔子吵过架,你同样也会自豪。
文言文纯属是古代书写载体不行,不得不精炼语言而形成的。就算后来有了纸,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纸的造价也高,大量用纸的话,书写成本的代价并未下降,所以文化传承上依然还是文言文。
在古代造纸技术不行,动不动就洛阳纸贵的年代,想不用文言文都不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平时交流也不用文言文交流的,不管社会上层还是下层,该吹牛逼的还是一样吹,不过讲“大道理”的时候会用。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多想的,古代老师给讲解四书五经也是需要翻译,翻译就得用白话文。如果都是用文言文的话,老师照着书本念来念,难道学生就懂了?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不要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人,平时当面交流也不可能用书面语。
就拿职场来说。同事之间发工作邮件,内容一般是这样的:
“老板晨会交办事宜已完成。反馈如附件,烦请查阅后回复。”
或者是这样的:
“老总交办事毕,附件详,盼复。”
但如果不是发邮件,而是面对面对话,那沟通的内容就大概是这样的了:
“今天早上老板开会说的那个事,我已经整理好了啊。待会发过来给你。你有时间就打开看看哈。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我。”
想想看,大家平时是不是如此?
书面语这玩意,在我等凡夫俗子看来,过于矫情了,使用起来很别扭。
我们平时之所以要用书面语当作正式公文的文体,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如此。毕竟书写的内容,要求得体。往往需要用严谨的语气强化文字的信用感。
而口头交流则不必如此讲究。
如果我们平时与别人交流,也用书面语,硬要把“你帮我看看”说成“烦请查阅”。这只会给别人留下一种你“不好好说话”,故意文绉绉的印象。
古人也是如此。
比如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密与化及隔水而语,密数之曰:"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父兄子弟,并受隋恩,富贵累世,举朝莫二。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欲规篡夺。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将欲何之!若速来归我,尚可得全后嗣。"化及默然,俯视良久,瞋目大言曰:"与尔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
隋朝天下大乱,李密与宇文化及交战。
开战之前,李密与宇文化及隔河对话。李密全程用文言文开喷。在李密看来,自己用文言文很有排面。
但奈何宇文化的文化水平不行,听了李密文绉绉的慷慨陈词后,他先是一愣,然后直接破口大骂:我和你说生杀大事呢,你为什么要说文言文!
听到宇文化及怼自己,李密也很恼火,对手下说:宇文化及真是个智障,这种文化水平也敢当皇帝,看我不拿着棍子揍他!
密谓从者曰:"化及庸愚如此,忽欲图为帝王,吾当折杖驱之耳!"
从李密和宇文化及的这个故事,就不难看出古代人平时是不用文言文交流的。
因为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是口语。
虽然现在一般认为,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文言文的区别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当时人们的口语简化后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流传了三千年的文言文,就是先秦时代的白话文。
但是从两汉开始,由于版图的扩大,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汉朝以后的人,口语就与先秦时期的人,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种口语变化,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中原人融合,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而在口语不断变化的同时,虽然文言文的书写也因为口语变化而变化。
比如我们看《史记》和《尚书》时,就明显可以感觉后者比前者更晦涩,更难懂。
(同样的内容,上为《尚书》原版,下为司马迁用西汉口语修改后的《史记》版)
不过,由于纸张未普及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在竹简、丝帛上写字,书写过程费事费力不说,而且这些书写载体的价格也很昂贵。这就使得古人写文章的时候,为了省钱省力,不得不长话短说,惜字如金,采用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来书写内容。
因而,这也就导致文言文和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都与先秦时期有着明显区别。但前者的变化却远不如后者,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至于宋朝以后,随着口语与文言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纸张的普及,让人们在书写文章时,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因而在当时大众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书写文体,也就是白话文,便应运而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今天的人看古代白话文,比如《水浒传》之类的明清小说,不会有阅读文言文那样存在明显的阅读障碍。
但古代的白话文,其语法成分结构其实与古代文言文更接近。与我们今天的口头用语和书面语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或多或少受了国外文化的影响。
既然文言文与口语的差距越来越大。文言文随着时代发展,愈发的小众。那古代人为什么不抛弃文言文呢?
原因有二。
一方面,宋朝以后,虽然白话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文言文继承了前代名士遗风,言简意赅、颇具格调。而相比之下,白话文则啰里啰嗦、无甚文采,显得有些上不得台面。
因此,当时的文人便坚持使用文言文,通过文言文写作,提高阅读门槛,来体现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而众所周知,读书人是士大夫阶级的基础。是掌握笔杆子的人。所以文言文虽然只有少数人懂,但在文学作品领域却是创作的主流。
另一方面,坚持文言文创作也是为了传承。
我们知道,中国的方言很多,有些地方甚至是十里不同音。而古代却没有现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普通话。
当然,古代虽然也有官话。但古代的官话区都只能覆盖一个区域,不是全国性的。
因此,这就使得白话文具有局限性。
即不同音的地区,或者随着时代变迁,口语变化了,会导致阅读白话文存在障碍。
而文言文则没有这个问题。
从西汉至清朝,文言文基本是一样的。一个人只要能入门,就不存在看不懂古代文献资料的阅读障碍。(这就是书同文的优越性)
总的来说。文言文产生之初,就是普通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类似。后来随着人们口语的不断变化,以及书写载体的普及,白话文这种新的书面语随之应运而生。而原先的书面语也就变成了后来的人们眼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而由于文言不一致,所以古代人,特别是宋朝以后的古人,平时并不会用文言文交流。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要问为什么,那就是文言文属于书面语言,是文人和作家作文时运用的书面语言,普通百姓平时交流都是用口语。就如我们今天的书面语言虽然是白话文,但却比民间口语要有文学性。
先秦时代,由于汉语词汇较少,书写材料匮乏,文人在竹简上写字多为刀刻,为减轻书写的劳累和节约书写材料,人们便较少字数缩短语言来书写,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汉字代替多个词汇或语句的文言文。
汉代发明纸张后,由于早已形成了文言书写形式,文人们便继承了之前的文言文,并用文言文著书立说。而且在封建社会里,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是一个文人文学修养的基本标志。反之则不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
实际上,即使在今天,书面语言和口语都有实质上的区别,书面语言大多具有文学性,而口语却十分随意。在词汇匮乏的古代,古书面语言和口语区别应该很大。口语也应该是白话,只是跟今天的口语相比,词汇要少得多。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很难,每一个学习过的人都有体会。当年我读书时,语文成绩还算不错,特别是那些古诗、古文基本能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要求。虽然文言文的课文我都能背,但是要说全部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那时我就想,文言文这么难,古人怎么说话的?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与老百姓的日常口头语言并无相关。在古代教育并不普及,能够接受教育的都是士大夫阶层,而绝大多数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大字不识。因此,中国古典语言存在着言文不一致的突出特点。
士大夫阶层使用的文言文,要求表达规范,强调高度的形式美,讲求对仗、用典等,推敲琢磨,遣词造句中力图营造言有限而意无穷的境界,并求得音韵上的特殊美感。不过,即便有音韵上的追求,这种语言却难以变成一种通行的口头表达,一来对写作者而言难以做到,二来受众方面也无从领会。
于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就走上了两条道路。纸上写作的大师名家代有其人,各领风骚;口头语言却粗糙随意,难登大雅。文明持续发展两千年,周秦文章汉代赋,唐宋八家明小品,但高居不下的文盲率却形成一种残酷的反差。卑贱者讲粗俗段子,高贵者写典雅文章,这使得整体性的国民教养难以提升。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弊端,积极倡言文学改良,打破种种形式主义之藩篱,提倡白话文,力图让汉语走向文言一致。
今天,我们使用的白话文就是一百多年来文化变革的结果。白话文可能不如文言文典雅,但它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趋于一致,再加上现在的教育普及,文盲率大大降低,使社会整体性的国民素质大幅提升。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这个问题有点误会,误以为文言文就是古人平常的语言。其实不是,文言文从起步就与口头语有所区别,这是因为远古时期,没有纸笔,文字需要用刀刻,但还没有铁刀钢刀,而是非常珍贵的青铜刀。这就迫使用文字纪录者必须尽可能的用最少的字,纪录最多的内容,文言文就此诞生。比如一个“然”字,具体用来就有很多含义,甚至反义。比如有人说,家主是男人,听的人说,然。这是说,你说得对。听得人说,然,女人。就又成了你说的不对,这家主人是女人。至于普罗大众,对不起,文字不是给普罗大众读的,因为读不起。仅仅刻书的刀,就比当今的金镯子还贵重,普罗大众怎么读的了书。如果认为这是推测,不妨读一读论语和同时代的春秋,就会发现纪录口语的论语比历史典籍春秋好懂得多。文言文随着历史发展,与口语越来越远,因为文人们还发明了很多“雅言”,普罗大众就彻底听不懂了。读《儒林外史》,我们可以知道明代人口语就把母亲叫娘,但文人们不这么写,而是写作“家慈”,岳父岳丈,他们要叫“泰山”,女婿写作“东床”,上个厕所都不叫上茅厕,而叫登东,放个屁还雅得叫下气通。读一读元人关汉卿的《杜娥冤》,看看哪有文言文的影子,那是戏,给大众看的,就要写成白话,明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他不注你还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让他文言文注释了一下,比原文更难懂。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据报道,解放初期全国文盲约占八成。所以国家大力倡导简化汉字,减少文盲,并大获成功。
之前,大部分平民用文言文的交流现象,并不存在。
文言文意境清楚、短小精悍、源远流长,极宜官方、文人之间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