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世界83强华为涉及信息通信多个领域,要和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阿朗,思科,HP,戴尔,高通,苹果,亚马逊等竞争,好累!

累!但华为完全没办法!

华为是想做世界一流的企业,但是做世界一流的企业必然会碰了美国的奶酪,到时候美国肯定会对华为进行打压。

本来华为预测美国的打压是在两年后才来的,但是没想到,这比他们预测的时间早了两年,不过还好,华为基本上已经做好了准备。

华为其实本身也不想做的这么全面,但是不做全面不行了,因为美国对他进行打压的话,肯定会对他的生意伙伴下手。华为自己虽然有骨气,但并不代表他所有的商业合作伙伴都有骨气。

为了防止华为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因在美国压力下对他进行断货,让华为陷入困境,让所有的业务都无法开展,所以他在关键领域都实行了备胎计划。

这个备胎计划就是为了防止某个环节上被卡脖子,导致所有业务停止。

为了做好这些可能让华为陷入困境的因素上的应对,华为这二十多年来,把所有利润,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费”之外,其他的全部投进了各个关键环节的研发。

在2014年—2018年短短的4年时间就投入了超过3000亿的研发资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国家级的大项目都未必有华为疯狂。

华为这是无奈啊,他要做一流的公司只能靠自己,并且完完全全靠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他有清醒的认识,毕竟要突破的这些领域很多配套的核心都在外国公司的手里,国内实在是没有可以满足他要求,或者是支持他进行无障碍运行的相关的配套来源。

华为其实也并不想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些配套领域给他带来的负担,也许华为会把所有钱都专心砸在5G技术,以及更高级通讯技术的研发上。说不定华为的5G专利要比现在增加几倍,而且6G技术都可能走在路上了。

国内在这些领域没人舍得砸钱,华为没办法,他只好自己砸!

说句不好听的,也幸好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没有受到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带来的“民主迫害”,不然的话,华为根本搞了芯片,也搞不了操作系统。华为在向这些领域延伸的时候,也是遭到内部一致反对的,也就是任正非“独裁”一定要搞。

并非说民主决议是错误的,只能说民主都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美好,而忽略了人心险恶带来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忽略了规则都是以拳头的意志为标准。

如果华为不搞这些东西,他在通讯技术上也许早就突破了,但是在美国的打压下,他也已经完蛋了。

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华为累个毛线啊,应该快乐才对。要说累,爱立信、诺基亚、朗讯、思科、摩托罗拉,以及题主遗漏的北电最有发言权。

2003年时,华为和国际巨头们竞争时,感觉到有点累,打算以75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卖给摩托罗拉。当时价格都谈好了,如何消化也谈好了:华为6个业务部门并入摩托罗拉后,3个独立发展,3个吸收合并进摩托罗拉。

任正非等高管甚至想好了下一步棋,用卖华为的资金买下中国所有的拖拉机厂,用科技研发解决拖拉机漏油这个行业痛点,然后价格翻倍,大赚特赚。

不过,看到华为的价值,力主并购并一手操办的摩托罗拉集团总裁迈克.扎菲罗夫斯基在竞争CEO时出局,这桩买卖也就胎死腹中。

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摩托罗拉、北电押错技术路线,亏损不断,为讨好资本市场,搞自残式重组,把自己彻底折腾坏了,最后北电宣布破产,摩托罗拉被谷歌收购,谷歌留下最有价值的专利后,转手把摩托罗拉卖给联想。

诺基亚、爱立信经营不善,通信设备业务分拆独立,尽管断臂之后生存下来,但市场竞争优势比起华为还是要差一大截,华为是往上走,诺基亚、爱立信却是大户家道中落后留存的一点血脉,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诺基亚、爱立信感觉更累。好比打仗,你觉得进攻方累还是防守方累?我的看法是防守方累。

而且诺基亚、爱立信这样的外企,相比华为这样的国内IT公司,员工工作节奏像度假,下午可以喝杯咖啡,准时下班走人,客户有什么问题,先预约排队,贴近客户?那是公司创业时期的事,老黄历了。

比如甲骨文被称为养老院,员工拿着百万年薪,工作悠哉悠哉,完全没有压力,比机关还舒服。

而且这种舒服状态被认为理所当然,然而企业毕竟是竞争性盈利机构,不是养老院,员工舒服了,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就会成为对手的盘中餐。

结果是,企业这艘大船不出事还好,一出事,最先遭殃的还是员工:舒适惯了,再找工作想人生第二次出发,发现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当下。

因此,外企的老板应该是感到心累无比,想提高经营效率,会遭到强势工会的阻挠(这点参见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波折),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的大船一点点落后又无能为力。

在华为这里,员工管理和激励比较简单,钱给到位就有人往前冲,你嫌累可以随时退出,后面有大把人顶上。这种情况下,企业冲劲十足,老板能累?

总之,在市场竞争中,身体累不是真累,心累才是真的累:看着被对手超越又无能为力。对华为来说,把一个个竞争对手甩在身后,累个毛啊,心里滋得很!

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可以这么说,华为是当今中国最杰出的民营企业,没有之一!

如果华为不与这些欧美企业竞争,那有怎么可能创造1000亿美元的营业额(超过7000亿人民币),反过来看,如果华为每年不投入巨资搞研发,又怎么可能超越欧美巨头,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全球第二大手机品牌。

要想超越竞争对手,技术研发就必须领先

1993年,华为在JK1000局用交换机的研发中成果显赫,但有一些危机也显现出来,尽管任正非一度表示“市场不相信眼泪却也意识到了“理想再好,止步于竞争对手”这个道理。通信产品作为当今世界最高端的产品,其技术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产品,所以任正非非常敏锐的差距到,华为今后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技术研发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技术研发上保持世界领先,才能超越竞争对手。

欧洲最后一役:德国“攻坚战”

德国无疑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水平最高、最彪悍的民族,华为在拿下法国、英国、荷兰之后,自然要把德国这块“硬骨头”拿下,2004年,德国QSC公司宣布要启动一项崭新的工程,实现NDN网络对全国的覆盖,听到这个消息,任正非很兴奋,华为的竞争对手,英国通信设备公司也是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

当时的华为,还不是很起眼,所以,英国电信根本没有把华为放在眼里,而此时的任正非知道,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决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于是华为通过公司内部的无数次虚拟考核,华为团队的应变能力了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迅速提升,2005年2月,OSC公司对参与竞标的企业进行严格产品对比测试,最终华为代表团,凭借几乎完美的表现,脱颖而出。华为在业务的兼容性、设备的稳定性、协议的标准性更胜一筹!英国电信输的很尴尬!

华为的精神

华为的精神就是狼性,狼知道累吗?狼时刻都在保持兴奋,只要味道有肉香味,就会全力以赴的区捕捉,然而华为不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狼,而是懂得分享,华为员工的年均收入超过了70万,高新必然是高压,高压换来了高产值。从小经历了清贫、忍受过饥饿的任正非,早就学会了自强不息、积极奋斗的意义,而任正非更加受益于父母的伟大品质“不自私”的影响,让任正非明白,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把肉分给员工,在“分肉”这件事情上,华为无疑在国内是无出其右的!

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感谢邀请!之前在华为时我就感慨这一点,华为真是太不容易了!

华为过去是全业务通信设备商,现在又是消费终端领域的巨头,还在终端芯片有所建树,在服务器、公有云方面也有发展,华为真是四处受敌。

华为到底累不累?累,当然累了,那么多产品和世界先进的对手都有竞争关系,每天都在思考各个领域如何做到世界领先,想不累都难。华为是通信行业全业务设备商,所谓全业务,就是几乎所有的通信业务都涉足,不像H3C只做数通,烽火不做无线等等。

所以华为和全球的通信行业的对手都有竞争关系,小到中国某个白盒交换机小企业,大到NOKIA、思科这些跨国巨头,都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华为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在这些领域保持对对手的领先优势。

现在华为的海思公司又和高通等芯片企业有竞争关系;华为的终端又和小米、苹果有竞争关系;华为的云服务和亚马逊、阿里、腾讯又有竞争关系;华为的服务器又和DELL、联想、浪潮有竞争关系,总而言之华为的ICT和业界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有了竞争关系。

所以,说华为不累的肯定是不了解情况。就比如我们日常和周围人相处,你和周边所有人都有矛盾,当然比和周边一个人有矛盾要难受的多。想想华为的总裁,要听取那么多领域的销售、研发汇报,当然是痛苦至极。

那么华为这种ICT的全业务,到底对华为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很明显,坏处也很明显。最大的好处就是华为在各个领域如果都做到世界前列,那么收入的来源更加丰富,抗风险能力也更强,总有东方不亮西方亮。

而且ICT的行业趋势是不段的变化的,今天跟不上,明天可能就会被淘汰。过去的北电、摩托罗拉、爱立信、NOKIA的手机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敏感的发现各个行业的趋势,在各个领域提前布局,有利于企业可延续性的发展。

问题就是企业的精力和资源总归有限的,华为在全领域的业务同时开展,导致华为的研发资源过于分散,因此也不可能集中资源做到全领域绝对领先,当然华为的企业管理已经做的够好了,至少在大部分领域不是业界第一,至少也是第一集团。

还有一个问题是,华为在ICT各个领域都有介入,导致华为的销售有时候出现了领域的冲突,这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例如华为要卖给腾讯数通设备,但是华为云和腾讯云又是竞争关系,这就非常尴尬了。

但是我觉得对于华为来说,华为作为ICT全领域的供应商,涉及多个领域对于华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华为诞生起就受到西方国家的排挤,如果不敏锐的发现不同行业的机会点,华为很难做到这么大的地步,华为涉及ICT多个领域,一方面也是为了自保。

很多ICT企业倒闭的前车之鉴就在那,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大,不得不逼迫自己发现新的机会,抓住新的机会,避免被进步的浪潮淘汰。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华为,中兴、阿里也是这样思考的,阿里成功由电商转型为科技企业。

当然,现在的华为战略目标已经很明显,就是做ICT全领域的供应商。所以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是华为战略目标的体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为一直在奋斗,华为从上到下都很累,越是领导越累,但是正是这种不怕累的态度,让华为一步步壮大。

所以华为和这么多欧美巨头竞争,累吗?当然累,累并发展着,发展并快乐着。

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现在,华为在国际上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这种情形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华为已经成长为国际科技巨头,但是远没有成为世界同行业的霸主,一旦有个不谨慎,或者战略决策失误,就有可能跌进万丈深渊。所以不管你累不累,都必须坚持,必须激情万丈,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没有退路了。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经常在各种场合对员工说,如果不努力,我们的破产就在明天。

确实在精神教父任正非的激励和督促之下,华为的业绩成长的非常快。以手机部门为例。2010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仅有300万部,这个数量即使在国内厂商中,也是小的可怜。要知道当年作为初创的小米,销量也达到千万部。

在之后的八年内,华为一步一个脚印。和别的厂商从营销路上不同,华为只走了一条研发之路。尤其是在芯片研究领域,独自探索。在这八年之中,华为手机年均增速达到了百分之三四十。2016年首次突破1亿部,2017年突破1.5亿部,2018年突破2亿部。(上市两个多月的Mate20系列手机,销量已突破500万)

今年的手机销量很有可能超过了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和全球第一的三星电子(实际上,三星手机今年的全球出货量是负增长),华为还有50%左右的差距。如果保持现在这种势头,两年左右,华为就有可能跻身全球第一。

华为至少已经连续两年进入了全球100强企业。在2018年的榜单中,她以89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72位。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强者恒强的社会。觉得累,这小富即安,不再有进取心,只想守成,就不是有狼性的华为。目前华为,华为在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这个领域别人从未进入过。我也没有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无人区,如果能摸索出成果,华为将会成为一家更为伟大的企业。累,或许在华为人的字典里就没有这个字。

世界100强华为与多个欧美巨头在不同领域竞争,累不累?

一、当然累,华为业务太多,涉及的领域也多,自然对手也多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感慨,那就是华为太难了。你看手机要和苹果、三星比。通信设备要和诺基亚、爱立信、中兴来比。再芯片要和高通、联发科来比。

还有电视要和小米比,系统要和谷歌来比,电脑要和联想来比等等,但哪一个企业不是如此呢?哪一个企业没有压力呢?毕竟任何一家企业要发展,就要挑战强者,摊子铺得越大,对手就越多,华为目前涉及的领域太多了,对手自然也多,自然就累。

二、与国外企业相比,华为的边界确实太宽了,国外企业大多只专注某一行,而华为是什么都搞

另外其实我们仔细看看华为,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难,因为事实上华为除了在通信领域可以说是全球第一之外,其它领域都不是全球第一,但大家强行认为华为一定要成为第一,所以总是拿全球第一来和华为比。

比如手机、芯片、电视、系统华为都不是第一,但大家却帮华为找来了全球第一的对手,自然累了。

另外,和国外的企业比起来,华为的边界也确实太宽了,慢慢的什么都做,而国外的企业大多边界更窄一点,更专注一点,这样对手也没这么多。

三、其实不只是华为,国内众多企业都是如此,这可能和环境、国情什么有关

当然,我们再把范围扩大一点,其实不只是华为,国内的众多企业都是如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各种扩展,业务范围不断的扩大,不断的进入众多的领域,这样自己的对手也更多,压力也更大,当然成功了也就更强大。

这可能和国情,和国内的环境有关,而国外的企业相对于更精一点,举例一下,高通就只做芯片,微软更多的还是专注于系统及周边,英特尔也是相对专注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