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土大黄长得像菠菜,因此也叫野菠菜,在有的地方叫它金不换,那都有什么功效呢?

土大黄是一种药用的植物。它的茎和根可入药使用,具有消肿,祛风,散瘀,清热,止血,凉血,通便,利尿等功效。

土大黄的别称野菠菜,鲜大青,化雪莲,散血七,血丝大黄,金不换,羊蹄草,羊铁叶子,牛舌头,水菠菜,山菠菜,吐血草,箭头草等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西,河南,安徽,甘肃,河北,江苏,陕西等各省区。

土大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黄高约1米,茎部直立生长,叶片卵形或者卵状,长椭圆形,又长又宽,叶子很像菠菜的叶子,像牛的舌头。根部肥厚而大,根是黄色的,根茎比较深,繁殖靠种子和树根。每年4~5月花期,花轿小绿色和紫绿色圆锥花序。6~7月结种子。

土大黄生长速度很快,主要生长在草地,山坡,路边,田间地头,河沟旁,在农村随处可见。土大黄生命力比较顽强,耐贫瘠,耐旱,耐寒,喜欢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土壤喜欢肥沃的沙质土壤最好。

人们常常在初春和秋末采摘土大黄的嫩叶来食用,口感略微发酸,酸溜溜的。土大黄的枝叶也可以当饲料,喂鸡,鸭,鹅,猪,牛,羊禽类。土大黄的鲜根还可以卖到20元钱一斤。土大黄的根部晒干煮水,可以去除脚臭脚汗。土大黄的整株煮水,洗头可以去头皮屑,去头油。

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最三农定期更新免费的有趣有料的文章,大家一起学习。

“土大黄”是一种中药名,在农村也叫它为“金不换”,因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草药是用来救急命的,而黄金顶多是可以用来吃饭穿衣买多余用度的物品的。

人可以暂时没有黄金,但关键时候不能没有药材,所以因此得名“金不换”。“土大黄”究竟有多神气,咱们来看看。

“土大黄”一般生长在路边或者山脚下,喜欢湿润的环境,但是也很耐寒耐旱。

“土大黄”有大多数中药的药效,具有清热解毒,用来止血,尤其在农村碰了磕了造成淤血肿胀了,都可以用土大黄外敷。

“土大黄”在夏天还有驱蚊杀虫的效果,捣碎晾晒在桌子上,就驱蚊虫。

“土大黄”还能通便,体质不好的湿疹,或者皮癣,烫伤等,都可以把“土大黄”捣碎外敷在患处,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一般在每年的9月~10月份开始挖“土大黄”的根,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泥土,在太阳底下晒干或者新鲜食使用都可以。

“土大黄”可以捣碎外敷于患处,还可以煎汤,让患者服下。

但是也要注意,尤其像脾胃虚寒以及身体虚弱的人要谨慎食用哟。说了这么多,您对“土大黄”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呢?

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不知道大家看过埃德·斯塔福德的单挑荒野,只身来到荒岛,没有任何工具,饿了很多天之后,在岛上竟然发现了“土大黄”,被他烤着吃,结果拉肚子,不得不求助岛外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救助。

这里说的土大黄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植物。那么土大黄到底是什么呢?

土大黄别名金不换、血三七、化雪莲等,在我国的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均有分布,根和叶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通便等功效。通过功效我们知道为什么德哥吃了烤的土大黄之后拉肚子了吧?土大黄的通便功能很明显,虽然埃德·斯塔福德对土大黄有一些了解,但是他显然对土大黄的“威力”有些看轻,或者是饥饿了,拿着土大黄来当饭吃,造成拉肚子倒也正常。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三黄片”等去火、通便药物,主要成分就是土大黄。

三黄片主要成分就是大黄、黄岑、黄连。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成为家家必备的去火良药,目赤肿痛了吃,咽喉肿痛了也吃,牙龈肿痛、尿黄便秘了还吃,但是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是大凉之物,常吃的话能造成消化能力变差,吸收功能减弱,慢慢的体质也会下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这些大凉的药物,要遵从医生的指导。

土大黄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

在各种中药典籍当中,都有关于土大黄的使用。例如《百草镜》中有提到治疗肺痈以及肿毒之症,在《湖南药物志》中提到治疗癣癞,结合多种药典讲述,土大黄有清热、杀虫、解毒、治疗便秘、湿疹、烫伤、肿毒等病症。使用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配合其他药物进行煎汤,内用。另一种是捣敷或者是磨治进行外部涂用。

土大黄能够种植吗?

土大黄的需求量很高,市场上常见的土大黄大部分都是人工栽培的土大黄,所以土大黄是能够进行人工栽培的。但是土大黄喜欢凉爽气候,害怕高温,所以一般在还把1500米以上的山区生长状况较好,播种当年或者是第二年形成叶簇,三月中旬至四月返青,第三年5-7月返青,11月地上部枯萎,生长期240天左右。

土大黄入药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目赤上火等症状也可以使用土大黄煎剂进行治理,但是土大黄属大凉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替代系统治疗,应当谨慎使用。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欢迎阅读,点击右方关注,了解更多植物知识问题描述: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土大黄是什么玩意?

土大黄,名字够土的,还有更土的,叫牛舌头、牛耳大黄、牛舌片叶、野菠菜。也有一些稍微文雅的叫法,如化雪莲、血三七、金不换等。土大黄,在农村山坡边、水流边、田埂边均能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江浙地区、两广地区等地区均有分布。“土大黄”真的在农村常见吗?还是得分地方。有些地方不知“土大黄”为何物,而有些地方则把这东西当杂草。

土大黄的药用部位

土大黄是一种药材,其根、叶均可入药。其根,比较肥厚,靠近叶子的部分多呈黑褐色,剩下部位则是多呈黄色,一般是在秋季采挖。其根的处理流程比较简单,最常见的“土方式”是先用水将其沾上的泥土清理干净,然后晒干切片即可。除此“晒干”方法之外,土大黄的根也可以鲜用。其叶,可在9月下旬~10月的这一段时间随用随采。

土大黄的药用价值

土大黄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呢?村郎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祛瘀之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2)可用于治疗湿疹、皮炎、汗斑;(3)可用于治疗痈疡肿毒、疥癣;(4)可治烫伤;(5)通便杀虫,可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等症;(6)有凉血止血之效,可用于治疗吐血、呕血、便血、牙龈出血;(7)有清热、解毒、杀虫之效。

注意事项

(1)土大黄功效作用比较多,但是仅靠土大黄是无法实现诸多功效的,还需要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2)土大黄不可多服,否则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腹痛等;(3)脾胃虚寒、体虚的人群慎用,如孕妇、婴幼儿、产后妇女等。(4)土大黄并非真的就是“金不换”,身体有了大毛病,还是去专业医师那里最好。

希望大家点赞关注村郎,了解更多植物知识,不胜感激。

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土大黄并非是一种特定的一种植物,关于它的药用基源植物有很大的分歧,并且它还跟另外一种中药——大黄“掰扯不清”。大黄跟土大黄都属于蓼科植物,只不过他们的属种不同,土大黄是酸模属植物,但民间作为药用的就多达11种,例如巴天酸模、羊蹄、尼泊尔酸模等。

由于土大黄中不含番泻苷类成分,所以其泻下作用远不如大黄。但少了泻下作用,土大黄依然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土大黄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消肿化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内外出血、跌打损伤、便秘、烧伤烫伤、癣、银屑病等症。

现代药理学分析得知,土大黄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例如酸模素(萘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蒽醌类化合物),黄酮醇、黄酮碳苷(黄酮类化合物)、白藜芦醇(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大黄素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止血的作用,白藜芦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酸模素、白藜芦醇等具有抗肿瘤作用。

土大黄虽有药用价值,但在使用中也有一定的禁忌,例如土大黄性寒,脾胃虚寒或身体虚弱的人要谨慎使用。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农村田野边常见的“土大黄”有什么用途?

土大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不换。真的有那么贵重、连黄金都不换吗?

可能是因为它的根很象大黄的根,但药效不一样,应用也没有大黄那么广泛,所以就沾了大黄的光,叫做土大黄。至于为什么叫做金不换,这么贵重、洋气的名字,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其实,土大黄,真的就是普遍野生于近水的河边、沟边、山涧等处的一种野草。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大而且肥厚,呈黄色,长的形状和外表颜色真的象大黄。它的茎叶茂盛,茎呈绿紫色并且有纵向沟,叶色碧绿,象牛舌状或菠菜叶状。茎的顶端长着花穗,5、6月份开花,6至8月份结籽。

其根、其籽繁殖力非常强,耐旱、耐寒到处都能生长。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因其多生长于排水沟内,旺长的植株挡水堵污,除也除不尽、灭也灭不净,很是烦人。

它的根和叶可以入药,作为中草药使用的主要是它的根。一般都是在秋季将其根挖出,洗净后进行切片,晒干后即可入药,其鲜品或鲜叶也可使用。

作为中药使用,中药店、中药房都能买到,用量并不是很大,没听说有人工种植的。我们这地儿野生的比较多,也没有人去采挖当药材去卖、换钱,也没听说有人到农村收购的。在农村,土大黄就是一种自生自灭的野草。

至于说它的药用价值,它性凉、味微苦,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破瘀、跌打损伤、润肠通便、湿疹、杀虫止痒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疖初起、腹胀便秘、肺痈咳血等病症。还有介绍说可以治疗肝炎、脑炎等,民间还有用其叶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一般煎汤内服、捣泥外敷。

至于其疗效,并不象某些人说的那么显效、那么神奇。更不可以自诊自治自用其药,否则引起中毒、感染延误了病情,后悔晚矣!

作为药材使用,一定要通过医生的辨证施治和药物配伍进行用药。因为土大黄性味苦寒,容易伤胃损气,对于体虚体弱、脾胃虚寒者、孕妇等都要慎用。

总之,土大黄虽有好听的名字“金不换”,但真的没有那么贵重、那么难寻。虽有一定的药效,但并没有那么灵验、那么显效。作为药材使用切不可自作主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正确地应用。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

谢谢阅读,敬请关注和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