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说的一些简单的俗语,其实也是包含了很多的道理。就现在看来,很多话也是适用的。
一人不进庙以前古代的寺庙,大多是在荒郊野外比较偏僻的地方。
而且这些地方很多都会是山贼强盗出没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贸然进入,很有可能遇见危险。这些野外的庙可是案件高发之地。就连水浒传中那么牛的鲁智深,也差点在瓦罐寺里面吃个大亏。
有段“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故事。
鲁智深去瓦罐寺化缘,遇到庙里的飞天夜叉丘小乙和生铁佛崔道成。鲁智深打抱不平,因为饥饿被打跑了。后来还是遇到了九纹龙史进,二人联手才把这两人杀死了。
所以,要是个普通人,遇见这些山贼草寇估计就没命了。
所以,“一人不进庙”这个说法,就是指人们要注意野外时候的危险,一个人的时候,不要随意进入危险的地方。还有个说法就是:“宁宿荒坟,不住寺庙”,指的就是野外这些寺庙的人鱼龙混杂,很容易遇到坏人。而荒坟这样的地方,大家都比较忌讳,去的人少,所以相反还安全一些。
二人不看井二人不看井,主要是说,在两个人的时候,不要去看井。
毕竟人心隔肚皮,免得被心怀叵测地算计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一起结伴去京城考试,其中一个人有带了很多盘缠,被另外一个人发现了,心生贪恋,一直想找机会加害于他。
在路过一口井的时候,两人去井边喝水,趁着有钱的那个人正在看井准备喝水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在后面把他推了下去。
还有就是,两个人一起去的时候,万一其中一人不小心落入井中,那么这个时候剩下的人是不是没有证人,有点百口莫辩的感觉。
所以,二人不看井,不光是防备着别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陷入百口莫辩的地步。
三人不抬木小时候听过这个故事吧:“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其中的道理基本跟这个三人不抬木一样。
三人一起干活,大家都想着“反正有其他两人做,也可以完成的”,三个人一块抬木,前后的人可能出力,中间的人可能基本不怎么出力,这时就无法做到公平。
所以,这样有可能做事情分配不公平的事情,就尽量去避免了。
四人不徒步四人不徒步其实并不是指刚刚好四个人,这里泛指多人。主要的意思就是,人多意见多,大家都有意见,人越多,意见建议越多,分歧越多。
举个我们公司的例子吧,曾经我们做方案的时候,大多就是部门内部大家小范围地讨论一下,找出大家建议比较集中的几个点,做出修改,基本上很快就能确定一个方案。
后来空降了一个大公司的高管,每次做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喜欢邀请不同部门的人,让大家都来讲讲自己的看法,经常会议的时候,座上七八个人,大家侃侃而谈,在空降的高管面前尽力的表现自己,合理的不合理的意见层出不穷,经常一个方案好几天确定不下来。
而说到户外徒步上,如果没有一个领头的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总觉得自己选择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都想走自己的路。
最终因为意见不统一起争执,所以说四人不徒步。
所以在进行多人活动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可信的领头人发表意见,大家要听从安排,考虑大局。不能人人都发表自己的想法,争论不休,最终大家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语,是智慧与结验的总结,不可小觑。常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人劝,吃饱饭。老祖宗的话,朴素、精辟而有道理。
如此给人们以人生启迪,避免多走弯路。那为什么说“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呢?钰姐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01:一人不进庙在我们的认知里,寺庙是佛门圣地,庄严肃穆、香云缭绕,僧人慈悲为怀,人们虔诚求拜,如此,人们得以心安,但古人为何说一人不进庙呢?
“一人不进庙”是有典故的。唐朝末年,一个商人住进一座寺庙,寺庙主持见财起意将其杀害,后来官府破获此案缉获凶手,此事才流传开来。
此后,人们便告诫后辈们“一个人切莫入寺庙”,因为古代寺庙僧人多有不良之辈,很可能会见财或见色生出歹意,从而害人丧失性命。
一、古代寺庙或可能鱼龙混杂
古代战乱频仍、灾害连年,人们流离失所、奔波逃命,常常将破败、偏僻的寺庙作为栖身之所,我们在影视里常看到这样的情节,而事实也是如此。
因此,寺庙看起来是一个神圣之地,却同时也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公共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往往充斥着各类人群,难免会藏污纳垢、鱼龙混杂。
而其中一些人为了活命,很可能会成为歹人,谋取他人利益,掠夺他人钱财等。有的更为凶狠的犯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还会削发入庙成害人恶僧。
如果一个人进庙,形单影只、孤立无援,很可能被歹徒盯上,成为抢劫对象,而任由宰割。如果是一个单身女子,那就更危险了,不仅被劫财劫色,甚至还可能丢掉性命。
二、一人进庙,有瓜田李下之嫌
寺庙里有各种贵重的器皿,还有鼎盛的香火钱等。一人进庙,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如庙里物品丢失,你百口莫辩,跳下黄河也洗不清偷盗嫌疑,再说古代也没有监控这种东西。
就算佛祖信你,庙里和尚未必会信你。而有人结伴或人多时进庙,就安全得多了,就像我们办公事一样“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互相好歹有个监督,会避嫌不少。结伴是最明智的。
再有,殿内空无一人,一人进庙,遇怒目圆睁、高大威猛的佛像,再加之殿内肃穆、寂静,再强大的内心也会恐惧。这不是你内心不虔诚、不坚定,而是正常人对环境的本能反应。
综上,以上这些都涉及到古今差别与人性,有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及局限,古今寺庙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人性在不同社会也自然有所不同。
“一人不进庙”告诉我们:一、远离危险环境,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二、人性本善,但在生存面前,人性经不起激。三、远离瓜田李下,时刻谨记,安全第一。
02:二人不看井“二人不看井”也是有典故的。北宋年间,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其中一人学问很好,还带了很多钱。这让另一人心生歹意,担心自己的功名被抢,又觊觎对方的钱财,因而一直想加害对方。
他一路上心怀鬼胎,找机会下手,但苦于天不作美,一直未得逞。刚好有一次在行路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口井,他跑到井边,向秀才招手:“你看这井水多清澈啊”。
两人正是口渴难耐之际。秀才一听说,也赶紧跑到井边,伸头观看,正欲要取水解渴时,却被他一把推了下去。这人去了心病,得了对方钱财,扬长进京赶考而去。
井,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有着传统文化的脉流。但曾几何时,井也逐渐成了危险地,与不熟悉的人处于此地,难免成全了对方的害人之心,因而古人说“二人不看井”。
还有,两人一同看井,万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另一个人就百口莫辩,成了杀人嫌疑了,但这个事本来就与他无关,因而古人也说“两人不看井”,很有道理啊。
再有,人性在功名利禄面前,本恶的部分被激发出来。人性如此不堪一击,主要因为人太贪婪了,其实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太过执着反被束缚、被其害,又何必?!
“二人不看井”堪称醒世恒言,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常怀戒备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既便你不害人,却也阻止不了别人害你,因此得小心设防。
03:三人不抬木“三人不抬木”是说三个人不要抬一颗树,这句话其实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有些相通,都是指团队合作的问题。
三个人一起抬一颗树,一般这样分配的,头尾各一个,中间一个。其实,我们现在当然知道,抬木两人最佳,如果三人抬木就会出现问题。
三个人一起抬木,头尾两人用的力,由中间那个人控制,但如果中间那人偏心,偏向其中一方多些,那么另一方就会承受更重的压力。
你们3个好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其中一个人很可能会偏向另一个人,并且和另一个人联起手坑你,到时你孤立无援,也就只能受了。
所以,这种三人合作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失衡,让团合合作失败,毕竟被坑的那人早晚也会明白的。其实,究其实质,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还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少好干活,人多反而不干活了。这联系到企业管理,其实就是责权利不明,责任、分工不明确。
没有明确的责任、合理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以及严格的责任管控,很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产生内耗,从而导致生产效能低下。因此要锁定责任。
“三人不抬木”告诉我们:如果要让团队继续顺利合作下去,那么就得兼顾、平衡团队里每一部分人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否则一旦有所偏颇,就会让整个团队分崩离析。
04:四人不徒步提起“四人不徒步”,真的深有体会。半年前,我和朋友们自发建了一个6人的“徒步群”,打算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锻炼一下身体。
刚开始时,大家在群里非常活跃,说去哪去哪,然后其他人也一起附和说可以。但当真正到了实地后,一些人又说要走哪里才更好些,这让之前提议的人不高兴了。
后来,大家意见不统一了,在群里就不统一,到实地后更不统一,有说走这边好,有说走那边好,七嘴八舌,不仅耽误行程,还产生了矛盾,最后徒步群2月就解散了。
还有比如,你和朋友们去买衣服,人少时更容易买到衣服,而人多时反而难以抉择、空手而归了。这个说这件好看,那个说那件好看,整个把你也弄得没有主见了。
“四人不徒步”告诉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人多往往是很难统一意见。如果要听取团队每一个人的意见,那么这种团队必定长不了,所以我们要从大局出发,遵从大局观。
写在最后:“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确实是老祖宗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性的思考等,都充满了人生哲理,于我们现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人的智慧,多少带有历史烙印,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人们观念在转变,我们应与时俱进,批判接受,这才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一人不进庙”:
是讲在古代,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人们居无定所,在奔波逃命中,常常把偏僻或破败的寺庙,作为栖身之地。寺庙看起来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也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公共场所,其实是鱼龙混杂之地,不免有些人想从中谋取利益,抢取他人钱财,甚至还有一些更凶狠的歹徒犯了重罪,削发为僧,利用大家都认为僧人是好人的心理,来躲避法律的制裁。如果一个人进寺庙,就会成为这些歹徒劫匪的抢劫对象,特别是一个女人进去,就成了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了,不仅劫财还劫色,甚至还会丧失性命。所以古人告诫:如果没有人作伴,还是不要一个人去寺庙为好。
“二人不看井”:这是由一个故事而来的。传说,古代有两位秀才结伴进京赶考。其中一个秀才比另一个秀才文采好,还比自己有钱。这个人便心生嫉妒,怕那个秀才会抢了自己的头名,心中起了歹意。后来,他发现一口古井,他到井边喝水,并假装看到奇怪的东西,把秀才诱骗到井边,待秀才低头看时,一下子把秀才推下井去,于是他拿了秀才的钱物继续上路了。古人总结出“二人不看井”,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太相信不熟悉的人。
另外,两个人看井,万一出现意外,一个人掉下去,即使与另一个人无关,他也是百口莫辩,讲不清楚。还有人自杀,也会选择投井,或者杀人后把尸体投入井中,看这样的井是一种晦气。
“三人不抱树“:这里的“抱”,相当于“抬”的意思,就是说三个人不要抬一棵树。这句话其实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有着同样的道理,是关于团队合作的问题。三个人一起搬东西的时候,中间一个,一头一尾各一个。头尾两个人用的力,是中间的那个人控制的,若中间的人偏心,往其中一方靠得近些,另一方的人必定会承受更重的压力。就像在生活中,三个朋友,有两个人合作来坑你一个,你也只能受了。这句话告诫我们,团队合作讲究的是集体利益,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坑害他人。
“四人不徒步”:是说人多了一起去徒步,这个人说走这边好,那个人说走那边好,七嘴八舌,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耽误了行程。“四人不徒步”与“四人不赶集”意思相同,人多了一起去赶集,这个说买这个好,那个说买哪个好,七嘴八舌,到最后好东西早被人挑走了,自己落得双手空空。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女人身上,在农村大集上,一群女人叽叽喳喳,左挑右捡,很难决断要买的东西,耽误了时间。
古人所讲的“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四人不徒步”,看似简单,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同时也要心存戒备。还要有集体观念,不要受情绪的影响。
对于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在变,古人的经验教训也要批判地吸收。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有意思的老话,其中有一句是“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去庙里烧香,两个人不要同时去看井,三个人不要一起抬木,四个人不要一起徒步。那么,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一人不进庙我们看古装剧时,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剧情,但凡主角来到破旧的寺庙里面,大都会碰到穷凶极恶的歹徒。
当然编剧这样写也是符合历史的!在古代,由于社会治安差,强盗土匪十分猖獗,有势力的土匪就带着一帮弟兄占山为王,剩下一些小毛贼就栖身在一些破败的庙宇中,专门等待来此落脚的赶路人。
《聊斋志异》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有一位书生要上京赶考,他路过一座古庙时,因天色已晚,便进去投宿。谁知睡到半夜,他忽然听到地板下面有动静,书生吓得睡意全无,他赶忙从床上爬起来,抓起桌子上的茶壶,眼睛紧紧盯着有动静的地板。
不一会儿,书生看见一块木板被慢慢顶开,随后露出了一个锃亮的脑袋,他便将茶壶狠狠地扔了过去,茶壶就不偏不倚地打在了那个光头上,那人疼得大叫一声仓皇逃跑。
书生不敢再睡,也不敢出去,他搬来桌子椅子顶住门,一直熬到第二天早上天色微亮,这才轻轻打开房门四下环顾无人后,赶忙离开寺庙。
《水浒传》中,很多场景也发生在古庙里。武松杀了张都监一家后,他连夜逃出孟州城,跑到一个古庙里歇气。结果被开黑点的孙二娘的手下抓走,如果不是两人从前认识,说不定也被做成了馒头陷。
可见,在古人眼里,一个人去古庙,势单力薄,一旦跟歹徒碰了面,他们如果动了歪心思,轻者自己钱财尽失,重者自己性命不保。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古人就提醒人们,“一人不进庙”。
这句话放在现在,对人们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把这句话扩展一下则为不要轻易以身涉险,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
打个比方,如果你看见有人落水了,我们的本能反应是下水营救,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旱鸭子,不会游泳,此时贸然下水救人,不但救不了人可能还连你自己都搭进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声呼救或者赶快报警。
生活中,活学活用“一人不进庙”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不要一个人晚上去偏僻黑暗的地方闲逛,不要一个人去荒山野岭游玩……等等。所以,“一人不进庙”这句话看似浅显,却是老祖宗们对后人语重心长的忠告。
二、二人不看井这句话很好理解,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两人一同看井的时候,万一一个人起了歹心,只要他将对方轻轻一推………,那么那个人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至于为啥要推?原因有很多,比如嫉妒、图财……等。
不知道大家对《西游记》中的乌鸡国还有印象吧?当时,乌鸡国国师谋害国王的时候,就是趁着他们观井的时候,他一把将国王推下井去,然后自己变成他的样子,有滋有味地做起了国王。
另外,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假如一方不小心跌到井里淹死了,那么另外一个人就百口莫辩,很难洗清自己谋害他人的嫌疑。所以,“二人不观井”这句话,实质上是老祖宗对后人的提醒,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牛顿曾经说过: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二人不看井”在工作中也同样实用。现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法律依据,像医生让病人签手术知情书,银行职员让来办事的人签名等,他们在规范自己行业职责的同时,实质上也是怕以后自己口说无凭,惹上一些麻烦。
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和同事一块去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同事在办事的过程中,被人潜规则了,收了别人的好处。这时候你就要留个心眼,当然留心眼不是害别人而是要更好地保护自己。
那么,不该签的字,你就千万不要签;不该拿的钱,你也千万不要拿。要不然到了最后,你可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三、三人不抬木这句话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不公平的环境当中,自己要低调做人,谨慎行事。
三个人合抬一根木头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承受木头的重量也不一样,如果后面两个人想要合伙算计你,只要中间的那个人向后移动,那么木头的重量就会全部压在你的身上,到时还不把你活活累死。
这个典故来自古代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三个朋友甲乙丙,其中甲又是娶娇妻又是置房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乙和丙就特别嫉妒,乙贪图人家的房产,丙眼馋人家的美妻,一条歹毒的计划就由此产生。
有一天,甲受到乙和丙的邀请一起上山砍树。他们特意砍了一颗大树后,这两人就故意让甲抬木头的前面,他俩则一个台中间,一个抬后面。
当木头抬起后,中间的乙就悄悄地不断往后边的丙那儿移动,甲虽然感觉到木头越来越沉似乎有些不对劲,但自己却没办法回头去看,便强撑着身体一步一步往前挪动。后来,甲脚下一滑被木头活活压死。
于是就有了“三人不抬木”这句俗语的流传。当然如果是两个人抬木的话,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因为两个人都处在一种公平的环境里。
纵观生活中,“三人不抬木”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比如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自己能力出众,难免会在无意中得罪同事,可能自己都没有在意,但同事却已记恨在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心胸开阔,处事豁达。
当有一天,自己需要同事们配合的关键时刻,像职位升迁、职称晋升……等等,那么,就有可能遇到同事挖坑、小人算计等事情的发生。因此,在自己没有取得话语权之前,就要低调做人,谨慎做事,以此来保护自己。
三人不抬木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在团队中,如果一个人出工不出力,到最后就有可能出现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的事情发生,这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一样。所以一个团队一定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奖惩分明,才能杜绝这些现象出现。
四、四人不徒步提起四人不徒步这句话,浅阳是深有体会,四个人徒步太难了,明明事先决定好的事情,因为人多嘴杂,你想往东,我想往西,且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去年,科里几个同事组建了一个5个人的徒步群,准备趁着双休日徒步去山里转一转,既呼吸了山里的新鲜空气,也锻炼了身体。
周六到了,我们便带好装备一起出发,一开始同事间的气氛很活跃,又是唱歌又是说笑。但这种愉快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路程的加剧,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就出来了。
有人说,山里不好玩,还不如去其他地方赏花;有人说,不如去农家乐,能吃能喝还能玩;还有人干脆说,她走不动了想要回去……
于是当初建群的同事就不高兴了,就这么5个人,都各有各的想法,她自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最后,说好的徒步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她便草草结束了。
实际上这句话与“四人不赶集”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几个人一起去买东西,由于众口难调,很难统一意见,有人买完东西想要回去,有人觉得自己的东西还没买又不愿走,结果搞得人心情不爽生一肚子气。
所以,“四人不徒步”旨在告诉人们,生活在团队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只有服从大局,维护大局,这个团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结语:
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这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为人处世哲理,到现在依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人们把这句俗语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俗语里面的道理,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意外发生,从而更好地生活!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告诉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人不进庙,庙里有很多文物等…一个人最好不要进,二人不看井,万一有个人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你是说不清楚的,三人不抬木,三个人的身高是不一样的,还有道路不一定是平的,实中有个人是没有用力的,最后一个,你自己想想吧…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什么意思?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四人不徒步。”这是句过去的老话,是告诫人们人心莫测,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避免遭到不必要的伤害。
“一人不进庙”,现在看来这个要求比较牵强,古时则不然,那是寺庙往往都建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地界,庙內情况外人很难了解清楚,独自一人进庙是要担风险的。一则有的庙内暗藏机关,不小心碰上了,供奉的佛象都会动起来,不被吓死,也吓丢了魂。二则遇上庙里发生失盗等特殊情况时,仅一人在场会说不清道不明的,犯不上去贪那个嫌疑。所以才有“一人不进庙”之说。
“二人不看井,单从“不看井”来说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两个人同处在有危险的地方,还是多留神为好。
“三人不抬木”是说三人以上抬一根木头力量很难均衡,会给善于偷懒的人制造机会,老实人就会吃暗亏。所以才有“三人不抬木”之说。
“四人不徒步”,说的是结伴出门在外,人多口杂很容易意见不统一。如果大家同去一个地方,路上难免会有分岐,有的说要走大路的,有的说抄小道近的,由于各说各的理意见不统一,不但会耽误行程,再发生点什么意外,就更得不偿失了。
古来传下来的俗语,都是生活的结晶,虽然时代不同了,有些内容己经不合时宜,合乎自然规律的部分,还是可以借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