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养老保险交百分之六十的档和交百分之百的档,差别多大?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的差异,我们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比较一下,60%基数缴纳灵活就业人员保险和100%基数缴纳灵活就业人员保险一年,产生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有多大?
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2005年国发38号文件确定的,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部分,答案是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退休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如果是按照100%基数缴费12个月,基础养老金价是1%的社会平均工资。
差距是0.2%的社平工资。
社会平均工资,现在也称为养老金计发基数,具有最强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就是说,有关的基础养老金差距跟当时的缴费基数无关,而跟社会平均工资相关。
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这倒是严格按照缴费基数的高低确定的。
记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都是按照每月缴费基数的8%记入的。这种情况下100%缴费基数记入个人账户的余额,是60%基数缴费的1.67倍。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60%基数是3000元,100%基数是5000元,退休时计算养老金使用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是8000元。如果缴费一年:
60%基数缴费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0.8%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即每月64元。100%基础缴费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是1%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即每月80元。两者相差16元。
按照3000元基数缴费,每月记入个人账户240元,一年是2880元;而按照5000元基数缴费,记入个人账户余额是4800元。
由于每一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都是一样的,假设退休时能够增加利息50%。这样两种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是4360元和7200元。假设60岁退休,可以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分别是31.08元和51.80元,养老金相差21.72元。
两部分养老金合计会相差37.72元。
说实话,如果是中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仅仅是为了一份基础的养老金待遇,可以选择最低基数缴费。
但是如果已经没有多少缴费时间,需要更高养老金的话,尽管性价比不如60%基数高,但是高基数缴费依然是唯一的选择。
省下钱来存着?呵呵,不划算的。
灵活就业养老保险交百分之六十的档和交百分之百的档,差别多大?
随着养老保险的普及越来越广,大家也都知道了养老保险的好处,但是对于缴费的不同档次,还是存在很多疑问,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因为需要全额承担保险费用,不同的缴费档次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压力,但是又要考虑将来生活,那到底选那个划算,我们来捋一捋。
要想搞清楚哪种缴费最划算,就必须弄明白养老金是怎么发的。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退休要求的,就可以申请退休并领取养老金。养老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139(以60岁退休年龄计算)。其中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就与缴费时的档次有关了,同时个人账户余额也与缴费档次有关。
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一般是20%,其中12%划入统筹账户,8%划入个人账户。假设某地的标准缴费基数是6000元,那么60%档的缴费基数就是3600元,如果都只缴纳15年,来计算一下两者的养老金领取差别(假定以后缴费都不变):
按60%档的缴费基数缴费,则每月需要缴费720元,15年共计缴费129600元。按照8%的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则每月划入288元。15年后个人账户余额,即个人缴费累计加利息(个人账户记息都是高于5%的,在这里按5%计算)合计7万元左右。那么,到退休时可领取养老金=6000*(1+0.6)/2*15*1%+7万/139=1223.6元。
按100%挡缴费,则每需要缴费1200元,15年共计缴费216000元。个人账户余额约为12万左右,那么,退休时可领取养老金=6000*(1+1)/2*15*1%+12万/139=1763.3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每月的缴费差额是480元,领取的养老金差额是539.7元。假如我们计划每月拿出1200元买养老保险,但是选择了60%,将差额存入银行,按照目前银行最高的零存整取利息3%计算(实际利息只有2%左右),每月存入480元,15年后余额约为11万左右。将这11万按月取出补贴到和100%档的养老金同一水平,可以取203.8个月,约为17年。也就是说,如果把缴100%档的钱拿来缴60%档,差额存入银行,退休时取出来补差,在77岁左右就会将银行的钱取完,而去年我国的平均寿命是78.2岁。
但是这里面还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存款利息,并没有我们计算的那么高,所以存入银行的最终余额会比我们计算的少;二是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三是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每年都在上涨,因此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说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肯定是缴纳越高档次越划算。如果是经济上存在压力,那么60%档是最划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