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侍卫,听起来就跟古代宫廷保安一样,但清朝侍卫千万不能小看,在清朝,很多著名的大臣一开始都是从宫廷侍卫开始做的,侍卫简直是平步青云的梯子。

一般来说,清代的侍卫都出身上三旗,其中不少都是显贵之家的子弟。

王公勋臣还有宗室外戚家里的子弟,年少的时候都会去宫廷里做侍卫,等到有了一定历练之后就会被外放,去担任各种要务,最终扶摇直上的人,是很多的。

清代的宫廷侍卫,主要分成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等,内廷之中的侍卫地位还有待遇都很高,不仅生活丰厚,而且还有各种贴补跟恩赏。

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待遇,而是御前侍卫是贴近皇帝的身边人。

御前侍卫们整天都在皇帝跟前晃悠,皇帝有些事情,经常也都会让身边的近身人去办,可以说这些侍卫都是皇帝的贴心人,他们比起其他前朝大臣,更有机会。

从清朝建立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侍卫制度,御前侍卫的人选通常都是从皇亲国戚还有上三旗贵族当中选择的,其本来的出身就非同寻常。

康熙年间,增设了汉人侍卫,由武举人担任,但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且多是寻常侍卫。

实际上,清朝的侍卫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削弱八旗的同时,又要笼络八旗贵族的心,以继续拱卫皇权,而这对于八旗贵族子弟来说,也是个很好的上升通道。

在清代,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都是从侍卫这个职务做起的,比如和珅,傅恒等等,而宫廷里的侍卫也分成很多个等级,再高贵的出身,刚进宫也要从最低等开始做。

除了一等、二等与三等侍卫,最低的就是蓝翎侍卫,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一开始就是。

即便最低等的蓝翎侍卫,那也是正六品,这并不是个很低的品阶,一般来说,八旗子弟刚入宫担任侍卫职务的时候,都不会超过二十岁。

宫里的侍卫虽然说是负责皇帝的安全,但那毕竟是皇宫,平时几乎就是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具体的升迁,往往也都是按照惯例与皇帝的心情进行的。

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傅恒就成为了正三品一等侍卫,这是很惊人的。

正三品的地位,如果是通过科举等方式,按部就班进行,往往都要五六十岁,由此可见做侍卫登梯上升的速度,而到了这个地步,侍卫往往就会被外放。

通常而言,宫廷里的侍卫在宫里待到一定年限,就会被外放出宫,去担任更加体面的职位,要么在京城里,要么就外放去外地,最差的蓝翎侍卫出宫后,也是正四品。

一等侍卫一般外放,直接都是正二品副都统、甚至于总督、巡抚之类。

绝大多数的宫廷侍卫,都在三十岁前后的年纪被外放出去,如果出身贵重如傅恒之类,被外放重用的年纪要更早一些,再怎么迟,也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

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我们在清宫戏中的所看到的龙套般的侍卫们,其实在真实历史上都是高官贵戚。清朝的侍卫不是兵而是军官,最头等的侍卫官居三品相当于如今的少将。在清朝,许多王侯将相年轻时都当过皇宫侍卫。很多人以为清朝侍卫就是仆人兼保安,贫苦的普通百姓将儿子送去皇宫,希望鲤鱼跳龙门,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清朝的侍卫制度是相当特别。一、族属:满族和蒙古族。二、旗属:上三旗,下五旗偶尔也可通融。三、出身:家中得有世代相传的爵位,查三代以上的曾效忠皇帝立下大功。四、技能:弓马娴熟,会读写文字。

侍卫通常是三四年一选。蓝翎侍卫,正六品、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等侍卫,正四品、头等侍卫,正三品。清朝的一方地方大员知府,从四品,可见侍卫职位之高。而且知府可是一般得从七品官县令做起,层层选拔考验,好政绩才能一步一步升上去,最少得熬个十年以上。

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当上侍卫后起点这么高,简直现代高富帅。况且在皇宫中瞎晃悠,皇帝看着长大到三十岁,给予种种历练机会,是帝国的未来高官主要人才储备之一。三十岁左右外放,升官一般都比普通人快许多。

清朝数不清的高官显贵年轻时都当过侍卫,例如索额图、明珠、隆科多、福康安、和珅等等。侍卫们出宫一般穿着黄马褂和单眼花翎,这可是普通官员立下大功给的特殊赏赐,可这仅仅是侍卫的普通工作服。

御前侍卫是侍卫职业的最高点,意味着侍卫生涯不会太久,一些各旗副都统有空缺马上补上。一些头品顶戴的御前侍卫,外放后,数年内侍郎尚书都不在话下。

侍卫可谓是镀金的职位,不犯大错误,做的好与坏,外放后都是位高权重的。

举报/反馈

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

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这几年清宫剧是非常的火爆啊。大家都知道,剧中皇宫内都有很多的侍卫,拿着刀守门,拿着刀守护着皇上。这份工作放在今天,那就是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呀,那可谓是非常的荣耀。往低了讲,那也属于保安那种级别的。但在古代,就是这种保安级别的工作,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的,那是有诸多条件的。

比如在民族这一块,必须是满族人或者蒙古族人。你的老爸老妈,或者家族还得为大清朝立过汗马功劳。又或者说,你本身有爵位。满清的八旗子弟中,侍卫一般都是上三骑出身,下五骑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表现的特别突出,成绩特别优异,也是可以破例提拔上位的。比如这个人,他就被皇上破例提拔过。说来此人,大家也非常的熟悉,他就是大清朝最著名,最出名,最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珅。

他的祖辈们为大清立过不少的功劳,他的爵位也是三等轻车都尉。但是他出身下五骑,当侍卫是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和珅是何等样人?他不仅精通藏语,蒙语,还精通汉语,满语,放在现在来说,也是一个大翻译官啊。和珅还有很大的学问,熟读四书五经,乾隆看这人本事不小,就破格提拔了一下,就让他当个三等侍卫。

有的人就说了,这侍卫干的是安保工作,能有多大出息?能升职吗?那你可要看清楚了,这侍卫升职加薪,更加容易。这皇宫有个规矩,当侍卫当到30岁,可以去做官,一般都是武官,京官,地方官都有。而且还规定,这官必须比之前大上一个品级。

前面我们说了,和珅是三等侍卫,属于正五品。他如果30岁后做官,可以做正四品的京官,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等;地方官有佐领,都司等。也可以做从四品的京官,如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等;地方官有宣抚使等。如果要是正三品的一等侍卫,出去就可以做统领,都统,总兵,副将。

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一般情况下,清代的侍卫都是30岁左右外放,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这之前在皇宫内见多识广,皇帝看你不错,才会将你外放,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大员。

我们仔细来了解一下清代宫廷里的侍卫

当时清朝的侍卫,并不是我们电视剧里面看的那样,来了刺客上去就被砍杀,毫无作用,也没有地位。

相反的是,侍卫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一个职业,首先加入这个团体,你的出身就有要求。满清有八旗子弟,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辖的三个旗,包括: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下五旗”是指: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

想要当上宫廷侍卫,首先就需要你是上三旗出身,当然下五旗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比如和珅,和珅是正红旗的,他能够成为侍卫得益于祖辈的功德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侍卫,并且在之后一路高歌。

后期也有汉人侍卫,汉人侍卫就需要通过武举人选拔,或者地方高官的推荐等等,汉人侍卫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满汉一家亲,也能够更好的管理汉人而设立的。

宫廷侍卫分为四个级别,从一等到三等再加上一个蓝翎侍卫。官职分别是三品、四品、五品和六品。

关于侍卫的外放

^上图为二品官员补服上的补子

侍卫外放的年龄我们开篇就说过了,一般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让你出去当官了,京官地方官都有,那他们外放之后都当什么官呢?

外放的官位其实什么都有,只不过对于侍卫的外放,都是比自己当侍卫的时候再升一级,比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那他外放之后,就是正五品官,一等侍卫是正三品,相应的外放之后就是正二品了,像各个省的总督啊,就是二品,所以说,一经外放,就是地方大佬。

比较出名的侍卫

和珅,和珅我们上面说了,他是正红旗的人,因为父辈们建功立业,他也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再加上他学问比较高,就成为了三等侍卫,后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满清乾隆时期的大红人。

纳兰明珠,纳兰明珠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是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27岁进宫成为宫廷侍卫,不到两年就升为内务府纵观,后来慢慢升官,成为康熙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之一。

结语

宫廷侍卫,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因为它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在30岁之后,能够得到一份更好的官职的保证。

因为侍卫一般都是三十岁外放,在宫中见得多了,也能够增加很多人脉,特别是一等侍卫,整日跟着皇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外放之后自然更容易在官场活得更好。

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清代侍卫不能一概而论,大致可以分为八旗侍卫、蒙古侍卫、武举侍卫三种。

而这三种侍卫的外放年限和途径都不一样。

1、 八旗侍卫

八旗侍卫又可以分为勋贵子弟和普通八旗子弟。

八旗勋贵子弟一般都是把侍卫当做“入仕”的起点,因为侍卫品级比较高,最低的蓝翎侍卫都是正六品,而一等侍卫是正三品;八旗勋贵子弟“武改文”很容易,所以勋贵子弟大多依靠侍卫职务混品级,等到升任一等侍卫后再“武改文”,直接可以担任三品文官。

以乾隆帝正牌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为例,他18岁入仕即担任蓝翎侍卫,当年就被提升为一等侍卫,20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内务府总管(正三品),21岁就升迁为户部侍郎,23岁就进了军机处。

一般勋贵子弟没有傅恒这么快,但是基本上都能保证在35岁以前武官能做到副都统,文官能做到一省藩司。

普通八旗子弟就是正常升迁了,侍卫一般都是根据京察三年一升,蓝翎侍卫——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外放。

当然,这个过程中只要担任超过四年侍卫,就可以自己申请外放。普通八旗侍卫在清朝前中期外放主要是担任八旗军职、銮仪卫等专门为皇帝服务机构的职务;清朝中后期则可以和武举侍卫一样外放到绿营担任不同级别的军官,一般来说外放都会额外提一级。

2、 蒙古侍卫

蒙古侍卫其实也分普通蒙古侍卫和蒙古勋贵侍卫,勋贵子弟的升迁和八旗勋贵差不多,不过清朝历代帝王都比较喜欢在身边放蒙古勋贵子弟,所以他们担任侍卫后不少人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职务,而且是实职。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曾格林沁的儿子伯彦讷谟祜就因为父亲战死疆场,本人是蒙古世袭亲王的关系,深受慈禧和慈安太后的信任,从一等侍卫入仕,长期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职务,实职哦。

普通蒙古侍卫如果能说汉话,那么就外放到理藩院任职。

3、 武举侍卫

武举侍卫这里不仅武举出身的侍卫,也包括八旗汉军侍卫和各省选送的绿营军官侍卫。

武举侍卫按照雍正帝规定,武状元授予一等侍卫,榜眼与探花为二等侍卫,二甲与三甲武进士任三等以及蓝翎侍卫,总人数不超过20人;

外省总督可以保举表现优异的千总到清宫担任蓝翎侍卫。

武举侍卫一般都是外放绿营的,极少有例外。

按照《八旗通志》记载,一等、二等、三等侍卫都是满三年可以申请外放,蓝翎侍卫任职满四年可以申请外放。

之所以蓝翎侍卫必须任职满四年,是因为蓝翎侍卫只是正六品,外放职务有很多,所以必须多服务一年。

但是虽然可以申请,但是依然由于申请的人数众多,所以依然要抽签。

按照清朝规定,一等、二等侍卫外放可以担任副将、参将、游击这样的高级军职,每年抽签一次,只外放一人;三等侍卫可以外放游击、都司这样中高级军职,每年外放三人;蓝翎以下没有规定。

所以虽然可以外放,但是真正能得到外放机会的很少,很少。

以李定国嫡孙李天志为例,他十五岁入宫从蓝翎侍卫做起,一直为康熙帝服务二十四年才升为二等侍卫。

一直到雍正帝即位后对高大魁梧的李天志很有好感,这才让李天志外放温州镇副将(从二品),李天志二等侍卫本来只是正四品,雍正帝给他连升了三级。

但这都是很少的个例,大多数武举进士外放无望,很多都是以侍卫退休。

当然,极个别情况是外省督抚有时候会主动请皇帝给他派几名到督抚所在的省份担任督抚直接统领的中军部队中高级军官。(总督直属部队称为督标,巡抚则是抚标,一般是1000人)

这是因为侍卫和皇帝亲近,督抚为了让皇帝对自己放心,主动请皇帝把身边侍卫派到自己身边担任亲军军官,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绝无二心。

但是这种情况一般很少,不是常态。

请问,清代的侍卫一般多大岁数外放?

说到侍卫特别是清朝的侍卫,还是很有话说的啊,很多人都说了这个侍卫和太监可不一样的,但是话说这个清朝的侍卫都是年纪外放呢?或者说还有别的什么故事,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啊!

1660年,清廷重臣鳌拜向顺治帝奏称自己选拔的一批汉人武进士,经过较长时间严格训练,已达到“学习骑射日久,俱娴熟可用”的水平。于是,顺治帝下令将其中6人选为皇家侍卫,其余武进士则“照例选授”。

而这6人中,有的人转过年来(1661年)就被外放出任陕西延绥靖边营游击(从三品),有的人则在宫中效力10余载,直到三藩之乱爆发前才外放任职。

当然这属于清初相关制度还不完善时期的情况,康熙统治中期大局稳定后,汉人侍卫按规定由武进士选拔充任侍卫,服役5至6年后就能获得外放机会,通常都是担任各省绿营的中高级将领,极少有人能“由武入文”该任文职。

从年龄上来看,汉人武进士如果在十八九岁有幸进入宫廷担任侍卫,到25岁左右即可外放任武将。以清代著名的汉人侍卫家族——甘州韩氏为例,基本上都是走的前述仕途。凭着皇权庇佑和血汗军功,韩氏子弟普遍在20多岁就能完成“从武进士到侍卫,再到武将”的华丽转身,其中官运最亨通的30出头就当上总兵(正二品),40来岁就晋升为提督(从一品)。

相比需要靠本事“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汉人武进士,满蒙贵族子弟则可不必经考试就能跻身侍卫行列,由此这一制度便成为道光朝之前很多满洲官僚飞黄腾达的踏脚石。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和珅。虽然幼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但是凭着满洲贵族子弟的出身,和珅仍得以入选内务府专为官僚子弟开设的咸安宫学习。即便19岁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他也能靠着父辈的功劳承袭爵位,并在22岁时入宫当上了皇家侍卫。

紧接着,就因为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的才学,刚干了1年侍卫的和珅便因乾隆帝的赏识当上了给皇家管钱、理财的管库大臣。以此为肇始,和珅的官职如火箭般蹿升——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钦差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等。实际上,直到和珅被嘉庆帝下令自缢时,他的年龄也没到49岁。

和珅的发迹速度之快,在清代都堪称罕见。而从嘉庆朝开始,随着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加上中央财政状况越来越糟糕,侍卫制度也逐渐衰落,而“先当侍卫再外放当官平步青云”的例子,至咸丰年间更是寥若星辰。

可见,决定清代侍卫仕途的核心要素并非“外放年龄”,而是皇权、八旗制度乃至整个帝国的兴衰荣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