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55周岁中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7亿人。延迟退休也已经摆上了研究日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

国家实际上也在分部分分行业的逐渐实施延迟退休,2015年中组部下发文件,明确机关事业单位正副处级女干部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直接延长为60周岁。不过也可以根据本人申请,在55岁的时候提前退休。因此,这一类人群具有了自主选择是否延迟退休的空间。

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以后实施了10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将于2024年10月份结束,个别地方持续到2024年12月。

很多人不了解过渡期结束意味着什么?有的人认为过渡期结束以后,将要全面实现企业职工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由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较低,很多人觉得过渡期结束以后,可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会大幅下降。

实际上,过渡期仅仅意味着老办法退休待遇保底政策。相应的老办法退休待遇,还是根据2014年10月的本人工资等因素、按照国家公布的工资增长率综合计算来的。老办法退休待遇相对于养老金的待遇新办法增速慢,绝大多数中人的新办法退休待遇会更高。

为了防止突然实施新办法退休待遇,拉开中人和老人之间的退休待遇差距,国家采取的是按比例过渡的方式。根据退休时间不同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比例从10%一直到100%。

一般来说,只要我们新办法退休待遇高,自然是越晚退休待遇越好。新办法退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四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直接跟缴费年限挂钩,自然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待遇越高。实际上越晚退休由于社会平均工资还会提高,相应的基础养老金也会更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都是跟相应的个人账户余额相挂钩。退休时间越晚,缴纳的钱数会越多、相应账户积累的利息会越多,个人账户的余额会越来越多,而且相应的计发月数还会越小,因此相应的待遇自然会提高。

过渡性养老金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自然是越晚退休待遇高。

退休以后,尽管养老金还会年年增长,可实际上养老金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如继续缴费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等因素提高的养老金速度快。所以,越晚退休越划算。

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高级女教师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呢?有哪些注意的事项?这个2024年就是对于事业单位中人过渡性期限的一个最后一年,也就是在2024年之前退休的人员是可以享受到过渡性养老金的待遇,因为如果按照老办法来计算自己退休金的话,那么总会和退休的事业单位老人出现一个偏差,所以说就按照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补充到自己养老金的待遇当中去。

那么如果是2024年以后退休的人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照新办法来计算自己的退休金了,所谓的新办法就是跟现在的企业在职职工退休的计算办法是一样的,根据自身的累计参保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退休金的待遇,所以说具体什么时候退休领取到的退休金高,那么还要看你们当地的退休金的标准来决定,这个是没有办法来回答。

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的退休年龄是没有办法来改变的,也就是说你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那么就应该去正常的办理退休,享受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待遇,就要看自己的出生年龄是什么时候了,如果自己赶上2024年以后退休,那么就享受新办法的计算方式来领取退休金的待遇。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从这六个因素可以断定,还是过渡期满的2024年之后的养老金高!

养老金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弄清楚什么时候退休的养老金比较高,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说“中人”的养老金要在过渡期满之后才能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呢?
  1. 过渡期满时,“中人”可以领取100%的新办法和老办法养老金之差,越是在过渡期早期,这种百分比越小。
  2. 2024年之后退休,比之前退休的社平工资肯定要高,那么,养老金就会随着很高。
  3. 2024年期满之后,养老金不仅有100%的新老办法之差,还可以领取过渡性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4. 缴费年限越长,在计算养老金时乘以的百分比越大,养老金就越高。2024年退休总会比之前退休的养老金高。
  5. 一般情况下,在职时间越久,工资报酬越高,因此,缴费基数就会高,将来的养老金就高。
  6. 职业年金账户的存储额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多,必要会增加养老金的绝对值!
综合来看,我还是觉得在2024年期满之后退休的养老金要高。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感谢邀请,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高校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我们注意到事业单位的中人,那么在2024年以后是没有这个过渡性养老金待遇的,也就是说2024年以后就完成了这个事业单位过渡性的一个期限了。所以说,在2024年之前退休的人应该会享受一个更多的养老金的待遇,因为他毕竟有一部分补偿,过渡性养老金的待遇。

那么2014年之前退休的人,称之为事业单位的老人,这部分事业单位的老人也是享受不到过渡性养老金的待遇,因为,他们是按照以前事业单位养老金的一个计算方式来激发的,比如说有一部分职务津贴,岗位津贴,还有职称津贴等等之类的,但是在2014年之后正式缴纳养老金待遇之后,就不享受这些相应的一个津贴了,只能够按照你实际养老保险的一个缴费年限来确定养老金的。

所以就出现了10年养老金的一个过渡期,也就是说,从2015年到2024年将近10年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期限内退休的人员,那么是可以享受到过渡性退休金的待遇,但是过了2024年的一个过渡期限,那么就没有这个过渡性养老金待遇了,所以说我认为在2024年之前退休的人应该会获得一个更高的养老金待遇。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高级女教师2024年前退休,要比2024年以后退休领取的养老金待遇更高。

2014年10月1日,我国推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了确保退休“中人"的养老金待遇不会因为养老金并轨而减少,国家把“中人"在养老金并轨前的正式工龄视同缴费年限,用一笔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并把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作为退休“中人"计算养老金的10年过渡期。

根据规定,在10年过渡期内退休的“中人",退休金釆取新、老两种办法对比计算,限高保底。如果用老办法计算的退休金待遇比新办法计算的更高,就按照老办法计算的待遇发放; 如果用新办法计算的退休金待遇比老办法计算的更高,在发放老办法计算待遇的同时,对新办法计算高出部分的待遇按照每过渡一年发放10%的比例进行调节,即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放10%; 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放20%,依次类推,一直到2024年9月30日发放多出部分的100%。这其实就是对10年过渡期内退休“中人"养老金待遇的一种兜底保护。

而10年过渡期结束以后,退休“中人"虽然仍然还有过渡性养老金补偿,但却巳经没有了新老办法计算的兜底保护了。高级女教师今年55周岁,如果到2024年9月30日正好达到60周岁的话,那就达到了中组部规定的女性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0周岁退休的年龄,也就可以享受10年过渡期内退休“中人"兜底保护的待遇; 但如果你是2024年10月以后才达到60周岁的话,退休时由于计算退休金的10年过渡期巳经结束,领取的退休金应该会比2024年9月30日之前退休的人员更低。

高级女教师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有哪些注意事项?

女性高级教师、55周岁“中人”,面临退与不退的十字路口,是2024年前退休金高、还是2024年后退休金高?

可以肯定地说,是2024年之后退休金高,退得越晚越高。这是因为退休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

第一,养老金计算办法,是按由教师的职称级别(岗位工资)和教龄长短(薪级工资)决定的退前基本工资为基数计发的。如教龄35年以上的,计发90%,30年~34年的计发85%等。

第二,同时还按个人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缴费比例和账户余额核算计提。缴费时间越长(按月计,包括视同缴费)、账户余额越多,提取计入养老金的数额就高。

另外,政策规定,中小学教师退休、教龄满30年的,计发基本工资100%的养老金。除了社保部门核发的基本工资85%或90%的基本养老金之外,缺额部分由地方财政补发。如果在2024年前退休,教龄不足30年,就享受不到这个政策。2024年后退休或许教龄就能达到30年,无形中又增加了这部分退休收入。

因此,教师在职称级别一定的前提下,工作时间越长、退得越晚,养老金就越高,哪怕只是晚退一个月,也要比早退的略高点。

那么,这期间有哪些事项应当注意呢?

1、女性高级教师按政策可以到60周岁退休,无需申请。如果想在55岁退休,就要提前申请。或者55岁退休、或者60岁退休,没有中间选择的余地。

2、各地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设置和聘任情况等等不一,晚退后高级职称能否得到聘任,各校对延退女教师的考勤和工作量,都有具体要求,应提前跟学校沟通协商好、确认清楚。不然,延退后一旦不被聘任将影响工资和养老金,到时后悔不及。

3、尽管退休越晩养老金越高,但是女性高级教师选择早退还是晚退,还要考虑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如果晚退后承担不了岗位职责的重负,或者因家庭原因不能履职而半途而废,那就得不偿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