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生率越来越低,一方面是人们不愿意生,另一方面是真的没人生。

按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公布的信息显示,根据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为1,200万(正式数据至今没有公布),出生人口数量比上年度下降了265万人。

按照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低于人口警戒线1.5的水平,长期下去说不定就会陷入生育陷阱。为此,今年5月31日国家迅速部署放开三孩政策,同时开始加强鼓励生育的辅助措施。

人们生育意愿低,首要原因就是房价贵。很多年轻人为了买房,父母凑齐首付以后,还要承担30年的还贷。在个人工资收入无法改善的情况下,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养活孩子?

第二个原因,工作压力大。某互联网大佬表示996是一种福报,而且很多人在拼命向这些互联网大厂挤,为了早日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年轻人都去努力工作了,哪有时间去生孩子?

第三个原因,教育难。现在幼儿园普遍只招收三岁以上的孩子,产假结束到进幼儿园之前,这部分托育服务基本上是空白,而且幼儿园的教育也非常贵,而且优质的教育还非常稀缺。

在加上小学、中学的学区房,大学的教育费,养个孩子花费需要上百万。就凭现在年轻人的收入,难道不吃不喝养孩子吗?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育人口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我国15~19岁的年轻人数量是7,154万人,其中女性数量为3,276万人。相对而言45~49岁的中老年人数量是12264万人,女性数量是6020万人。

年轻女性的数量大幅下降,生育人口的数量自然会大幅减少。在加上目前女性受教育的年龄普遍变长,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真的是没有多少人去生孩子了。

按照社科院的预计,未来5~7年我国的人口顶峰即将到来,社会结构的老龄化不断加剧。真的需要加大力度催生了。

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收入方面,一般而言一个家庭收入一年也就10万,负担一个孩子就已经不容易,一个男孩300万,保守的讲,两个男孩800万。[捂脸][捂脸][捂脸][捂脸]。难以承担。工资增长速度跟不上房价几乎。[捂脸][捂脸][捂脸]

二是工作压力方面,一旦成家立业,不工作就没收入,而且不敢随便换工作。

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生率越来越低,原因如下。

∽,人们焦虑,没有信心在高物价高消费条件下教育好孩子。说白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外在竞争压力大,大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和小孩学习教育竞争压力都大,即生存环境恶劣了。

∽,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的,由于个人本身原因,难以孕育。还有的是,只想个人的舒适和精致生活,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去生育和教育的付出。还有的是,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如升职等等,能生不想生,保持自己的优势。

∽,还有单位,企业等,政策对有孕的妇女的福利待遇不好,使能生育的女性顾忌压力大。

生育孩子,对国家来说是大事;对民众来说不重要,自己一辈艰难了,难道让下一辈更艰难。

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生率低,这是世界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怪圈,就是经济越发达,出生率越低。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的农村,吃不好,穿不暖,但生孩子比赛似的,家家七八个孩子。中国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人口。但城市限制得很好,农村任罚个家徒四壁也得生。

现在条件好了,二胎也放开了,预测的人口大暴发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什么原因?

有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房价高、物价上涨、教育费用高。那么在很多国家,生育有奖劲、免费教育,生育率照样上不去。比如澳大利亚,三年产假,工资照发,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房价也不多高。但生育率照样上不去。比如韩国,由于生育率过低,被预测是世界上最先消失的国家。其实现在养孩子成本高,都是家长自己推上去。比如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他非花大价钱上私立学校。本来辅导班可上可不上,非得给孩子报好几样。生活上这营养那营养,补这补那。买的新衣服穿几天就扔了换新的。都是有钱烧的!

我觉得主要还是观念的变化。原来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现在是养老靠自己,多子负担重。养儿女干吗?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你费心费力养大的儿女,别说照顾你,连个电话也懒得打。一个子女还好说,子女多了为争家产都成仇人了,让老人里外不是人。

很多老人说得好,养这么多白眼狼嘛用。

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计划生育一胎化,习惯了一个孩子,让生多也不想生。只生一个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第二,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医疗可以让你短短几天倾家荡产。教育让多数家庭疲于应付。买房让多数人债务缠身。

第三,生活危机感,即使你有点存款,你也得考虑医疗,教育,买房,结婚带来的压迫感。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有钱人勿喷。

出生率越来越低,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

“生育回报”的问题,你考虑过没有?

低生育水平的地区,不一定就是经济囧困的地区。也就是说,经济富庶,养娃成本低的地区,不一定就是高生育率地区。

比如,在平均社会福利很高的北欧国家。北欧五国,可以算是全世界的福利屋顶了。

在北欧人均GBP最高的挪威。挪威的人口出生率居然是1、53。这个成绩和我们国家不相上下。但是,坐拥天下福利屋顶。全民提供住宅(那地方地广人稀,好多房子没人住)教育,医疗养老的地方,生育成绩怎么还是这么低。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低于1、5 的生育率就是经济警戒线了!就意味着低生育率会明显影响经济运行了。

而在亚洲。生育成绩单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既有据说“二百年后自然消失”的韩国。也有生育问题由来已久的老大难国家:新加坡。

要是“高养育成本,会造成低生育水平”,这个理由成立的话。那么北欧国家的低生育率又怎么解释呢?

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成功者吧!

法国。这个在欧洲出生率唯一破2 的国家。

法国是传统生育大国。她和瑞典,德国这样异军突起得生育大国不同。后者可能是今年1、3。明年1、8。后年干脆又掉下来了。这种大起大伏的抽风式生育成绩,来自于他们的移民政策。一放就灵。一收就低。亚洲的新加坡也是如此。

但是,法国不一样。法国的生育率在欧洲一直不错。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有非常多的相近之处。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曾说过: 法国是西方唯一一个像中国的国家。

法国强调亲情。文明古国大致如此。法国人的家庭观念在欧洲都是强的。要是有无障碍语言翻译通道的话,一个巴黎大妈和一个天津大妈能说到一块去。

什么:老公不作为。孩子不听话。儿媳妇懒,儿子累,孙子今天不肯睡!

法国大妈对儿子家庭的掺和度是极高的。妈宝女,妈宝男也是一片一片的。儿媳妇和婆婆打的也是热热闹闹的………

你别看这话好像是没水平,没素质的家长里短。其实,这里边显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家庭观念。

法国人有极强的家庭观念。(当然是在欧洲国家里)家庭凝聚力很强。父母和子女的亲和力也强。混凝土一般的亲情,把父子,母子这几块石头牢牢的搅拌,凝固到一起,这是这才是人口的基石!

在没有北欧那么好的福利之下,法国人依然热爱生孩子。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拖家带口是法国人的常态……

万丈高楼平地起!

还是那句话。投入是要考虑产出的。

我们到底什么要生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法国人的回答是: 孩子让我的后半生充满了希望和爱。

也就是说,不怕高投入,就怕低产出!

可是,如今在中国,一个越来越主流的舆论口号喊出了:人要有 边界感!

这是自日本起源,在本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的一种文化。即,亲情疏离观念!

这是和我们传统文化的家族观念,相背道而驰的。年轻人希望父母都有边界感。在准备好住房彩礼之后,就立刻退出我们的生活吧!

好多老年人也纷纷表示: 我老了去养老院。绝不会给子女添麻烦。

其实,你想过吗?

要是父母都是交钱交房就消失。那么,即便是作为获利一方的子女,也是一股寒凉呀!因为,他们的子女也会这样要求他们的。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大的父母,要照搬条例,在培养完孩子之后,按时消失呀!

一个没有敬老尊老的社会,是不可能有高生育率的。因为所有的人都会是老人,现在不老。将来也老。

我总是遗憾,自己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没有孩子。我们家是个传统家庭。父母早逝的是没办法了。我继母还在,弟弟很孝顺。我也得管。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保护下,我弟弟兴致勃勃的生了两个孩子。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晚年可期。他的二儿子“小猴子”那天认真的问他:“爸爸我以后要娶果果,你同意吗?果果说她要生两个宝宝。一样一个。你退休以后可以给我们看孩子……”

小猴子是个“生育积极分子”。才四年级。升学的事没想到,生育却已经有规划了。在他的认知里,家就是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就是传统家庭观念。

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已经不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了。城乡的分裂。使年轻人早早离开农村的老家,到城市里去就业。

一面是,极大的生活压力。一面是,极少的敬老孝道。双重功效作用下。使年轻人会考虑到 一个问题:我要是生育子女,能得到什么?

亲情?子女长大了之后,就不在你身边了。

养老?他自己都没有对老人尽到孝养之责。也觉得自己的子女会照方抓药,以后对他们不理不睬的。

那么反问来了: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要生孩子?

其实,我发现好多自愿放弃生育的人,都不是最穷困的农村人,也不是不发达地区的人。反而是那些大城市里的,收入还可以的工薪阶层。

他们对养娃真没信心。看看自己的父母的现状。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报什么希望。

巨额财产和精力的投入,甚至要牺牲妈妈的事业,换来的就是“逢年过节来几天。住院手术签个字”?

不值当呀!

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呀!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道德问题了。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这是好多人无可奈何的事。但是,我个人还是想呼吁一下社会:

能不能,尽可能在自己条件能接受的情况下,尊老敬老。

这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要是全社会的导向都是“婆婆讨厌;老年人素质差;父母是毒父母;没有边界感的人;从年轻人的生活中退出……”

这样的舆论认知。那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先放在一边不提。对于年轻人来说,你敢生育吗?

生一个让你花费巨大心血抚养,再让你拼尽全力给他准备房子彩礼的孩子。然后呢?

就是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消失!

当你老了,全社会都会告诉你,所有的问题你要自行解决,不要指望孩子!

那我还不如现在多攒几个养老钱呢!

当然,高尚的父母是应当,毫无保留的奉献养娃,再毫无要求的自我养老。生儿育女本身就应该是如此。

但是,问题是多少人是能达到这样的“高尚”水平呢?

挪威人达不到。日本人达不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估计都达不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