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档案影响养老金这种说法并不全对。档案有可能影响养老金,也有可能对养老金没有影响。

什么是职工档案?

档案是判定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重要材料。按照《干部档案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有关档案材料10大类主要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考察考核鉴定材料、学历和职称职业资格材料、有关审查材料、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就业工资退离休等材料以及其他材料。

职工档案的重要作用。

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职工档案记载着职工参加工作的时间以及有关的出生年月等等。实际上,80年代我们才实施的身份证制度,在此之前的人都是以职工档案确定出生时间的。现在办理退休的出生年月要以职工档案最早的记录为准。

在90年代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企业职工都是没有养老保险缴费的,也没有相应的缴费记录。一切都是以职工档案认定为准,根据职工档案认定的连续工龄,确定基本工资的计发比例,不会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来确定养老待遇。退休费标准而是跟退休时本人的职务级别等因素确定退休待遇。

1991年我国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退休待遇必须要有衔接的过程。因此,国家规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连续工龄,在退休计算养老金时可以视同缴费

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但是个人无须缴费。另外,《社会保险法》第13条规定,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实际上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以后,尤其是现在实行信息化记录社保缴费以后,职工档案不再是认定社保交费记录的主要因素。毕竟职工档案可以丢失,而缴费记录会更安全的记在电脑里的。

现在已经有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在退休时无须个人档案了,其实本身这类人员也没有什么档案材料。

综上所述,只有确定退休年龄、特殊工种、有视同缴费年限等情况下,档案才能够影响养老金,其他情况对于养老金的影响是几乎是0的。

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根据《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第二条(二)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职工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职工档案会影响退休的时间,会影响养老金的核算时间,间接影响养老金的数值。职工档案对养老金影响最大的是“视同缴费年限的确认”。

无职工档案,就不能进行视同缴费年限的确认,无视同缴费年限就没有过渡性养老金。

确定视同缴费年限的依据是以职工档案历年记载的原始记录为依据。

“视同缴费年限”是指职工或者公职人员在当地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连续工作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确认的起始时间为:

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起始时间。

一般以职工档案里最早职工登记表(招工录用登记表)为参加工作时间。后来延伸到上山下乡、参军等为“视同参加工作时间”。

视同缴费年限确认的截止时间为:

当地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间;

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为2014年10月实行养老制度改革的时间。

“视同缴费年限”——起始时间与截止时间连续工作的年限。

在我国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核算中,是依据三个基本公式:

1、基础养老金;2、过渡性养老金;3、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核算公式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是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其中总缴费年限中的涉及视同缴费年限——涉及职工档案。

过渡性养老核算公式中视同缴费年限是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涉及视同缴费年限——涉及职工档案。

对于在当地或者国家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公职人员非常重要。

无职工档案就无法确认视同缴费年限;无视同缴费年限就无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养老金就会失去部分养老金。个人养老金数额损失是巨大的。

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今年5月我办理了退休手续,在整个办理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个人档案的重要性。

我是1988年12月在河北一家国有企业工作,那时候我和企业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在那工作了2年8个月,1991年户口转到了北京就在单位办理了辞职。当时年纪小,不知道企业还有我个人档案这事,所以什么手续都没拿。

来北京后当时的待业人员找工作都需要向企业提供《求职证》,而我刚从外省市来无法提供,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证需要在街道办事处办理,街道办说要有个人档案才能给办,我于是返回了原籍的学校,将我上学的学生档案取了回来,在街道办理了《求职证》。

就这样我有了2份个人档案。

我养老保险是在1994年开始缴纳的,在北京的个人档案就这样一直存放在街道,曾经工作过的几家私企都不要档案,直到2000年左右我换了份工作才由这家正规单位又为我办理了一次招工手续,并将街道存放的个人档案调入到区人才中心。

直到临近快退休,我尝试着咨询了社保,问曾在外省市企业工作过,能否把那段工龄算做视同缴费,社保退休部门答复是档案里需要有那段工龄记载,如劳动合同,招工表,审批表等材料,并且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记录,才能给认定为视同缴费,缺一不可。

为了退休金能多拿点,什么困难也得尝试一下试试,我联系了曾在河北工作过的那家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厂已在2000年左右工人全部下岗,企业破产,只留有一些善后工作人员。经过查找,还真找出来当年我那段工作时间的个人档案,里面有相关招工材料,算是比较完整的。但那个年代保险还不完善,企业没有给员工缴纳过养老保险,我拖了一些关系,费了好大的劲,在当地社保补缴了2年8个月的养老保险。

接着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将在河北补缴的社保缴费年限转移到北京,下一步就是将在河北企业的个人档案转移到北京区人才,在人才咨询办理手续时如同晴天霹雳,人才的工作人员答复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份档案,不能存在2个,我在河北企业的那份个人档案他们不能接收。

如果被拒收档案,那么我之前所有的努力和补缴社保的费用都白费了。于是我又跑到了社保退休部门找了一位负责人叙述了我的情况,她说帮我联系一下人才试试,不见得能成,5个工作日内给我回复。

在焦急的等待中,第四天我接到社保那名负责人电话,说一周内带上我在河北的档案去人才找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消息,我太高兴了,赶紧联系我原先河北的企业,把档案快递给我,收到后及时去人才办理了档案合并手续。

就这样,在今年5月办理退休手续时,社保认定了我原在河北工作的那段2年8个月作为视同缴费,金额是281元,再加上工龄年限,退休金每月增加了500多元。

真是好事多磨啊!真的非常感谢社保退休窗口的负责人,事事为退休人员着想,没有他的帮忙我也许这段视同缴费工龄找不回来了。

通过这件事,明白了档案对一个人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到了退休年龄,缴费工龄的长短是和退休金挂钩的,一定要重视。

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主要是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和曾经长年在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来说的。

如果你有视同缴费年限,但因为没有档案失去视同缴费年限,也就失去享受过渡性养老金条件,肯定会影响养老金高低的;

如果你本来符合特殊工种提前5年退休,因为没有档案,不仅失去提前退休的机会,也同时失去视同缴费年限,更会严重影响养老金高低了。

根据国家社保和工龄认定政策,对于未缴费期间国家认可的工作年限(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缴费年限,并同时作为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依据。而工龄的认定,包括在特殊工种岗位上的工龄认定,都是需要由社保部门通过本人档案资料来核实,没有档案或档案资料不全,都会影响工龄的正常确定,工龄认定受影响直接导致视同缴费年限或特殊工种工龄受影响,从而影响到养老金的高低。

那么,如果没有档案或档案不全,会对养老金高低具体产生多大影响呢?

上面说了,没有档案,你原来所有的工龄就不会被认可。档案资料不全,本来你应该有15年工龄,可能就只能被认可10年等。这样的话,工龄每少认可1年,都会少拿一些养老金的,丢失的工龄越多,损失的养老金就越多。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工龄每少1年,养老金大概会损失多少,就清楚具体影响多大了。

我们知道,工龄少1年,将会同时影响基础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根据国家社保政策,两种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退休年度所在省市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年度所在省市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从全国来说,2020年度所在省市养老金计发基数最低的是4835元,视同缴费指数是1.0,过渡系数最低是1.2%。这样,按照全国最低水平计算,工龄每少1年,减少的养老金如下:

基础养老金=4835*(1+1)/2*1*1%=48.35元

过渡性养老金=4835*1*1*1.2%=58.02元

两项合计为106.37元。

也就是说,你工龄每少1年,在全国,养老金每月最少会损失106.37元。

按上述同样方法计算,全国中位水平,工龄每少1年,养老金每月会损失157.27元;全国最高每月将损失198.2元。

如果你因为档案问题减少10年工龄,按照2020年水平,每月养老金最少损失1000元以上、最多会损失近2000元。

而这还只是目前的水平,随着养老金计发基数的不断上涨,越往后退休的人损失会更多。

可想而知,档案丢失或档案资料不全造成工龄损失的,对退休养老金的影响是很大的。

【华子社保】感谢你的阅读!欢迎点赞、分享、转发、留言和关注!

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也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档案,只是记载着你工作的经历, 工作活动中工资升降的次数,其中也包括你的奖励和惩罚记录,它与个人养老金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影响养老金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历年来缴纳养老金的基数、以及上年度的社平工资高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把养老金的问题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退休人员当中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计取退休费的方式是以档案工资、工龄,按照百分比计算的;“中人”计取养老金的计算方法是按照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的,而“新人”退休后计取养老金的方法,则是直接看你账户余额。

所以说,题主的这个问题不能成立,说白了就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档案影响养老金?

对于有单位的职工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职工档案是一个人从参加工作开始,祥细记录着关于企事业单位对个人的各项招聘录用活动、培训考核活动,工种变更情况、工资晋级情况以及一个人各种奖惩记录的资料文件,还包括个人参加工作前的受教育信息、入伍登记表、退伍登记表、上山下乡审批表等。

对于有单位或曾经与单位建立过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他们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正式工龄,或者是进单位前的上山下乡当知青时间丶役兵役的时间都可以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和养老保险的正式缴费年限加在一起计算养老金待遇。因此,他们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必须向社保部门提供原始的职工档案。如果社保部门通过职工档案审核,对他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的视同缴费工龄认可,便可以享受视同缴费的养老金待遇。同理,如果职工退休时不能提供能证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职工原始档案,或者提供的档案材料不充分,就得不到社保部门的认可。这样,轻则会影响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重则会因为少了视同缴费年限,而使得养老保险最低缴费不足15年,连办理退休的资格都没有。

由此可见,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在职职工或下岗职工来说,档案会影响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是真的。当然,对于从来就没有与单位建立过劳动关系的参保人员来说,职工档案可有可无,也就不存在影响养老金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