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低收入群体一定支持,中等收入群体不可置否,高等收入群体必会反对。

这样发养老金的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养老金的负担有多少?国民养老金应当人人有份。2019年末我国有城镇职工养老金领取人员1231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6032万人。由于城镇职工养老金领取年龄有小于60岁的情况,如果统一领取时间领取养老金人数会比现在的数字更大。不过我们还是假设领取养老金的人群,暂时只有这些人群——28342万人。

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多少呢?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全国是1.72亿人,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是44247万人,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为27047万人。

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为7541.75元,私营单位月均工资为4467元,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5662元,50%即为2831元,2019年的养老金总支出将达到96283亿元。

不过,这一水平实际上并不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是49228亿元,人均养老保险基金待遇3335元,替代率为58.9%。

如果维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达到每月2831元的收入水平,每年需要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4464亿元,而现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只有3114亿元,缺口为51350亿元。

要知道,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7471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1177万人,剩余的46294万人需要承担这笔钱,平均每人需要分担11092元,平均每人每月不到1000元。

看起来不是很多,征收起来的可能性却是零。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大多数都属于中低收入者。他们负担不起。

2019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分担大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2019年我国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186元,总收入为240689亿元,如果从这笔收入中再征收51350亿元,相当于大家工资收入在缩水21.3%。

所以,如果说国家规定每一个人收入的20%到30%都要强制缴纳养老金税,应当能够支持这样的养老金负担,可是由几个人会支持呢?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对所有人的收入进行快速准确计算,强制缴纳养老保险更是跟现在的有关法律原则相悖。

总体来看,题目所说的情况并不是不现实,不过需要更多的群众参与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征收系统更加准确高效。

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首先,要依法办事,要想领取养老金就必须参加社保并按期交纳养老金达到规定的年限。其次,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按需分配。所以,不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是做不到。就是美国,不交社保也没有养老金,不要异想天开。

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在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上,也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曾经提出过应该按照工龄发放养老金的建议,认为这是一种最为公平最为合理的,其理由就是大家都退休了,对于社会已经没有贡献了,按照工龄发放养老金最为平等,此建议得到许多许多企业退休人员特别是那些处于最底端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支持

像这种看似合理公平的建议,实际上是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的,因为这是非常典型的计划经济年代的那种大锅饭思维。工龄的价值不可能是一样的,即便是相同城市相同行业的工龄,它们之间的价值也有可能大不相同,二十五年工龄的价值不一定就低于三十五年的工龄价值,因为工龄的“含金量”大不相同,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时间来计算它的价值。

这不,又来了一位高人,竟然建议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统一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发放,似乎已经到了共产主义,人人都平等了。这样的建议,真是让人贻笑大方,纯属于白日做梦,根本就是完全脱离现实的。

退休人员养老金统一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发放的建议,与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国情、国力等因素都是完全相悖的,这显然是想不通的

缴费年限、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是决定养老金高低的三大核心因素,无论如何改革,也脱离不了这三个核心因素,因为这三大因素的相互交织体现出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原则。

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统一发放养老金,就等于完全废止了缴费年限和缴费指数的价值,也就是说,其价值实际上就等于零了,由此产生的冲击力那是不言而喻的

此举是对于现行政策的彻底性破坏,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将会在非常之短的时间至内出现了巨大的亏空,养老金的发放也就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其危害程度说有多大就有多大。

社会平均工资是一个非常之高的标准,就是绝大多数在职职工的每月收入都远远大达不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少在职职工的每月收入甚至比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高不了多少

如果一个在职职工每月的到手收入能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这个收入也就算是不错了,而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在职职工和劳动者非常之多,并且占有非常之高的比重。

如果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统一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那就是一个非常之高的标准了,如果放在北京就是将近5000元的水平了,这个标准将远高于退休人员1714元的最低标准。

这个大包袱是无法承受的,其显然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它将会导致职工养老保险这座大厦在非常之短的时间之内坍塌

不少这建议那建议看上去有一定道理,甚至从表面上来看还是十分合理的,但实际上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不少建议完全充斥着大锅饭的思维模式,总是想人人平等,可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那又是一种痴人说梦的想法。(原创:周凤迟)

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我支持,你能发给我吗?你拿这样的问题吊谁的胃口?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现在基本已完善了退休养老金制度,你要想退休后拿养老金,你就得交养老保险。你要想退休后多拿养老金,你现在就趁年轻,多挣钱,多交养老保险。也就是说,你老了拿的养老金是你自己交的。国家的责任只不过是保证你交的养老保险不但不贬值,还要有收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人没有交养老保险这一说,所以国家采取了一定的过渡措施,让某些人产生错觉,认为国家有义务给老百姓发放养老金。在养老制度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这是痴心妄想。

要按题主的提法,按平均收入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那全国人民扣除老人、学生、无工作者,那么得要求每个工作的职工挣多少钱才能补上这个缺口。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多劳多得,适用于劳动者,也适用于退休的。

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说归说,想归想,这个事情真不中,哪可能平均;高收入不愿,底收入情愿,哪会有如此好事。

没有绝对的平均,只有自己去创造价值,创造自己的生活,农民用双手创造财富,知识分子用脑力劳动创造财富,每个人分工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

养老金,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金本着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积累的原则积累、运作。当人们年富力强时,所创造财富的一部分被投资于养老金计划,以保证老有所养。

我认为只能普及和扩大到农民,也让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拿出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养老金计划,于之城市并轨,以缩小差距,保证老有所养。

农保和社保属于国家社保制度的两种不同类型,主要区别在于针对的群体不一样。农保主要针对农民,缴费少,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也少。

多交多得,少交少得,只寄希望于正策越来越完善,差距小点,养老金的指数靠近点。

没有平均,也不可能会平均,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养老金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其实还是要靠自己挣得多才能有备无患,只有加快养老保险改革,构建全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解决城乡差距,公务员与企业的差别。

想法很好,还是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题主的提问我也只能这样回答了。

按当地平均工资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这个提议怎么样?

支持也没用,因为不可行,不可能这么做。

按照当地平均工资50%发放国民养老金,肯定会有人支持,尤其是养老金低的人群,但是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简单,是根本不可行的。

本质上是平均主义

如果人人都是按照50%的当地平均工资领取养老金,这实质是平均主义,人人养老金都一样,搞大锅饭。

这样的做法不科学、也不可行,更不公平,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没有体现激励和效率,绝对公平其实就是不公平

现在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其实是相对公平合理的,充分体现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充分体现了激励和效率的原则。

只有让愿意多缴费长缴费晚退休的人多拿养老金,才能鼓励更多人加入到长缴费多缴费的队伍中,养老保险基金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如果搞平均主义,不管贡献多少,缴费多少,人人都拿同样的养老金,那这对之前多缴费长缴费的人是不公平的。

一个按照300%上限缴费的人,最终养老金跟按60%下限缴费的人,养老金都一样,你觉得这样公平合理吗?

第二,超出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

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严重打击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大家都按最低缴费、最低年限、最早退休,反正养老金都一样,但是这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现金流大幅减少。

同时由于社会平均工资50%是非常高的养老金水平,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已经是超过6000元,50%就是三四千元,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在收入减少的同时,还要大幅增加养老金支出,这势必会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危及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

其实人人养老金都一样,就是相当于废除了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这种全盘推翻的历史可能性,可以肯定的说就是0。

其实,从养老金替代率来看,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基本上就是50%的在职工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拿领到50%社会平均工资,平均主义,一刀切没有差别,已经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

所以,按照50%当地平均工资发放养老金,这个想法脱离实际,根本没有可实施性,所以支持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现实。

更多社保问题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