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养老如何面对?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确实日趋严重了。2018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24949万人,0~15岁的人口居然比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还少,只有24860万人。

按照2020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某些年龄段人口数量出现了大幅下降。45~49年龄段人口数量是12264万人,30~34年龄段人口数量是12054万人,这也代表着两次婴儿潮。但是15~19岁的人口数量只有7154万人,特别是女性数量只有3276万人,比45~49岁女性数量6020万人,减少了2744万人。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老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说实话,老了还是要靠自己。

1991年我国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来又陆续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这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做的准备,让老年人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如果我们年轻时缴费时间长一些,缴费基数高一些,养老金待遇自然会高一些。按照我们现在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养老金的高低既跟缴费年限有关,也跟缴费基数也有关,但是相对而言缴费年限性价比更高。比如说,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40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32%的社平工资;按照300%基数缴费,40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80%的水平工资,缴费相差4倍,但是养老金待遇只相差1.5倍。

特别是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增长情况,年年进行调整。根据近年来养老金调整方案的惯例,养老金一般是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进行。定额调整是人人增加相同的钱数,挂钩调整又有按缴费年限挂钩,只跟缴费年限长短有关,所以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越划算。但是,要长期不断维持缴费年限不中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至少能有一份基本的稳定的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略低一些,但是个人缴纳的部分全额有保障,还有国家补贴的基础养老金。

医疗保险,是所有老人必须准备的一项保障。有条件,应该首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种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还有医保个人账户待遇。只要在政策范围内的治疗,一般花不了多少钱,对于家庭的压力较小。但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须要在职时参加,缴费钱数一般是每月300~400元以上,而且到退休前累计缴费达到当地规定年限,一般是15~30年,相对参加难度很大。如果参加不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缴费一次,享受一年的医保待遇。相对而言,居民医保比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低10~20个百分点。

长期护理保险,是国家正在推动试点的一种新的保险制度。主要是解决老年以后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问题,减轻他们的护理负担。像北京市半失能老人每月的护理费是6000元,全失能老人护理费是大约7000~8000元,失智老人护理费近万元。对于普通家庭,这绝对是难以承受的负担。长期护理保险可以给予适度的报销,目前正在从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试点。

老人自己风险准备的积蓄,可以随着参加保险覆盖范围的增加而减少。所以说,对于老人各种保险还是最基础的保障。毕竟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富有,但是我们通过参加保险还是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老龄化格局已形成,独生子女要面临为四个老人养老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

自五十年代以后,因计划生育大多数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有工作的,他们只能生一个孩子。只有农村人无所畏惧可以超生,尤其是大城市几乎都只生一个孩子。

现在他们都已经老了。都面临着养老问题。五六十年代的人,他们姊妹众多,他们深有体会,照顾老人的不容易。他们的父母老了,或者生病了,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一起轮流照顾,尚且还会出现不愉快,也还有老人受委屈。难免会想到自己老了就一个孩子怎么办?

所以我认为只有一个孩子的养老问题,要分几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阶段我们刚退休身体很好,这时还不算老人,还能帮儿女带孩子忙家务。充当强劳动力。

我刚退休五十五岁,正好有了孙子,儿子媳妇也不用犯愁,我帮着带孩子忙家务,每天忙着也很开心。也不觉得累。不知不觉中把孙子带大了。

第二阶段是我们的黄金时期,老了又过回到二人世界。老夫妻相伴,自由自在,吃喝玩乐,想旅游来个说走就走,说朋友聚会啥时都行,说走亲访友拔腿就走。时间充足,潇洒自如,打太极,跳舞唱歌等爱怎么疯就怎么疯。

我就在孙子上小学了,恢复了自由。接触了好多朋友,学会了好多健身运动。我学会了游泳,学会了打太极,学会了打木兰拳,学会了交谊舞。认识了好多朋友。生活很充实。

第三阶段身体走下坡路。七十多岁,机器老化了,老毛病越来越重了,有的失去了自理能力,如果另一伴很好,那很幸运,有老伴陪顾,还能支撑。这就辛苦另一伴了。孩子上班很忙,有的还不在一个城市。有条件的可以和儿子媳妇一起住。他们朝暮还能帮忙照看。没有条件的孩子只能电话问候了。第四阶段是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了,也是人生最没有尊严的时期,求死不能,求生无望,只有熬时间了。孝顺的儿女再忙也要陪护,可是请假时间又不能太长,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1.请保姆,2.送养老院,我认为这两个办法都行,如请保姆,可以找个亲戚陪伴照顾,能放心点,父母少受罪,关键是亲人常回来看看。如果进养老院,省心点,但是必须条件很好,出现问题有医生到床前。但儿女需常探望。

人生尽头有何惧,瘋傻前行不考虑。有病无痛安乐死,黄泉路上安心去!

原创作品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趁着沒老的时候,给自己入一份养老保险,到老了可以领养老金养老。独生子女也是有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可以安享晚年。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个独生子女要面对四位老人(父母和公婆),先不说经济负担,只说以后天灾病业的服侍照料就是个令人心碎的大问题。我们这代人都有兄弟姐妹,老人有病期间,能够互相轮换照料。但是等我们老了,需要服侍,对孩子讲显然压力山大。如果有钱还好说,雇人,没钱呢,怎么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况且,有时还都往一起赶,这个病未好,那个又住院了!说老实话,这还真是我们未到老年时需要正视的现实!

其实,心态健康比啥都重要。我有个女同事,她每到歇双休都去农村的老家伺候患癌的爹。班上不止一次跟我说,都九十来岁的人了,怎么就这么怕死呢?我一说回家,就一百个不乐意,泪眼汪汪地总想让人陪着他。后来她说,她爹自信佛之后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每天都是乐乐呵呵的,他说人生就是那么一回事,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早死早享福。这样就对了,人越到这个时侯,就越应当看得开,本来儿女服侍就累,更不应该在精神上添堵。

所以说我们这一代缺啥也不能缺宗教关怀。佛教讲,父母之于子女,应当为菩萨。菩萨即大爱。菩萨本无心,以子女之心为心,就是说菩萨从来想的就不是自己,而是子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即将步入老年的时侯,其实什么也没有这个最重要,因为生命对你来说,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活着,有口气而已,而是更能活出生命的尊严,为自己,也为儿女。

毕竟,现在我们还算不上是老人,打个球,踢踢毽子等活动并不比年轻人差多少,坚持锻炼,能有个好身体确实是个福,但并不是每个人努力追求就能得到的,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就不必细说了。总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它可以弥补身体的不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宗教关怀,这样,即便到了老年因病倒在床上,也不会有恐惧袭来,因为你的灵魂己经皈依了佛门,佛陀自然会度你进入极乐世界!在宗教的关怀下,活出尊严,辛福地度过了老年人生,留给儿女的将是不尽的念性!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現代社会一对夫妇只有一两个子女,轮到自己老了子女家庭的担子也重了,除了为了自已的生活打拼外,他们也得为下一代能出人头地,而操劳奔忙,現在人宁可自己生活紧巴巴,都是比着在子女身上把精力财力花。

現代人培养一个孩子确实不简单,孩子小的时候恨不得含在嘴里养,到了孩子上学了,又要接又要送,还得时刻关心孩子的成绩,現在的学校教学也是現代化,作业布置在手机上,辅导作业检查作业甚至批改作业都是家长,家长除负责孩子饮食起居往接送外,还得兼职课外老师,孩子低年级时还能勉为其难,高年级了家长如文儿水平高点的还能抽点时间辅导,文水稍低只能求助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补习班,节假日星期天都得忙于孩子接送,不是往学校接送而是往辅导班接送,这么一说是容易,实际操作都是用的是时间,花的是金钱,好不容易孩子十几甚至二十年学上下来,又得为他们买房成家设想,現在安家可不简单,农村姑娘都得讲究城里商品房,除房子外私家车财礼钱等不能少一样,否则别想聚新娘,你说現在的家长难当不难当,爷爷奶奶怎能再忍心帮倒忙,只能靠自己能劳时多操忙,免得动不了时悔无望,最后实在动不了,也得多点积蓄才能求得人帮忙,不要指望子女有余钱用在你老人身上,因为他们的精力,财力都花在了第三代身上。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人口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除了夫妇双方都是农业户籍的允许生育二胎女的比例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其余全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独生子女已经逐步进入婚龄,一对独生子女夫妻需要面对双方至少六个以上老人加上自己的子女。的确压力山大,世所罕见!要是夫妻双方的家庭聚在一起,老龄化的比例会让人惊掉下巴,但愿能够空前绝后!曾经见过一幅四、二、一的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结构的金字塔漫画,当独生子女进入婚育龄后,将面对的是二二六、或是二二八、甚至是二二十的家庭人口结构,这个漫画可就不好画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尴尬境地,题主要问:"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无可奈何!只能顺水推舟,走一步算一步。按照当今俸行的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至于你过得过不了河,决定的因素在金钱。钱是万物之灵,有钱能使鬼推磨吗?当初强调一胎化,不也提出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老百姓信了,也做到了,如今高喊口号的人呢?希望能够遵守诺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