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确实是按级别发放,这实际上是事业单位历史工资演化的一个结果。
事业单位的各种待遇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改革性补贴、其他奖金奖励、五险两金的保障制度等等。
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标准非常低,真的是很基本的一项待遇。管理岗位十级办事员的待遇是1510元、薪级1级到10级的薪级工资待遇是260元到554元,新入职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如果只考虑2000元的基本工资,真的是很难维持生活的,更何况还要扣完五险两金的个人负担部分。
津贴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常见的包括矿山井下津贴、高温津贴、野外矿工津贴、林区津贴、山区津贴、驻岛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保健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等,还有一些植物的津贴补贴,比如说教龄津贴、警衔津贴等等,此外,生活费补贴、价格补贴、冬季取暖补贴、住房补贴、提租补贴、房租补贴等等。
改革性补贴,主要指的是一些过去的实物待遇,在国家规范以后改为现金发放的方式,比如说出车补贴。上面所说的住房补贴、冬季取暖补贴等待遇,也都属于有关的改革性补贴。
其他奖金奖励待遇,主要指的是一些不固定的、可发不可不发的待遇。比如说创城奖、精神文明奖、综治奖、年终绩效奖等等。具体的待遇标准,各地自行设定,一般来说越发达的地区 发放奖励待遇越多。
绩效工资,最初确立于2006年,依据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设立。绩效工资改革最初是从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后来逐步拓展到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事业单位。2010年1月1日,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关于绩效工资的实施,国家并没有设立统一方案。自主权由各地自行确定,不过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基础性绩效发放在日常工资中,奖励性绩效由用人单位统筹发放。有关分配比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7:3;医疗卫生机构是6:4;其他单位是5:5。绩效工资的核定标准,
绩效工资总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核定意见中,是暂按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工资总额也好,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也好,都是每一个成员的基本工资标准、职务职称级别标准相挂钩的,基本工资实际上也是主要跟职务职称级别挂钩。所以,在事业单位中相应的绩效工资标准主要还是跟职称级别挂钩。
在学校、卫生机构,由于相应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时间不同,也会对奖励性绩效分配产生不按级别划分的情况。比如说超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优秀成果奖励等等。
所以,绩效工资情况比较复杂,在未来的绩效工资也将会逐渐体现出真正的绩效的。
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从其名称来看,应当是一个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才对,但在实际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与级别、职称挂钩的工资,有点让人不太好理解。
一、绩效工资与机关规范津补贴相当。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是与机关单位的规范津补贴相对应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一般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为主要因素来核定。这些津补贴是与机关人员的级别有关的。从而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也与级别相对应了。
也就是说,与机关的规范津补贴是一样,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与级别挂钩了。例如:管理八级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额与机关副科的规范津补贴的金额是一样的,管理六级与副处的是一样的。专技岗位与机关的职务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大体也是按岗位级别来确定的。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质上是按级别确定的津补贴,管理岗位高、职称高,其绩效工资就高。。
二、绩效工资中的奖励性绩效激励作用有限。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又分为了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一般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单位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
一般来说,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大头,大约为50—70%左右(义务教育学校约占70%)。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奖励性绩效与工作实绩挂钩,但在分配上还是不能完全做到与工作实绩挂钩。即使完全与实绩挂钩,由于占绩效工资的总量少,占工资总额的总量更少了,差距拉得不会很大。高职称的人即使得的很少,但其绩效工资中的基础性绩效就拿了很高了,总体来看,他们拿的还是不会少很多或者根本不会少。因此,其激励作用还是不太明显的。
三、应让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真正与绩效挂钩
事业单位的工资中,岗位工资已与职务、职称挂钩了,薪级工资又与工作年限挂钩了,剩下的绩效工资、绩效奖励就不应当与职务、职称、级别挂钩了,应当让其真正发挥绩效的作用,按工作量、工作实绩等为主来发放。贡献大应该就多得,贡献少就应该少得,没有工作量就不应该得。
如果绩效工资和绩效奖励都与工作量、工作绩效钩了,就能让那些得职务不到提拔、职称得不到晋升的人,通过多干、多贡献也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就能让那些晋升了高职称的人不会想办法不干活、少干活了,就能更好地激励大家多做事、多出成绩了,就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取得好的成效。但是,这样做需要进行改革,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然也是难以做得成的。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我以前所在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就是按级别来的。
普通员工按“1”来发,也就是在基础工资外,个人干多少拿多少,多劳多得。中层副职按“1.2”来发,即按照员工每月的平均绩效工资乘以1.2计发。中层正职按“1.4”计发,即员工的平均绩效乘以1.4。班子成员副职按“1.8”计发,正职则按“2.0”以上计发。
当时我们基层员工的平均月绩效在4000左右,按照上述比例计算,也就是中层副职可以拿到5000左右的绩效,正职差不多6000,班子副职7000多,正职八九千。年终绩效奖也是按此比例发放,普通员工2万多,副职3万上下,正职4万上下,班子副职五万多,正职一般在都六万以上。一年换算下来,普通员工年收入十万左右,中层副职十三四万,正职十五万+,班子副职十七八万,正职二十万以上。单位的收入在本地属于中上水平。当然这得益于当年良好的效益。
绩效工资主要存在于事业单位,一般来说都是按个人业绩结合职务与职称等综合折算系数,以系数计发,客观上存在按级别发放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觉得不公,那么努力让自己当领导,或者拿高职称,你也可以享受待遇。
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级别发放还有车补呢。从这些规定中,可看出都是为了领导的!
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这里面说的绩效工资应该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其实奖励性绩效工资按道理来讲,是奖励绩效的,就应该按照成绩来分配这些工资,而不应该按照级别来分,但是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是按照级别来分的,这似乎有些不合理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一个高级教师,在学校里带的课少,或者他,他的带的课虽然多,但成绩不理想,而绩效工资发的又要多,这似乎有点不合理,这让那些年轻的级别低的青年教师,代课效果又很好,怎么能够安心的接受,长了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增长了那些级别高的老师,消极怠工,这样绩效工资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基数,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10%,教护龄津贴等构成,然后乘上一个比例系数,就得到了奖励性绩效工资,从它的构成来看,就是和级别挂钩的。
为什么绩效工资要按级别发?
社会上有多少事情不是和级别挂钩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