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如题,老了以后,存款和工资自己管理好还是交给孩子管理好?

人老之后,财产交给儿女管理可以,但是一定要保持财产的拥有权

说实话,随着一个人年纪越大精力越来越有限,对于财产的管控可能也越来越困难了。多数老人,肯定要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毕竟年纪大了,容易上当受骗。年轻人知识丰富、思想活络,能够更好的理财。

有的老人还认为,这些财产早晚都是孩子的,就提前将房子该过户的过户,把钱该给子女分的,给子女分好。结果却由于分配差异产生了家庭矛盾,闹的子女都不上门了。

实际上,年轻人管钱也很容易出现矛盾的。比如说,老人认为需要买的东西,子女觉得没有必要,如果子女管钱,老人就买不成,老人就很生气。比如我岳父买的权健的走路鞋、空气净化机,花了五六千,很快权健倒了。如果这些钱是我们管着的话,肯定不会让他买,但是如果不让他买,肯定又会出现矛盾。

其实有的年轻人自控能力也不好。有的老人则是因为钱被不孝的孩子偷偷花掉了,养老住院都没有保障,真的很难过。最近又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父亲在工地上工伤死亡,得到的单位和社保基金的赔偿高达140万,结果他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看直播、打赏、玩游戏,把140万花的一分不剩。简直让人痛心。

所以,尽管这样不幸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老人还是多个心眼的好,毕竟将所有财产都白送给儿女,导致老无所依可是一个悲剧呀。

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那看什么财产

家业大,有工厂或商场,饭店,宾館,人老了,退居"二线",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完全有必要。因为无论是私企,还是个体,铺的摊子大,涉及人财物管理,生产经营,需要管理者有充沛的精力,旺盛的体力。由于人老体衰难以胜任,让儿女早早接班,锻练他们的管理能力,不失上策。

对存款看几位数,要是6位数及以上的存款,为防万一,可把存款卡(折)连同密码交给儿女管理。但要约法三章,设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取钱,取多少钱。儿女事先请示,事后汇报或对取款收据过目。

对自已的工资或养老金卡(存折),还是自已保管为好,自已用钱方便,省得麻烦儿女。也可把密码告知儿女,做到万无一失。

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这要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儿女成器,有孝心,不贪财,你大可放心的交给儿女大理,自己少操心,开开心心过好晚年,如果儿女不争气,就想啃老,对你的财产有贪心,你最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钱你才有尊严,如果交出去了,说不定离你被扫地出门也不远了。

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最好学习毛主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这个问题,以我个人观点,分两个阶段处理:

在身体尚好,即手脚能动弹、脑子没糊涂,生活能自理时,由自己管理为好。

第一,未雨绸缪,为生病治疗和将来请保姆或进养老院作筹备,免得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

第二,花钱自由,维护了自尊。钱在手,想吃点什么、穿点什么、出去旅游、社交应酬等,不用去跟儿女伸手要,逍遥自在又不失尊严。

在身体欠佳,即行动不便或患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了,此时交给儿女管理为好。

第一,力不从心,该放手时就放手,一切听从儿女安排,不给儿女增加精神压力。

第二,此刻正是用钱时,儿女也不必为筹钱而造成经济压力。

人老了之后,该不该把财产交给儿女管理?

人老了之后,自己管理存款和工资,比直接把财产交给儿女要好。

原因非常简单,自己掌管着存款和工资,花钱的时候不需要找子女要,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生病了就治,儿女没有负担。更重要的是,手里有钱,子女会更加孝顺,这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社会在快速发展,一些传统在消失,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在很多地方已经越来越少。

此外,独生子女的情况比较多,子女在外地的情况更加普遍,如此一来希望儿女养老已经变得很不现实。

除非子女在身边,并且住在一起,很孝敬老人,否则不要把存款和工资交给子女。

当然了,老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要做好防范,起码银行卡和密码要告知配偶,家里有多少存款,具体在哪些银行,银行卡号,工资发到哪个银行卡,这些信息提前告知子女也是有必要的。

身体健康时尽量留在自己手中,行动不便或重病时就要考虑交给配偶,老两口的所有资产,最终还是要留给子女。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度,需要认真对待,关系到老年生活的品质。

有的老人早早就把存款和工资卡交给了子女,结果呢,子女不孝顺,儿媳不愿意让在家住,只能孤苦伶仃一个人住,想要钱都要不到,生病时也得不到好的救治。

借钱不还的情况很多,借钱人的心理是借到手里的钱已经是自己的了,还钱时就会很痛苦。交给子女的钱虽然不是借,但是子女也在内心中把这些钱当成了自己的,往外掏的时候就会很痛苦。

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金钱问题上。多少家庭因为拆迁补偿分配走上法庭,又有多少兄弟姐妹因为财产反目成仇。孝心不是买来的,但是手里有钱的老人一定能有更孝顺的子女。切记,切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