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近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表示世界各国的留美博士都愿意留在美国发展,中国留美博士比例高达92%,其次是印度比例高达81%。对于这篇报道,很多人肯定感到心里不舒服,想找一系列的理由反驳。

可能数据上确实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有大量的留学生留在国外。即使是我国最著名的清华、北大学府,毕业生真正回国就业的人数不足20%。似乎我们国家的最著名学府成了给国外输入精英的机器。

为什么这么多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

第一,确实是国外学术条件好。像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出国留学肯定都是到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跟我们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尤其是在各种学术氛围方面,国内各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第二,工作待遇国外高。这个肯定没得说,在美国的工资待遇要超过中国的五六倍,只要能挣得高收入,住房、生活压力都不大。在中国我们比较最多的实际上是收入、房子、车子。在学校里我们比较的是成绩,在学校外比较的只有钱。很多情况下,又成了拼爹的时代。

第三,就业环境人性化。在国外各种工作时间、劳动保障都没有问题,肯定不会像中国企业一样加班盛行,996都会得到很多成功人士的称赞。单位更加允许职工个性的发挥,而不像一些企业单位层级较重要,对领导唯唯诺诺。我们往往把一些只会读书,不懂奉承和社会规则的人,称为读书读傻了。

第四,绿卡的吸引力。跟国内羡慕北京户口一样,其实绝大多数外国人都是羡慕美国的绿卡和国籍的。一般在美国毕业的博士生,只要顺利实现就业,3~5年就可以拿到绿卡,具有美国的永久居留权。这对于留学生来说,至少也是多了一个选择,似乎比北京户口好拿多了。

第五,美国式的洗脑。我们称大学为象牙塔,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在美国受到教育,我们会接触到美国最美好的一方面。各种美式的自由,就会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你,慢慢的就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潜意识的会选择留下来。

如何改变现状?

确实,我们可以称选择留在美国的留学生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既不会听到,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说实话,我们也不可能改变我们的留学措施,限制出国留学或者要求必须回国。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我国自己努力改变现有的趋势了,其实不外乎两个字——“发展”。

大家想想,现在全国各地开启了拼命的“抢人模式”为的是什么?人才才是维持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只要我们继续发展,就业环境变好,工资收入提高,法制建设完善,我们国家的吸引力才会越来越大。并不是在国外无法实现就业的学生们才打算回国了,会有越来越多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愿意回国一展抱负,甚至被国内的公司挖角回来。

《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近日,《纽约时报》公布数据:中国博士留美工作的人数达到了92%,高居世界第一。2019年根据教育部门此前统计的数据情况来看:在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66.21万,除去国家公派单位公派人员,自费留学人数达到了46.76万人,将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与2017年作比较,又增加了5.37万人,增长比例达到8.83%,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加了8%。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2018年留学回国人数增加了3.85万,这种增加其实并没有多大实质上的意义,其实可以看做在2017年基础上增加了5.37万人中,有3.85万选择回国,同样折射出当样本基数越大,可能性越多的情况。

博士生选择留美工作人数达到92%,这个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博士生而言,他们都有较高的科研工作水平,选择留美工作,那么对于国家的建设来讲是一种损失。出现这类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科研人员待遇水平过低导致。美国经常从各大高校当中挖掘人才,并且以丰厚的待遇、绿卡为陪衬,让这些尖端人才意识到留在美国的好处。

科研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其实他们更愿意选择一种长期适合科研工作的环境,和国内对于这种环境的培养过于缺乏,甚至有很多的人赞同尖端知识分子留在美国,认为他们一旦回到国内,就会受环境的影响变得浮躁,从而不能过继续前进。有时候出现这种问题,我们不应该去攻击这个群体,更多的是要对于现在的整个社会风气做出深刻的反思。为何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难道真的是国外的空气格外“香甜”?

解决了困扰物理界107年难题的天才少年曹原,此前就表示:“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

值得深思,在科研待遇没有别人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场直播值钱的情况下,怎么让这些精英回国?

《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纽约时报:中国留美院士92%愿意留美国,世界第一,到底怎么了?

近日纽约时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留美博士最终留在美国的达到了92%,居世界第一,而印度,这个比例也就才81%。这到底怎么了,中国对尖端人才的吸引力,都降低到印度下面了吗?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说,一些到美国留学的人,往往冲着的并非学问和知识,而是在美国安家落户,实现移民。

美国的学费,是世界上最贵的。常青藤的学校读博士,一年学费要花10万美元,这样的学费,很少有普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即便是美国人,也大部分要靠着学生贷款和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依然会有很多人因为还不起助学贷款而破产。

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本身就是非富即贵。留学之后,在美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后就可以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父母带到美国。这样全家人顺利实现移民,何乐而不为?

留学为了移民,这是其一。

其二是,美国薪水更高,还贷款住豪宅都是必须的。

美国的留学生生意,是做的最好的。数据显示2017年,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为美国贡献了424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这样的数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才损失,更多的还有经济损失。

而且,中国留学生中,60%都是研究生。这些人,可能在校内时就已经在美国进行实习和找工作。美国各种挽留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最终大部分人经不起高薪的诱惑,就留在了美国。

美国博士毕业能拿到多少工资?

一份数据显示,商业管理类的博士工资最高,达到8.1万美元;物理、工程类的博士,月薪能拿到7万多美元。美国三大高薪职业如麻醉医生最低就有20万美元,中位数为31万美元。法学教授最低6万美元,全美法学教授中位年薪为14万美元。税务律师最少11万美元,中位年薪为16万美元。

所以,当年的詹青云说自己贷款百万到美国读博士,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美国的高薪职位。

放在我国,刚毕业的博士生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有多少?我们反而经常看到不少名校博士硕士为了年薪30万的中学校教师挤破头。

在高薪的支持下,留美博士开豪车住别墅,"走上人生巅峰",绝对不是梦。

如果回国,可能很多都要重头再来。

其三是,美国的科研环境可能更好!

不过,不排除一些中国留美博士,单纯是为了科研,在美国能有最好的科研环境。

不排除美国在科技上依然掌握着世界霸权,在美国很多科研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空白。回到国内,没有用武之地,工作更难开展。如果在美国工作几年,国内环境改善,也许还有回国的机会。

比如说特别招人喜欢的颜宁博士,在施一公的邀请下回国,结果在清华大学期间做出不少成果,但是后来还是种种原因又到了美国。颜宁自己说,在中国太安逸,不容易出成果。

所以,我归纳的留美博士不愿回国的原因在三点:美国的移民政策、高薪就业和科研环境,更有吸引力。

吸引尖端人才回国,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诸君一起努力!

《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我不知道《纽约时报》的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也不想评论博士生学成后选择留在美国这件事本身,那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只想说个现实的问题。

我几个朋友的孩子也在国外留学,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有的选择回国,有的选择在留学国工作定居。在美国读完博士的,确实大多数选择留在了美国。

其中有的孩子还是在父母坚决反对,本人又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坚持留下的。对此,不但孩子的父母不理解,我们作为外人,也觉得不理解,难道异国他乡真的比父母亲人还要重要么?

中国的传统观念,父母老了还是愿意跟子女住在一起,或者就近居住,方便照顾。可那些留在国外的孩子,即使愿意把父母接到国外,父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很难融合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因此,很多定居国外的精英们,父母大多数还是选择回国居住,这样在国内就成了留守老人。

我工作的辖区就有好几户这样的留守老人,夫妻二人均健在,身体还行能互相照顾是没有问题。一旦一个不在了,或者身体不好,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孩子远在异国,即使有心也常常无力,只能从经济上提供帮助,其实,这时候,老人们缺的往往不是钱。

留守老人郑老师夫妇就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说,很后悔把孩子送出去留学。从大的方面说,孩子学成后给别的国家服务去了,不回国效力,自己觉得颜面无光。

从小的方面讲,到自己老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一点也指望不上。还不如别人家在国内读书的孩子,即使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也没有那么高的收入,但孩子在身边更能靠得住。

其实,我们了解孩子为了前途和事业所做出的选择,也承认在美国也许有更好的条件从事科学研究,目前在有些方面国内和美国还是有差距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上的崛起及取得的成就,要不然美国也不会一味地打压中国了。如果不是担心中国会威胁到他们超级大国的地位,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在对待疫情方面,中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和对本国民众生命的负责态度,是美国远远不能比的。

中国不但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死亡率,控制住了疫情的发展和传播,还帮助了世界上100多个需要帮助的国家共同抗疫。

反观美国到现在还控制不住本国疫情的发展,到今天为止共造成新冠肺炎确诊148万人,死亡8.9万人的严重后果。

而且在疫情暴发的严重时刻,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还不忘抹黑、打压中国,大搞种族主义,致使许多华裔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因此,疫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心,也比较出了在危急时刻,谁才是自己真正的亲人,哪里才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

也许在疫情过后,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出国留学的学子们都能像当年的钱学森一样,抱着“学有所成,当报效祖国”的信念,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数据是吃惊的,中国博士92%留中国,因为在我周围的小样本里,这些年海外留学的人回国率是上升的,但博士生从数据来看,反而有些下降。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如果能回国,都是愿意回国的。毕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习惯,语言,自己国家的自在感和归属感,不是其他国家能给与的。但为什么这么多博士没回国呢?

原因有几方面。

第一,一般博士都需要找个博士后的工作。国内高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都要求博士先做博士后的工作。如果没有博后阶段,有些高校虽然招聘了博士,但刚开始把这些博士作为博后应聘,过了几年,合格之后才正式聘为教师。因此,在国外的博士生一般还需要在国外做个一站或者两站的博士后,才能回国。

第二,博士现在国内不好找工作。在2000年左右,海外博士回国都是人才,在饶毅那个时代,海外一位普通老师回国,名校就抢着要,给各种名头。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普通海外博士,即便是哈佛、斯坦福的博士,要到清北找一个副教授以上教职都是很困难的。清北现在聘任的海外人士,最好在海外已经有永久教职,对论文、成果之类的要求极高,90%以上的海外博士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第三,现在的风气不单单是清北,其他好学校也是如此。原因是国家搞了很多帽子工程,比如青年千人。进入这个计划有很多好处,项目,收入,头衔……而且最关键的是,以后评教授,当更高层次的人才,都是从这些帽子里一步步选的。这是中国的习惯,从小你必须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上了重点中学还必须要上重点班,这样才会一路有好老师教,上清北的可能性大。老师也是如此,最好一路有帽子,这样副教授、教授才升的快,申请基金就容易。如果一开始没帽子,高校之路就变得很困难。青千的要求不低,90%的博士生当然是不满足的。

第四,也许有人说,博士可以去差一点的学校,或者科研单位。在中国,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距跟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一样大,在普通高校,或者说省级重点高校以下,你去当老师,就不要指望自己在科研上有什么成果了,现代科研跟实验平台的关系太大了。科研单位的话,有,但容纳有限。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对于普通博士,普通的专业人士来说,不考虑最近的排华风潮,在美国生活要比国内生活要轻松、容易。国外人际关系简单,社会机制对专业人士足够尊重,就是收入还能支持体面的生活。

第五,虽然博士生大部分愿意留在美国,看着比例好像比10多年前要低,但尖端人才愿意回国的比例在增加,像现在的少年天才曹原就回国了,因为国内完全可以提供比国外更好的科研条件。不过,即便有很好的硬件,在软件上还是要下功夫,清华的颜宁、北大的许晨阳,都是年轻一代中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离开了,说明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最后,我认为这么高的比例不回国,应该从国家层面找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些人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纽约时报》: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俗话叫:狗不嫌家贫,家已经不贫了,为啥还走?科技无国界,人有国籍!这些孩子是不是脑子🧠里缺点什么🤔民族精神!这是根,一棵没有根的大树🌳,再高也会倒掉,腐烂变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