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根据今日头条的数据显示,意大利3月21日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6557例,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万。新增死亡病例793例,死亡率高达9%,是世界之冠。不过,意大利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死亡率过高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意大利的单日增加病例是否达到峰值,这个不太好下结论。为什么呢?

我们新增确诊病例都是以确诊为基础。如果是有病人没有检查,那么肯定不会列入通报数字内。按照意大利的医疗卫生基金会GIMBE的一项研究称,意大利有超过7万未确诊病例,目前实际感染人数约为11万人(当时确诊病人约有4万人)。

如果说被传染的病人没有增加,现在仍然有接近5.7万人没有被确诊出来。随着检查能力的不断提升,当然确诊病例仍然会急速攀升。

不过,越来越多的确诊病例被检验出来,确实对于疫情防控是一件大好事。确诊病人被要求居家隔离或者到医院治疗,其他人也会更有防备的面对他们,能够大大的减小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染能力。

就目前来讲,意大利的新增确诊病人确实仍然有很大的可能继续提升,但是目前意大利的治疗能力也确实到了极限。至少有50%的人被要求居家隔离,即使再多被新增确诊的人,很有可能一样住不到医院了。

中意关系是源远流长的,意大利在过去也帮助过我国很多。投桃报李,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中国已经派出了两支医疗队支援意大利并同时支援了大量医疗物资。据说意大利被法国和德国扣押了1900万口罩,我国还是非常支持意大利医疗物资的,意大利还在我国下了800万医疗口罩的订单,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支援。我们在相关疫情防控上的成功,还是可以为意大利指点迷津的。

目前意大利已经照抄我们的作业,已经要求所有人员在家,所有非必须的单位停工停产。目前已经有4.7万多,意大利人因为没有按照要求居家隔离,上街而遭到罚款。

只要限制了人员流动,减少了人们的交叉感染,慢慢的新冠病毒肺炎病人就会达到顶峰的。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557例,累计53578例;死亡人数新增793人,死亡总数4825人。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超过了9%,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值的2倍以上。意大利伦巴第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累计病例25315例,死亡3095人,死亡率高达12%。目前,意大利总统了已经批准调动军队,在伦巴第地区执行封城任务。以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来看,还没有达到单日增长的峰值。

意大利在3月10日开始采取全国范围内的封城措施,当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9172例。在全国范围内封城以后,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却节节攀升,从日新增1000例到2000例,再到如今的6557例,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此外,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由7%增长到了现在的9%!现如今,不论是新冠肺炎累计病例数,死亡人数,还是死亡率,意大利都位居海外国家第一位!按照道理,竟然已经封城,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应该已经得到了控制,为何却越来越严重?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意大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封城之前就已经非常多;第二种,意大利封城措施没有起到抑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不论是哪一种可能,3月21日都不会是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日增长的峰值。如果是意大利在封城之前,新冠病毒携带者已经很多,这些天来增长的确诊病例都是在“消化”此前的感染者存量。一般而言,新冠肺炎潜伏期在7天-14天。也就是说,意大利在封城14天以后,才会出现增长的峰值,大约是在3月24日以后。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后果更为可怕。意大利总理孔特日前表态,“伟大的个人主义是意大利的传统”。也就是说,意大利不会采取非常严格的封城措施。如此一来,意大利的封城措施更像是“形式主义”。如果在3月24日以后,意大利的新冠肺炎日新增病例依旧不断增长,说明意大利的封城措施失败!最严重的情况下,新冠病毒要感染60%-70%的人群才会出现群体免疫力,英国、德国与美国都有类似的观点阐述,如美国CDC警告可能会有2亿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意大利如果防控失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将会多到难以想象。

欢迎大家讨论,你认为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速度会不会在3月24日以后减慢?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意大利单日新增患者6557人,但是还没有达到峰值,我国派到意大利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所居住的酒店,人们还在聚会,街上行人不断,管控十分宽松,所以单日新增患者数量还会持续增加,意大利前途堪忧。

意大利疫情已经十分严重,患者总数达到5.3万人,死亡4800多人,死亡率再次升高到9%,死亡人数太多,意大利甚至出动军车运输尸体,统一火化,由于医疗物资不足,一线医护人员甚至没有护目镜,超过2800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居然高达12%,意大利政府不得不紧急动员退休的医务人员以及护士学校的学生。

疫情越来越严重,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多数意大利人意识到新冠肺炎的危害,开始自觉居家隔离,并且站在阳台上互相加油鼓劲,但是仍然有许多意大利人还没有进入全面隔离和封锁状态。

意大利的一名市长在视频中指责民众,原本应该每10天派一个人买一次粮食,但是许多人却以购买食品的理由每天出门。市长还质问市民:疫情出现之前,整个城市跑步健身的也不到20人,现在却纷纷出门跑步,你们什么时候这么热爱健身?原本所有人都应该居家隔离,但是却跟邻居聚会,我们的邻里关系什么时候这么好了?所有人都待在家里,却让发型师上门服务,你们做发型给谁看?

市长在视频中指责市民,也说明了防控力度还远远不够,一线医护人员也已经疲惫不堪,开始休假,加上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意大利的前途不容乐观。只有当患者数量和死亡率继续提高,让所有意大利人胆战心惊,新增确诊患者数量才会有所下降,而此时的死亡率恐怕远超10%,意大利想要控制疫情,恐怕还要采取强硬手段。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793例,看着这个数字,令人堪忧,一个才6000多万人口的国家,能经得起这个数字折腾多久?希望这场灾难早点过去,还世界一个安宁。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意大利的疫情非常糟糕,欧洲整体的疫情也不容乐观,美国的感染者也开始疯狂上升,达到了26573例,是妥妥的第二大海外疫情国了。

我们不说其它国家,单说意大利,现在为止(3月22日11点半),意大利感染人数达到了53578例,新增患者达到了6557例,而死亡新增793例,死亡率是9%。

有人问,是不是意大利的各项数据已经达到了峰值,是否快到拐点了?

客观地估计,大概率没有达到峰值,拐点可能还有点距离。

(一)意大利的医疗系统已经负重不堪。

(意大利的帐篷医院)

据国内支援专家们反馈回来的消息,意大利的医疗系统已经负重不堪,医护人员已经在连轴转,而感染人数却还在激增。

如此下去,病毒传播很可能会继续加剧,而很多重症没有病床和治疗设备,久而久之,轻症却又会转成重症。这样看来,数据继续加大,是有很大可能的。

(二)意大利的外来支援还是有限。

湖北武汉为何能快速控制住疫情?这和全国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武汉疫情一爆发,全国无数医疗卫士们开拔湖北,无数设备集中武汉,大量的医院拔地而起,火神山、雷神山,还有各方舱医院,前后接连出现。这些对疫情的控制作用巨大。

现在支援意大利的主要还是中国的医疗团队,还有古巴的。这种支援给了意大利人防控和治疗的信心,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短时无法扭转局面,毕竟意大利的疫情太过严重。

而欧洲整体已经沦陷,美国也已经自顾不暇,意大利很难有其它的支援了。

这种情况下,疫情越发严重,数据继续上升,是很有可能的。

(三)意大利的前期表现很糟糕。

意大利的民众对于新冠病毒非常漠视,毫不在乎。

曾经有媒体在采访时,很多意大利的年轻人声言“能够扛得住”,很多老年人声称“不怕死”。于是,在意大利2月21日开始的封城,就成了不彻底的策略。后来,意大利政府糊涂的是,因为国内民众反应太大,2月底竟然连松散的封城都不做了,持续了一个礼拜左右,情况不对,才继续开始封城。

3月9日,意大利总理孔特,宣布10日起全国封城。这看似是欧洲最严封城令,可意大利的民众出不了城市,但出家门的 那是多了去了,没事到公园跑步的,排队到超市购物的,到外面烧烤的,总之,有N多种理由出门瞎转。

韩国为什么控制住了?因为民众的配合度提高了。而意大利为什么继续爆发,民众的态度决定了结果。

3月20日,意大利总理发火了,让军队巡城,无关人员不准出门。这是好现象,但来得还是略微有点晚。

由于前期糟糕的积累,使得民众当中有大量的感染者,所以意大利的数据,大概率没到顶峰。

自由,何其可贵。可是违背政策,不惜付出健康和生命,如此得来的自由真的值得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特别是没有了生命,自由更显得太过可笑。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意大利攻坚战能成功吗?能,一定可以。

只要政府合理地调整防控和治疗,只要民众完全地配合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

有些时候,成功不难,就是把别人的成功复制一遍,怕只怕不愿意复制,或者执行力太差。

美丽的意大利,希望疫情赶快过去。

3月21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6557例,死亡新增793例,是否已达单日增长峰值?

意大利的增长速度确实惊人,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能力,会让小看它的人付出沉重代价。在前期没有药物介入的情况下,许多轻症患者会转变成重症,加大了致死率。在已经全国性蔓延的情况下,意大利国民应该高度自觉隔离,配合国家行动,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