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分“老人、中人、新人”?

王大叔退休了,他发现退休待遇审批表上,自己被称为“中人”。而他之前的老同事,被称之为“老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新人”呢?

为什么会有称呼上的区别?

2014年10月,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改变了自建国以来就由国家供养的模式,开始在职缴纳养老保险、退休领取养老金了。

面对如此大的变化,国家根据养老保险的启动时间,根据参加工作和退休时间,将涉及到的人群做了简单的划分。

①2014年9月及以前参加工作,2014年9月及以前退休的人员称之为“老人”。他们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的计算方式仍然使用老的退休费计算办法。不过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也开始领取养老金了。国家对2015年以后退休费调整的方式予以终止,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统一对所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调整。

具体的调整方式,是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人社部、财政部下发统一的通知;然后,各省市制定养老金调整的实施方案报人社部、财政部批准;最后,对社会统一公布并实施。一般调整到位几年都是7月底左右了。

②2014年9月及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及以后退休的人员称之为“中人”。他们需要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在2014年10月之前的工作年限,要按照国家有关连续工龄的审定标准,连续工龄的时间可以视同缴费。

为了保障他们的退休待遇水平,国家还专门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也是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职工本人需要承担缴费基数的4%。有些地区建立的比较晚,在有关职业年金制度理顺时,需要一次性补缴几十个月的职业年金个人部分。因此,有些“中人”也反映负担比较重。

1、“中人”的养老金计算方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与企业退休人员完全一致。

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根据各省市自行确定。主要针对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由于没有建立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费,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和职业年金部分的一种补偿。

职业年金待遇方式是全国统一的,既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也可以按照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每月领取一部分。只能选择一种方式。

2、“中人”有10年的过渡期。2014年10月之前,我们使用老办法退休待遇计算公式计算退休费。如果我们直接过渡到新办法退休的计算公式,可能会产生养老金较大的变动。因此,为了保证顺利过渡,国家设置了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十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以退休待遇老办法计算方式为基础,如果老办法退休待遇高,则按照老办法退休待遇发放;如果新办法待遇高,在发放老办法退休待遇的基础上,额外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一定比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退休,增发10%;以后每年增加10%,到2024年1月至2024年9月,发放100%。

10年过渡期结束以后,不会再有老办法退休待遇的保底政策了。

有人认为,过渡期指的是过渡养老金,这是不对的。过渡性养老金要想完全消失,一般需要等2050年以后,因为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的“中人”要逐渐消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2014年10月及以后参加工作,2014年10月及以后退休的人员称之为“新人”。

新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缴纳养老保险,退休领取养老金。当然不可缺少的是职业年金。

新人的退休待遇计算公式,如果抛除职业年金,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完全一样,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对于“新人”来说,养老金待遇就不会产生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区别了,也就打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之间流动的养老待遇壁垒。

新人和中人的区别就是没有了过渡性养老金。

因此,国家划分老人、中人、新人是按照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的时间而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养老待遇的平稳过渡,有非常积极的一方面。

为什么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分“老人、中人、新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破茧为蝶的驱动下,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势启动了。

在实施这场承前启后的改革过程中,以改革启动时间为临界点,将企业相关人员划分为老人、中人与新人。这种界定与划分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水到渠成,势在必行。我对如此定位与划分的认知与解读,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改革时间节点的必然。破天荒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之日,就是新老体制机制与制度转换翻篇之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改革启动时点为界限,以前退休的为老人,之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的必是新人,对于改革启动时点以前参加工作,而且跨越这一时点退休的,则为中人。这种以启动改革时间而划分的政策老人、中人与新人概念,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二.新老制度转换过渡的必需。新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这是对过去长期运行的企业保险模式的完全改造与颠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这项改革的顺势推动和成功与否,必然涉及到制度转换、平稳过渡与待遇水平合理衔接问题。这些现实课题如果破解,怎么样实现重大突破,必然要求在政策与制度层面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前提条件下,政策老人、中人与新人概念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就把改革实质与现实内容具体化与形象化了。

三.待遇计发制度化的产物。在长期运行的退休费计发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实行缴费性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这是在根本制度上除旧布新的一次重要调整与变革。过去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已被视同和实际缴费年限所完全替代,新的计发办法,与参保人员的缴费情况紧密挂钩。因此,具有时代背景与改革内涵的政策老人、中人与新人概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有瓜熟蒂落、耳目一新之感。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为什么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分“老人、中人、新人”?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为什么要将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呢?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2014年10月份以后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之后,才区分的所谓的老人中人和。那么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是老人呢,一般就是在2014年9月份之前退休的事业编制人员被称之为是老人。

在2014年10月份到2024年9月份这10年期间退休的人员称之为是事业单位的中人。那么从2024年的10月份开始以后就只能够被称之为是新人了,所以说划分了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中,人和新人在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上采取了过渡式的办法,那么之前的老人采取事业单位的老办法来计算这个退休金的待遇,中人采用新办法和老办法相结合的原则来计算退休金的待遇。

那么2024年以后退休的新人,完全采用新的办法来计算退休金的待遇,那么这个所谓的新办法实际上,和现行企业单位退休职工计算养老金的方式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从2024年10月份以后,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养老金计算方面,实现了统一化的并轨。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为什么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分“老人、中人、新人”?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为什么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呢?这主要是针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10月份以后缴纳养老保险之后,开始界定的这个所谓的老人中人和新人,那么在2014年9月份以前全部都称之为是老人,因为在此之前退休的这些员工,他没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所以说自己养老金待遇的计算方式还是采用原有的老办法来计算的,所以说他们可以被称之为是老人。

那么从2014年10月份以后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称之为中人,因为他们在这个年限之后就开始正常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了,所以说被称之为中人中人养老金的计算办法采用的是新办法和老办法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当然中人的过渡期只有10年的时间,从2014年的10月份到2024年的9月份,在这10年当中才能够被称之为是事业单位的中人。

那么很明显,2024年9月份以后退休的人员就只能够被称之为是事业单位的新人了,那么事业单位新人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完全是采用新的计算办法,也就是和现行企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所采用的计算方式完全一致,那么这也客观的反映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实现了养老金计算方式的完全并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养老金的差距并没有进一步的缩小。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