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明末军队的战斗力其实还是非常可观的,只不过军心不稳,战争还没打呢就一直想着投降。来回在这趟几圈,自然把明军折腾到阴沟里去了。而尚且可以的明军之所以表现的很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老百姓缺钱会当土匪,军人缺钱会哗变前面一篇文章重点讲了一下明朝的税收制度,可能细节讲得太多,太过于繁琐。接下来,咱们讲点具体数据化的东西:
明朝与日本打的那一次战争,需要的火器和武备弹药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之所以不计成本,是因为当时的明帝国能制造的出这么多东西来。
战争就是烧钱,此言非虚。明史记载:明军一个军镇铁的储备超过2000吨,火箭以及小的弹丸超过200万,战车更是无数。(每辆战车造价30两)。这是全盛时期明军的主要装备库,除此之外战马、刀枪剑戟更是数不胜数。
可制造这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钱。打仗,是需要成本的。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攻北京城,当时各军库饷银必须达到525万两,与此同时赈济在内的耗费也达到了800万两。可嘉靖当年能拿出的钱财只有九百万两,这是远远不够的。
没钱,就只能被人打。
在明朝崇祯年间,除了关宁军团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发放薪水,其他军队可
能连下顿饭吃什么都是个问题。没钱,谁还跟你混?
明清时期有部分野史,讲的是八旗子弟和李自成率军进攻时,大批量的汉奸部队批量
倒戈,后来李自成在处理这批军队时非常的头疼。
为什么会出现军队倒戈现象?因为所谓的难民和闯王比明政府有钱,投降他们就有白面馍馍吃。
没错,这就是事实一般历史情节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
百姓没钱会造反或者当土匪,军队镇压!军队没钱会哗变,谁来镇压?
当然,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明帝国为什么会没钱?明朝在当时也算得上世界顶级的帝国之一,为何会混得如此贫困?
我们从帝国财报来分析下:
明帝国全盛时期的税收也没有超过3000万白银;而南北宋时期的税收达到了15000万两白银;唐朝税收为5000万白银;清帝国税收8000万白银。
明帝国为什么税收如此至少?因为明帝国把所有的税收都安排在农业上。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强大的税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税收越来越少。
税收少,钱就少,国家没钱了,发不出工资来,就开始裁减政务人员。再后来加上几场大灾,帝国越发困难起来,赈灾和安抚士兵都做不成了。好死不死的,满洲站起来了,直接把明帝国摘了桃子。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话说明朝末年,关内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关外清朝已成气候,在东北虎视眈眈。那么,那支在两百多年之前驱除达子,一统中原,并追亡逐北,吊打北元政权的能征惯战之师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在内外交困中逐渐消亡了。
首先来说内部的,大明王朝军队军无斗志,甚至是叛变不断。首要原因是军饷的缺乏。大家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军饷。戚继光的戚家军能征惯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遇优渥。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已经拿不出军饷犒劳战士了。军饷哪里去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供养王室。大明朝的王子王孙近百万,这些人,很多不事生产,专吃皇粮。还有一个方面,明朝后期的官场,贪污腐败非常严重。比如,崇祯帝的岳父家里就非常有钱,但还老是哭穷,不肯出军饷,明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在一顿拷打之后,被迫捐献自己好几十万两的家财。而极具讽刺的是,这些贪官中,很多人都是东林党,最后投降清朝的,很多也是这些“风骨铮铮”的东林党。而在军队中,本来少得可怜的军饷,很对还被军官给扣了,缺乏军饷,造成明末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滑。
而造成明末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滑的另外一个内因,则是崇祯帝的刚愎自用。崇祯帝可以说是明朝“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代表了,他兢兢业业的为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也毁了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兵败之时,他没有乘胜追击,在缺军饷而国内贪污横行之时,也没能用雷霆万钧之力加以解决。在明朝急需将领之时,斩杀袁崇焕,使得很多将领离心离德。以至于后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时候,没有军队勤王。因为谁也不想当袁崇焕。
至于外因,就是明朝末年的连绵战争,拖垮了明朝军队的主力,明朝军队早就外强中干了。明朝中后期,军队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了,土木堡之变还可以用王振的胡乱指挥来搪塞,而明朝中后期俺答汗劫掠北京城,倭寇肆虐南方则能很好说明问题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则是大明军队的回光返照。后来随着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战争连绵不断,大明军队的主力早就被摧毁,甚至连一般的农民军都不如了。
明军战斗力的迅速退化,使得明朝的灭亡成了必然。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谢谢邀请啊!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原因很简单啊!没钱啊!
在经历了万历三大征后,明帝国财政进一步崩溃,比如“倭之役费至七百八十余万,播之役未及朞年亦费二百余万”。由于财政的虚弱,当时明帝国边军中可堪一战的部队越来越少,其中真正拥有战斗力的只有家丁。而边将为了加强家丁的战斗力,进一步占用一般士卒的饷银去厚养家丁,结果造成“辽饷唯家丁厚”,“营堡军士月止四钱或两钱五分”。
另有记载,当时由于官吏腐败,普通士兵的军粮往往腐烂得闻起来像粪便,里面还掺杂着沙土,甚至家丁们一匹马的待遇都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家丁部队的战斗力,但也使一般的士卒变得如同奴仆一般毫无战斗力。比如熊廷弼在看到了辽东军鸟铳手“三十人射打通计仅中一铅”之后断言:“辽兵堪战者不过八千”。更为糟糕的是,当时辽东明军总额虽然有九万多,但分散于一百二十多个城堡之内。
雪上加霜的是,为了补充兵力上的不足,明军往往不得不下令招抚那些打了败仗当了逃兵的家丁部队,而那些战败了还能把部队带回来的将领也能官复原职。这虽然是权宜之计和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败军之将官复原职,逃兵一样可以升官发财,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军法的威严和官兵的战斗意志。
总之,这样的军队结构、布局和战斗意志,如果打打治安战、顺风仗还可以,但要面对数万精锐部队的正面会战,明显是不堪一战的。
至于钱哪去了?
得问问那些官商勾结的士大夫们了……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明朝的卫所兵制度,卫所兵是世袭制的,也就是世兵制,它是屯守合一的军事制度,卫所兵有两种,一种是守卫地方,一种则是屯田生产,守卫地方城池的叫称守军,屯田生产的叫称屯军,屯军以屯田生产的收获,满足自身需求,也供给给守军,所以,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一种兵制,而老百姓则不需要承担养兵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兵负担很重,更难以养家户口,如果你是卫所兵,你不单要养活一家人,还要承担其他军卒的补给,导致时间一长,很多军户贫困潦倒,很多军士为了生计,不得不逃离,导致到正统时期,逃亡的军士就达160多万之多,而还留守在军籍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不堪战斗的。导致战斗力十分低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如入无人之境,卫所兵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简直令人咋舌!卫所兵不能用了,明朝又不得不采用征募的方式,来采用新的兵源。这些募兵战时为兵,战事平息后可自由退伍,由朝廷派发军饷,士兵的负担没有了,而且工资还比卫所兵高,而且募兵专门挑选那些青壮年,年轻气盛,好斗,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戚继光亲自募兵,精挑细选,然后再加以训练,加上戚继光的战术训练等,战斗力自然而然就比卫所强了许多。但是为什么到了明朝末年,为什么连募兵制都救不了明朝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明朝的军事领导体系,明初的时候,卫所兵的训练和作战时的领导是分开不同的,也就是训练的将官,出征的时候又是上面另外派人领兵出征,这就导致,战时,士兵和兵互相不熟悉,而训练的将官,抱着反正也不是自己领兵出征,训练则就不会那么用心了。后来营哨的建立,练兵,作战,筹集饷粮都有总兵官负责,营哨的军官训练的军队,战时自己就带着出征,士兵更能领会将领的战术指令,战斗力提高不少,但是明朝为了防止镇守各地的总兵权利过大,正统之后,朝廷开始派巡抚等文官参与部队的管理,削弱总兵的权利,但凡有军机要事,都得和巡抚等官员共议,而临时调兵的时候,设经理和经略的职位,总兵受其制约,举个简单的例子,萨尔浒之战的经略杨镐,军事才能低下,导致明军惨败。而其中的刘铤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战功赫赫,却被这样的愚蠢军事行动致死。
明朝后期,将领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才干受到压制,甚至导致军事行动的直接失败,本来一批有才干的将领辛苦训练出来的强兵,却屡屡因为上级的愚蠢军事行动,而导致不堪的覆灭。时间一长,能打的基本被消耗光了,而中央层的战略错误,更导致明朝雪上加霜,加上明朝的税收问题,只向农民加税,导致越是战败,农民越是沉重的赋税,导致农民的不满逐渐堆积,最后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使得明朝两线交战,慢慢的把自己拖入埋葬的深渊!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间,军事实力是空前强大,北方有蓝玉对蒙古的捕鱼儿海大捷,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大漠,打的北元退化成了蒙古部落,南方有征服安南,在南洋驻军。但是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就逐渐衰弱, 以至于后来无力抵挡流寇李自成,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朝中权贵对军队的腐蚀
朱棣去世之后,天下长期的处于太平,加上部队管理制度的不严谨,很多的王侯权贵都将自己的家丁护院等人送往军队来充兵役,可这些人说是从军,其实大多数都是来占个位置,只是贪图于朝廷的饷银,很多时候都是”有名无人“,加上宦官监军,大吃空饷,于是部队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
二 、土木堡一役精锐尽失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是将朱棣留下的几十万帝国精锐给败个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如此规模的精兵存在,此事还间接影响了明朝的对外政策。
三 、军队制度存在问题
自从土木堡战役之后,于谦就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制度问题,那就是各大军营(比如五军、神机、三千等)之间号令不统一,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选骁勇战士十五万,划分为十个营,统一进行操练,以备边境紧急时刻时调用,称为”团营操练法“。 这个方法非常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遗憾的是,后来英宗回朝登基,于谦被杀,团营操练法被废止。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出的观点,当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肯定不止这几个原因,自古评论出大神,希望各位在评论区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明朝末年贪腐严重,边境祸乱频发,再加上统治阶层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导致了国力迅速衰退,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数着手指头往下掉。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军队的“后花园”乱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行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补给,咱们看看明末军队是什么情况。
当兵的其实和农户差不多,古代有兵田有农田,军队不打仗的时候除了军事训练之外还要种田的。明朝末年从上到下贪污腐败几乎禁不住,军队里的官员大肆占用普通兵士的农田导致其无田可种,不能使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大批军士外逃。军队由此也开始失去“军心”,导致军心涣散,整个军队如一盘散沙,你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怎么能强?
其次,军队官员贪腐严重,不仅克扣军队经费而且还吃空饷,军队人数本来只剩了一万人他报两万人上去,多出来的一万人军队经费就被这些蛀虫们中饱私囊了。长此以往,更是让军队凝聚力下降,战斗力变弱。
“重农抑商”带来的恶果军队不管是武器装备、兵马粮草、兵士津贴还是驻营扎寨,行军打仗,都需要大量的钱财去养着,而到了明朝末年,整个国家因为重农抑商已经变得十分穷困了。
历来王朝为了维护稳定都是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主,鼓励男耕女织而抑制商业发展,其中属明代尤为严苛。在明朝商人子弟不允许考科举,不能当官,甚至连丝绸衣服都不能穿,外加明末时期海盗猖獗所以明朝干脆就出台了“海禁”政策,直接禁止内外贸易。所谓无商不富,只靠小农经济最终给明朝带来的是越来越穷。
“大河有水小河淌,大河没水小河干”。整个国家经济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能分给军队又有多少呢?
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抗我们都看过一些影视剧,清朝的时候开始有“火铳”,“火炮”这些热兵器,但其实早在明末时期这些原始的“火铳”等就已经出现了。
一方面,明朝官员们盲目自大,不屑于发展热兵器,总自以为自己的大刀长矛可以对抗敌人的长枪火炮。
另一方面,就算有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热兵器的重要性,但苦于没钱没经费还是配备不了多少。要知道,子弹炮药可不比弓箭大刀可以重复使用啊,弹药打出去就废了,不可重复使用,所以以明末那种国力根本无法支撑军队发展。
以上三点就是我认为的明末军队战斗力不行的原因,欢迎补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