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社保缴费基数16,000元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了。
按照国家关于社保缴费基数的规定,社保缴费基数设有上下限,按照全省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基础,最低是平均工资的60%,最高是平均工资的300%。
这是2019年5月以后的新政策。2019年5月以前,各地一般按照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确定。其实,在国家建立养老保险的初期,那个时候是1986年10月,我们国家参保缴费的企业全部都是国营企业。而且国营企业的工资数据更好掌握,因此,很多地区一直使用的是这一平均工资水平。
目前来讲,2018年全国各地的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在4800元到8300元之间,相差还是非常悬殊的。不管怎样,每月16,000元的缴费基数是相当高的水平呢。
缴费基数不是职工可以随意调整的,应当是企业根据职工本人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费基数。由于是企业申报,企业一般会从利益角度出发,为职工申报最低社保缴费基数而节约成本。一般来讲,能给申报16,000元缴费基数的企业都是好企业了。
缴费基数越高,未来的退休待遇会越高,而且职工本人承担一部分,企业承担大部分,还是非常划算的。当然,如果自己上年度本人的平均工资水平高于1.6万元,那么企业没有按照真实缴费基数申报,也是违法的行为,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权。
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社保缴费基数16,000块钱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社保缴费基数16,000块钱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了,因为我们的社保缴费基数从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都是可以任意的来选择,那么作为企业在职职工的话,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工资待遇来确定社保缴费基数,如果说你的工资待遇就是16,000块钱,那么按照16,000块钱来缴纳社保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这样的一个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为什么呢?因为本身绝大多数人群他的社保缴费基数大约就是在3000块钱到4000块钱之间,是这样的,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说最终可能获得养老金的待遇也并不是很高,但是如果说你的社保是按照16,000块钱来缴费,那么很明显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说将来所获得养老金的待遇也并不会偏低。
16,000块钱的社保缴费基数实际上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缴费水平,因为除了养老保险之外,你还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当然住房公积金,如果说按照16,000块钱的水平来交费的话,那么你最终享受到的这个待遇也是比较高的,12%来缴费的话,那么基本上你一个月就可以,大概是1700块钱左右。再加上工作单位给你承担的,至少你每个月在3400块钱左右。
感谢阅读,请将我的关注。
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当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2019年开始,在岗职工的社保缴费基数以本人上年度的工资水平来作为缴费基数,有的地方是按照上个月的工资基数来作为缴费基数,灵活就业人员比较统一,都是按照参保前一年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来作为缴费基数。
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平均月薪为6872元,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平均月薪为4131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2019年,由于社保缴费政策的变化,对缴费基数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原来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调整为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全口径统计的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按照新口径,2018年城镇职工社会平均月工资应该为5502元。当然这个平均工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具体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工资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以前我们介绍过,如果本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布的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职工平均工资的60%来缴费;如果本人实际工资高于当地公布的职工月平均工资100%的,按照本人实际工资的100%来缴费;如果本人实际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公布的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只能按照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来缴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你每月的缴费基数为16000元,并不是你每月的实际工资,很可能是属于本人实际工资高于当地公布的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如果按照每月16000元来作为缴费基数,在很多地方都属于按照300%来缴费,这个标准当然属于当地比较高的缴费标准,但如果是在北京、上海等,属于按照200%来缴费。
每月按照16000元来作为缴费基数,如果是单位缴费,每月养老保险个人需要扣费1280元,每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为15360元;如果属于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费,每月个人的缴费金额为3200元,每月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仍然只有1280元,每年个人账户资金也是15360元。如果缴费15年,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230400元,缴费30年,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460800元。我们可以分别按照缴费15年和30来模拟计算一下退休后的养老金。
如果缴费15年,15年以后的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按照10%来增长,2018年为6872元,每年增长680元左右,那时的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已经超过1万左右。如果缴费基数没有变化,那么每月的基础养老金为2000元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在2000元以上,如果在考虑缴费基数逐年增加,缴费基数的变化,加上个人账户资金利息等因素,每月养老金水平在5000元上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缴费30年,30年后的职工月平均工资很可能在2万以上,基础养老金就可能在6000以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在4000元以上,这样每个月的养老金水平超过1万元这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所述,现在社保缴费基数每月为16000元,这个缴费水平是比较高的,如果按照这个缴费基数来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缴费15年,养老金超过5000元,缴费30年养老金超过10000元,这完全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在这里只能是恭喜你了,哈哈!
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这个水平算是高水平了。
大家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社保缴费基数16000元是什么水平呢?
这属于高水平是毫无疑问的,按照规定,社保缴费基数一般是本人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
不过社保缴费基数是存在上下限的,最低不能够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60%,最高不能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300%。
之所以设定社保缴费上下限,是为了防止养老金等待遇差距过大,防止低的太低,高的太高。
目前,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6000多元,一万六千元的缴费基数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多,所以这在全国范围来看,是属于一个高水平的缴费基数。
而在经济水平发达,平均工资高的一线城市,16000元的社保缴费基数也是比较高的。
比如北京,目前的平均工资是8000多元,16000元的社保缴费基数是北京平均工资的大约两倍,所以哪怕是在北京,社保缴费基数也是比较高的。
按照8000元来计算的,你选择的社保缴费基数档次就是200%左右。
社保缴费基数高,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以后的养老金待遇就是比较高,而且由于养老金基数比较高,所以每年的养老金上调的时候,涨的金额也会比较多。
所以对于在职职工来说,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提高自己的社保缴费基数,这也是在努力提高自己退休后的保障水平,千万不可贪小失大,更不能说放弃缴纳社保拿现金,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更多社保问题,请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
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对于您的问题
社保缴费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我发表一下个人观点,小编将从不同的视角,用数据一一分析解答,看了秒懂,就知道什么水平了。具体如下: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是偏上的高收入人群社保缴费基数一般是指上年度每月平均工资,即为应发工资,是扣税前的工资水平。
通过查看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发现,2020年全国平均工资竟然只有6699元,显然楼主月缴费基数1600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高出16000-6699=9301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之多,可见,楼主这个水平很高了,已经达到了富裕阶层水平。
一项数据表明,全国能有16000的应发工资少之又少,在四线、五线城市基本上属于高端稀少人才了。
按社保缴费基数16000计算,年收入为16000*12=192000元,年收入税前达到了19万多。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也算是高收入人群了。
因此,社保缴费基数16000的水平高出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这是比较恐怖的地方,属于高收入人群了。社保基数16000是什么水平?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社保缴费基数16,000块钱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社保缴费基数跟我们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2019年社保税改以后,那么企业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自己员工本人的实际收入来缴纳社保待遇,所以说社保缴费基数能够达到16,000块钱,也就说明你的实际收入是在16,000块钱左右。
这样的一个收入水平是不言而喻的,是一个比较高的收入水平,因为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地区,全社会全口径的平均工资大约也就是在6000块钱左右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6000块钱的社会平均工资那么跟16,000块钱的实际收入相比,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且你的社保待遇也是按照16,000块钱来交,那么相比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16,000块钱所对应的缴费指数,大约是在150%左右。那么最终如果说你的平均缴费指数能够维持在100~150之间的话,在计算退休金的过程中,那么你的退休金待遇也会是超过绝大多数人的,当然除了这个缴费指数之外,还需要考虑我们的累计缴费年限,只有保证一个足够长的累计缴费年限,将来退休金的待遇才会是比较高。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