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想想小时候的蚂蚱,用火一烧、用油一炸,可真是美味呀。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扑蚂蚱。可是蚂蚱跳得高、飞得快,往往在坡里忙活一下午,才扑到10多只,连爸爸的下酒菜都不够。那么只能在烧火做饭的时候,用灰烬的炭火烧一下了,一样香喷喷的令人流口水。

蚂蚱又名蝗虫,它不仅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磷铁锌锰等元素,还是治病良药,能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等,集食用、药用、滋补于一身,而且许多大型饲料厂家都需蚂蚌干品磨粉做动物饲料添加剂。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并没有听说过哪些地方招了蝗灾。其实感谢与党和国家过去所做的工作。建国以来,我国科学家结合黄河海河淮河治理,将我国的大部分蝗区进行了改造,种群密度长期控制着较低水平,没有产生过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历史上蝗灾真的很可怕。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我们国家有较为成熟的治蝗经验,比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种群数量,并利用化学药剂及时防治高密度的蝗虫发生区。

这一次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的蝗虫,数量高达4000亿只。追本溯源,实际上是始于非洲,通过埃及飞越红海,到达沙特阿拉伯、伊朗,而后进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没有良好管控措施,在未来甚至还会增加600倍。

如果遇到这样规模的蝗灾,我们就很多人笑不出来了。蝗虫迁徙的时候,遮天蔽日也不是说笑的。

不过还好,我们和印度、巴基斯坦中间有世界屋脊隔断,蝗虫想飞跃喜马拉雅山迁移到我国也是不太可能的。还是希望我国能够在防控新冠疫情之后,帮助一下其他各国治理蝗虫,要不可能会产生粮食危机了。毕竟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5%。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西亚的也门、阿曼、伊朗,东非的科尼亚、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南非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10多个国家遭受到了沙漠蝗虫的危害。而距离我国比较近的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而这两个国家同我国接壤的地区属于高海拔寒冷地区,所以说非洲蝗灾从这一条路进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专家预测可能进入的通路是蝗灾后续到达缅甸地区,然后从我国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进入我国。

但是这一点农民朋友也不需要过于担心,专家表示暂时在我国还没有发现沙漠蝗虫的分布迹象,另外就是现在已经针对云南、西藏可能侵入的地区进行了监测,可以说一旦有蝗虫侵入我国必将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把蝗灾遏制在摇篮之中。

但是我们可以假象一下,一旦蝗灾真的进入我国会是一种什么场景?

其实很简单,这个场景同目前已经发生蝗灾的地区是一样的,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因为蝗虫一生都在不断寻找着绿色植物,若是找不到绿色植物其甚至会吃自己死去的同伴。据报道目前已经有4000亿只蝗虫了,这些蝗虫每天的食量相当于一支军队的粮食需求量,可见其破坏能力之强。

据预测此次皇砸哦会导致巴基斯坦40%农作物的被破坏,会导致印度粮食减产30%-50%。若是侵入我国,将会对我国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造成严重危害。

但是有一点我国是一个出产“吃货”的地方,任何能吃的东西进入我国都逃不了被吃的命运,尤其是蝗虫这种蛋白质含量非常高的“美食”。其实我国很多地区一直都有吃蚂蚱的习惯,前几年山东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小范围的蝗灾,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有农民全家出动一天逮几十斤蚂蚱,而蚂蚱的市场价甚至达到了7、8块钱一斤,不少农民还靠着那场蝗灾发了一笔小财。

那这次蝗灾侵入我国能不能让农民再次发一笔小财呢?恐怕有点难,小范围的蝗灾通过人工或者机械是可以扑灭的,但是这次蝗灾灾害之中,危害之大达到了历史性的级别,从发生蝗灾到现在也就3个月的时间,现在的蝗虫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4000亿只,而且据预测不加以控制到了6月份种群数量会再增加500倍,农民朋友也不要天真得以为靠吃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还是希望这次蝗灾能像预测的那样并不会进入我国,现在我国的新冠状病毒还没有好,这要是再来个蝗灾那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经过数据测算,此次东非蝗虫群已经超过3000亿,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向亚洲区域飞行,现在已经到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根据资料记载1958年索马里1亿只蝗虫,平均每天蚕食500吨粮食,大家可以想象假设这样一群蝗虫如果进入到中国,那将对全球来讲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这群沙蝗进入中国会有样的场景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第一种场景,没有得到控制进入了中国

蝗灾、水灾与旱灾并称自然界三大灾害,3000亿的蝗虫每年可以繁殖4-6次,每平方米产卵块数可达4000-5000,每个卵块又有50-60个虫卵,大家可以粗略计算下如果这样繁殖下去数量有多大多吓人,中国13亿人口,是粮食产量全球第一,2018年全球粮食产量26亿吨,中国就有6.6亿吨的产量,高出产量排名第二的美国1.5亿吨,可想而知如果这群蝗虫没有得到控制进入了中国,那将对全球来讲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第二种场景,飞不过天堑,被冻死了

沙蝗虫在12度以上的干旱气候是繁殖速度是最快的,但是不耐寒;现在东非沙漠蝗虫大军已经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但是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在他们面前有三座天堑,珠穆朗玛峰群、昆仑山群和天山群,常年积雪,海拔高,这些蝗虫非常大的几率会被这三座天堑挡住进入不了中国;

第三种场景,有尖刀队进入了中国

东非蝗虫以食量大和适应力强闻名,假设这群蝗虫有一部分进入了中国,迎接它们的一定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对付蝗虫的方法,相信现在西藏、新疆和云南区域都已建立起相应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大家特别是从事农业的朋友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综上所述,东非蝗虫进入中国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们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加强预警,确保无误,爱护大自然,兴修水利,多种树苗,勤翻土地晾晒,才是治蝗之本,大家说呢?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问: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影呢?

蝗灾距离我国确实已经很近,西面也经席卷巴基斯坦,西南已经肆虐印度,以乎一夜之间就能漫延到中国境内。

但是,暂时先不要恐慌,蝗灾一时半会是来不了的,因为,我们有喜玛拉雅山和昆仑山这两大天然屏幛,山上有终年积雪,还有沙漠的不毛之地,蝗虫要想侵犯我国,半路上行军吃什么,不是冻死就是饿死,它们吃到边境没有绿色的地方就会止步,或是杀回去,但杀回去这一路上也沒有绿色了,也就因断了粮草而成批的死掉,变成鸟类的美食了。

如果蝗虫大军想窜犯中国,它们只有走另一条路,绕道东南亚,从南面进入中国。北路是行不通的,绕道哈萨克斯和蒙古,那里还是冰天雪地,没有绿色是过不来的。

绕道东南亚,从缅甸越南经云南广西进入中国,但它首先要把孟加拉泰国老挝柬埔寨吃光,才能漫延到中国边境,可那就是三四个月以后的事了。

因为蝗虫适应的是二十五度以上,中国现在还在二十五度以下,它们吃到国境,也要安营扎寨等待气温回升,气温不回升它们是不会往北进犯的,可是时间不会等它,因为它们是走到哪里吃刮哪里,沒有押粮运草的部队跟随,把眼前的绿色吃光杆,明天就会饿肚子了。饿它个七八天也就无力飞行了。

如果我们在边境界线上布上一万台喷雾器或喷粉器,或几十架喷粉飞机,御敌于国门之外,蝗虫肯定是过不来的。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很多年轻人对蝗灾都不太了解,会轻视蝗灾的影响力,甚至会有人想要通过吃蝗虫来避免蝗灾发生。如果真的有人这样想,只能说你对历史一点都不理解。蝗灾贯穿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之中,秦朝时每八年,元朝时每三年,明清时期每两年都会爆发蝗灾。吃真的能够解决问题,蝗灾就不会持续这么久了。蝗虫群在几百或者上千只的规模是可控的,但达到四千万以上规模的蝗虫群就很难控制住了。蝗虫所到之地如同乌云蔽日,草木难生,庄稼被啃食的所剩无几,老百姓更是会苦不堪言。

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灭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年轻一代几乎都没有见过蝗灾了,对蝗灾可能带来的影响更是一无所知。本次蝗灾从东非的国家出发,后来蝗虫跨过了高山和大洋到达了印度和尼泊尔等地,所到之处粮食就会绝产。蝗灾的可怕之处有三点:一是快速的迁徙能力,蝗虫凭借风势一天内能飞几百公里路;二是啃食粮食的速度惊人,蝗虫本就是食草动物,一天内吃掉的粮食能达百吨以上;三是蝗虫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内能繁殖3至5次。

蝗灾距离我国可以说是仅有一步之遥,但不用有太多焦虑。沙漠蝗虫大规模进入我国基本不可能发生,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沙漠蝗虫生存需要在40℃的温度环境,且空气湿度要在60%-70%左右,我国很少有地区能达到条件;二是蝗虫想要到达我国就必须经过喜马拉雅等高寒地区,蝗虫从喜马拉雅山脉过境的可能性不大;三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蝗灾都是飞蝗,基本没有发生过沙漠蝗虫。不管从蝗虫自身的迁徙能力,还是从我国的蝗灾历史来看,蝗灾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都非常低。

虽然说蝗虫到达我国境内的可能性低,但并不意味着蝗虫就不会来。有学者就提出这样的假设,蝗虫通过季风到达我国西藏和云南等地,这种假设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目前,这两个地区的蝗虫监测部门要做好日常巡查和管理,一旦发现大规模的蝗虫入境要做好充足准备,降低对农业带来的影响。从国外一些专家的分析得知,如果东非地区的干旱在6月前得不到控制的话,蝗虫规模就会是现在的500倍。古人就说过“唇亡齿寒”,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蝗灾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蝗灾真的进入我国对农业生产来说将是空前的灾难,最终吃苦的还会是老百姓。蝗灾进境会有三件事会发生:一是灭蝗除虫将会是头等大事,农业部门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二是粮食会被蝗虫啃食,粮食减产会成为必然;三是粮食减产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会有普遍上浮。如果蝗虫真的进入我国也不用担忧,我国在应对蝗灾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国内储备粮充足,我国的粮食价格会比较稳定。

蝗灾距离我国已经很近了,一旦进入中国会是什么场景呢?

第一年深受其害,第二年勉强应对,第三年基本上解决,第四年彻底解决。破坏了东非以及印巴大部分作物的蝗灾,为什么到了中国就蔫了呢?我是不是在吹牛?

中国的治蝗经验——很少有国家比得上!

并不是的,这是因为中国有着丰富的治蝗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旱灾和水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为了彻底的治理好蝗灾问题,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新中国成立初期,困扰我们的蝗虫主要是东亚飞蝗,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1952年的蝗灾造成3700多万亩受灾,1953年夏季发生的蝗灾造成300多万亩受灾,1955年的蝗灾造成13,00多万亩受灾……

面对如此猖獗的蝗灾,当时到底是怎么治理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治理好蝗灾,曾经立下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尽早打,尽小打,往没了打。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基本上都是全民齐上阵。划分出来了乡大队、乡中队、乡小队等一系列的灭蝗组织,再进一步递进,又有着村大队、村中队和村小队等细分组织。

再加上当时有工分制度,为了多拿工分,全民上下情绪高涨。尽管当时几亿人口,然而蝗虫数量比人的数量还要多,这就造成打的没有繁殖的快,毕竟人工力量薄弱。后来经过发展,又加入了农药等器械。

有了农药的帮助,加快了治理的步伐。为此还培训了农药灭蝗的工作人员。每年到了蝗虫泛滥时期,这些灭蝗高手就会背着药桶,哪里有蝗灭哪里。

后来发现,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虽然用农药灭蝗虫的效果显著,但是治标不治本。每次灭完蝗虫,第2年又会卷土重来。如何从根本上剿灭蝗虫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

后来人们发现,蝗虫都是从虫卵当中孵化出来的,如果能把蝗虫卵直接杀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说干就干,全民齐上阵,可谓是挖地三尺也要把蝗虫卵挖出来。

结果,刚干了一年就出了问题。原来蝗虫卵很小,不注意很难发现。虽然翻地能消灭一部分蝗虫卵,还有一部分又被埋了下去,而且埋得深浅不一。

这就造成,埋得比较浅的蝗虫卵率先发育,成灾之后毁了一批粮食。当老百姓以为虫灾过去之后,埋的比较深的蝗虫又来了,又吃了一遍。结果,延长了蝗虫期。

显然,人工的方式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助长虫灾。经过几年研究发现,蝗虫卵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而且蝗虫卵的发育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养鸭子灭蝗

后来的治蝗策略改变了——不再只专注于消灭已经出现蝗虫,而是准备防患于未然,破坏蝗虫的栖息地。通过大量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方式,改变了蝗虫的栖息地,因此,蝗灾次数也越来越少。

沙漠蝗虫来了也不怕,有对付它们的高招

上述治理蝗虫的经验,大多都是来自于治理东亚飞蝗的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而这次爆发的蝗灾,主要都是沙漠飞蝗,之前的方式还能奏效吗?

其实,不管是沙漠蝗虫还是东亚飞蝗,都逃脱不了本身是蝗虫的限制。因此,同样的治理方法依然可以奏效。不过,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修建水库,都是一个长时效的工程,如何能够快速治蝗?

2000年左右,在中国新疆等地也发生过一次蝗灾。和这次的东非蝗灾一样,也是由沙漠蝗虫引起的。曾经造成近3000多亩的草原受灾,治蝗一事迫在眉睫。

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延续着老办法——用药械灭蝗。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经研究发现,使用药械灭蝗的方式也会在草原上留下过量农药,很容易被牛羊食用,不利于牛羊的成长。

▲珍珠鸡是蝗虫的克星

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浙江的3万只鸭子立了奇功。其实在这之前,新疆等地也发展了一套生物治蝗的方法——用鸡灭蝗。但是在实行过程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鸡吃的比较少,一天只能吃下个六七十只。而且鸡的抗疫能力比较差,一轮治蝗就要造成10%的损失。没有多久后,鸭子就成为了鸡的替代品。

因为鸭子吃的比较多,一天能吃下100多只蝗虫,抗疫能力也比鸡好,一次治蝗只有5%的损失。当时新疆没有这么多鸭子,再养也来不及,只好从别的地方调用。

当时,浙江地区每年都有5000万只鸭子出栏。为了帮助新疆地区灭蝗,从浙江一位农民手里面买下了3万的鸭子,乘坐专机来到了新疆地区。

仅仅几个月的功夫,就恢复了100多万亩的草原。几个月时间过去,鸭子也到了成熟期。再加上这些鸭子喝的是天山雪水,吃的是高蛋白的蝗虫,每只鸭子都能卖个上百块钱,而且是供不应求。

因此,就算是蝗虫飞到我国也没关系,毕竟中国治蝗经验丰富。实在不行,中国还是养殖鸡鸭的大国,也能派出几千万只鸡鸭上阵,早晚都能消灭掉这些蝗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