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倒也不能这么讲,只要是合格的理财产品,也不一定是坑。

我们很多人存在的理财误区,就是规定了收益率必须要保障,而且要确保本金安全。

现在来看,只有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才能够达到这样。但是他们的收益率很低,3~5年期的定期产品收益率才能够达到4%~4.27%之间。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看收益率8%的产品,确实里边有一定的坑。但是,并不一定肯定会亏损。

真正的理财只是有专门的理财经理按照科学的理财方式,组合投资产品,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理财产品会公布可能的收益率。按照2018年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明确保本保收益。银保监会很明确,要彻底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为此,各大商业银行还陆续成立了理财的全资子公司,开发更加专业的理财产品。5月22日,银保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的全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主要从事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发行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光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有限责任的。

过去由于银行自行开发理财产品,会出现一些理财风险。当收益率不理想时,有的银行会违法公允价值对理财产品进行保质保收益;有的还通过滚动发布理财产品的方式实现产品保本的收益有点像我们的长期定损。资产管理产品万一出现不能偿付,有的还会通过担保方式,通过自行筹集资金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

通过有限责任的划分,就很明确的实现了责任的切割。就跟银行卖的保险一样,出了问题我们不可能去找银行,我们应当找保险公司。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出了问题,我们应当找银行理财公司,而不是找银行。

国家在不断加强教育者的投资风险教育,要求投资者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财理念。

责任的切割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样投资理财将会更加专业化,而且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股票、期货等高收益产品的比例会更高。因此,收益的可能性也会更高。比如今年1~4月份,A股的牛市,不少基金收益率达到了20%~30%。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的话,收益率也会更好一些。其实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我们散户去炒股的情况,散户炒股风险太大。

所以,不管是收益是8%还是多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它是正规理财产品,然后再考虑它存在风险的可能性,真的不一定全是坑。像我们的民间借贷,利率10%~15%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并不全是坑啊。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8%以上的理财产品八成是坑,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对于没有太多金融理财知识的朋友,在选择高收益率产品时,很难看清楚产品的本质,故很容易踩到坑。

1.市面上8%以上的合规产品有哪些?

市面上8%以上固定收益率产品主要包括信托、私募基金、P2P等,其收益率区间在8%-12%。前二者都是面对高净值客户的产品,门槛通常在100万以上,信托的安全性要大大高于私募基金。P2P则是面向小额资金的用户,通常100元起购买,由于备案仍在进行中,风险非常高,若投一定要选头部平台。

另一大类就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理论上投资得当,收益率可以达到8%以上,但这类产品对专业知识要求高,有亏损本金的可能。例如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

2.市面上8%以上不合规产品有哪些?

要说市面上不合规的产品,那就千奇百怪、层出不穷,难以以产品的形式一一描述。归结起来可以说,凡是庞氏骗局的产品,表面收益率一定能够达到8%,并且远远高于8%。这类产品的特征就是借新还旧,用新用户的钱来还老用户的本金和利息,只要后续资金跟不上之后,就会爆掉。

3.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可能是坑还是被骗?

对于金融犯罪,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一些规模还非常大,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被骗的朋友,一是因知识匮乏被骗,再是明知有风险,确认为自己可以先跑一步。

对于知识匮乏的朋友,他们通常不了解金融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基础的高风险高收益都不明白。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迷失自己。对于明知道有风险却参与的朋友,玩的就是赌博和心跳,不加以过多评论,要相信经过设计的骗局是不按常规出牌的。

在理财市场,高收益率一定匹配高风险,甚至匹配的是大坑,在投资理财时务必要小心谨慎。不少理财产品收益率确实能够达到8%,但需要有挑选识别产品的能力,过高收益率的产品建议不要参与。

大南山伯爵,MIT-NUS博士后,资深金融人士,用专业的知识、大白话的方式为您科普投资理财知识,让天下没有难懂的金融!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这个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8%就很危险这个论断是很多投资者,甚至是很多传道者的误传,以讹传讹,错误解读给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带来了极大的误解。

理财收益率超过8%就危险是针对不法金融活动来说的

这句话的原话是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年6月15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中发表演讲时有这样一段话“理财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达到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但这段话不是针对正规理财说的,而是针对非法集资等不法金融活动对投资者做得一个提醒。

整段话完整的表述是这样的“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足见断章取义的影响至深。

而郭主席之所以会用这样的数据来进行说明,是因为银行目前的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就4%-5%左右,能够提供短期而这么高收益的产品市场是很少见的。这里要记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第二是期限短(一般指1年以内)。

从2016年6月-2019年的4月,全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最高也就5%左右,如果一个不知名的投资机构能够为你提供收益率6%-8%的固定收益,你觉得他是通过投资什么资产去获得这么高而且稳定的收益呢?

比如银行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投向无非就是银行存货、债券逆回购、债券资产、资管计划和信托计划,而且肯定都是投向相对低风险的产品,低风险的产品的收益率都是有个谱的,大家都是投向同一个市场,为什么他能够提供这么高的收益?银行、保险、券商、公募这些大型的正规金融机构都无法提供呢?

因此郭主席才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因为已经超出市场平均水平20%的比例;超过8%就很危险,因为已经超过平均水平近60%的比例;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本金的准备,因为已经超过平均水平近100%的比例了。

市场上依然存在收益率超过8%的理财产品

这里的理财产品就不仅限于郭主席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而是指整个金融市场中的理财产品了。目前市场上收益率超过8%的类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还是有的,但是绝对不是短期的理财产品,通常的期限都会在1年或以上,否则无法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

比如信托产品之所以在国内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其较高的固定收益。虽然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但是信托依然会通过一些担保或者抵押措施为整个产品设定安全垫来确保收益率的实现。就像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在合同中写明保本,但实际上可以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大概率的实现收益率,道理是一样的。

根据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信托产品收益率数据可知,目前产品的平均年限最低也是1.3年左右,目前在1.6年左右;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收益率都在8%以上,进入2018年的9月份以后,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还有一个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就是债券基金,虽然收益率没到8%,但是超过7%。在2005-2018年的12年间(2017年债基平均收益率1.59%,2018年债基平均收益率4.23%),债券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其实也是超过7%,平均收益率为7.19%。

只不过债券基金的收益率曲线走的很慢,而且偶尔还会根据债券市场的波动出现小幅亏损,给投资者的感觉就不如银行理财产品安心,其实债券基金还是一个比较稳健的投资产品来的,可以结合股票类产品进行组合配置。

因此,针对郭主席的这句理财收益率超过8%就很危险,其实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而不是盲目的听信。非法集资等不法金融活动吸取的资金是没有投进金融市场的,那给投资者的收益就是他们要付出的成本,成本越高,这个活动越难维持下去,因此也就是为什么郭主席说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本金的准备的原因。所以作为投资者,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投资观念,对底层资产的收益率有一定的理解,对金融产品的投资运作有基础的认识,这样就能够分辨真假理财产品了。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要不相信可以试一下哈,也许经历过并付出过惨痛代价之后就深有体会。有多少人就因为不信邪,偏偏喜欢那些所谓的“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最后发生本金亏损的教训。比如说,去年以来发生爆雷或跑路的一大堆P2P平台,让无数人的本金打了水漂。

去年开始,受央行多次定向降准的影响,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市场收益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比如大家更为熟悉的余额宝,其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3.0就发生在去年7月份的那次降准之后。

当大多数理财产品、基金等都出现收益下降趋势甚至为负的情况下,不少P2P平台的年化收益率依旧是在8%以上,有些甚至高达50%或者更多。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只能享受4%不到的理财收益时,有些人享受着远远高于8%的收益,这正常吗?

倒不是说,完全没有收益率超过8%以上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基金就有可能突破8%~10%之间的。另外,像债券基金和可转债都可以达到10%以上的年化收益。而且债券基金是2018年唯一为正收益的基金。

总之,近年来的理财市场尽管创新不断,但一定要警惕并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千万不要随意轻信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来都没有“高收益+保本”的理财产品,因为高收益必定高风险相伴。如果投资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就很可能陷入理财的陷进去了。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题文的表述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是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而是定期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或者提供预期收益率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8%不能相信。

如果这话要严谨一点,那么以目前的市场利率分析,应当是收益率超过6%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不能相信。

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过这样一句话——“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与此同时,在去年6月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表示过同样的意思——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那么为什么有6%的“标准”呢?这主要是由市场利率所导致的,如果是放在前几年或十几年前,特别是90年代,那么该“标准”是不成立的。比如90年代存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都高达10%,何况是理财产品呢?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富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即开始找不到出路,市场利率必然下行,也就必然导致理财收益下行,特别是借贷行为的理财产品(包括P2P理财)。

如果是资管类理财产品(银行理财或支付宝等销售由证券和保险提供的定期中低风险理财产品),那么能提供预期收益率的只有低风险(目前收益率为2.5%左右)和中低风险(目前收益率为4.5%左右)理财产品,因为这两者的投资标的主要为优质的债券和货币工具,本身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收益,也就可以提供预期收益率。

但是随着市场利率下行,债券利率和同业存款票据等货币工具利率必然下行,投资标的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如何提供较高的收益呢?比如国债利率为4%,理财产品投资国债,那么理财产品最多只能获得4%的收益率。

随着市场利率下行,优质债券(国债、金融债和上市企业债等)目前提供的利率基本达不到6%,那么投资优质债券和货币工具(期限更短利率更低)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如何获得高于6%的预期收益率呢?

借贷类的理财也一样,比如P2P理财,如果借款人有较高的信用或抵押物,那么它会像P2P平台借贷吗?毕竟银行的利率更低。即信用较低或不存在抵押物的借贷人才会向P2P平台借贷(平台自身还要赚取较高的利差),那么信用风险不言而喻。

为什么大家都说,8%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并不是说80%以上的理财产品不能相信,而是对于投资来讲,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当前,资本使用成本大约在八个点左右,这也就是一个无形的鸿沟,这表明8%以上的收益属于高风险投资。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选择的投资种类也不同。相对较保守的投资者来讲,可以选择银行储蓄、各类货币基金、国债、长短期定存,固收类相对来讲风险较低,同样,收益也比较低,就目前来讲,收益率应该在4%以内。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适当比例的配置一定债券,理财,保险,基金。对于高风险偏好者来讲,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期货,信托,房产商铺等,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高风险偏好的产品并不适合,因为它们不但不能保证本金,很有可能会部分或者全部丧失本金,对于某些投资,国家明确规定,合格投资者。合格的投资者就意味着本身具有承担损失的能力,他们本身净资产高,赚钱能力强,一定程度的损失并不会给他们生活带来影响。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千万不要听信各种暴富神话,你看中的是高收益,他看中的却是你的本金。倘若受到蛊惑将自己的全部收入投入,就代表所有的钱打水漂儿,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就是灭顶之灾。投资时候一定要拒绝高利诱惑,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