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我们国家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收入高,农村收入低。但是我国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居住。
人口和就业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
根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已经到顶了,在外出务工的都外出务工了。
工厂招不起工什么原因?现在也确实存在很多工厂招不起职工的常态,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张贴的招工告示。深圳、东莞等地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工已经成了常态。但是为什么会这样?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就是工厂的待遇低。有的工厂还月薪1万招不齐职工,那你月薪10万呢?工厂的待遇低,实际上是社会的一种供求平衡。在90年代,我们一两百元的工资待遇就是非常高的,但是在现在五六千元的工资待遇,职工都提不起加班的兴趣。
一些竞争力偏低的企业利润非常低,因此也供养不起太多的职工。如果熬不过缺人关,只能倒闭转型。也有一些眼光长远的企业管理者,早已经到了越南、泰国等地设厂,对冲员工成本。
第二,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这当然是一种常态,过去独生子女时代,年轻人受的关爱比过去要多得多,蜜罐里长出来的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吃苦受累。
根据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是农业。工厂实际上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劳动强度更大一些。
很多年轻人宁愿做每月两三千元工资的小白领,也不愿意去工地挣五六千元的高强度劳动工资。
第三,人们的选择机会更多。像过去一样没文化的人太少了,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但是,人们的知识水平一旦提升,就业可选的岗位就会更多了。过去有几个上了大学,然后回家,再出来当农民工呢?只要有一定的学问,基本上就不会再进工厂干低层次工作。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0.9%。知识真的是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
第四,我们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经济发达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工设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8,年年不停的增涨。
由于用工荒,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岗位需求,很多企业即使不缺人,也要找储备人才。抢劳动者已经成为了常态。
综上所述,未来最稀缺的还是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能人才。2019年,国家将拿出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000亿元,支援1500万职工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
只要大家知识的丰富,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力强度也会不断降低,像过去那种认为工厂一直是脏累工作的观念,总会转变的。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准确来说,好工厂很容易招人,差的工厂很难招到人,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不愿吃苦,当今社会,又要让人吃苦又不肯多给钱,谁会愿意呢?大家又不是雷锋叔叔。
以前的工人找不到工厂工作,那应该是60、70年代的事情了,那时候都是囯营单位,当时工厂很少,大批的知青分子都挤破脑袋想进厂,想成为一名工人,可名额只有一点点,所以大部分民众都无法成为一名工人,但自从国企改革后,再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此后就很好进工厂了,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当一名普通员工还是非常好找的。但是,如果想进好厂,想不辛苦,还想工资高,福利待遇又好,这样的工厂还是不多的,只有找准那些大型外资企业、大型国企或一部分知名的民营企业,只有这些企业,才有机会符合轻松一点、工资高一点,福利也好一点的要求,但这些好公司的员工非常稳定,哪怕偶尔有一、两个空缺岗位,公司也不需要对外招聘,早就被内部员工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给抢了。我们工业区就有几家好工厂,长年不见对外招人,但附近其它工厂的员工的稳定性就非常低,原来他们都在等待那几间好厂招人,一旦在好厂工作的朋友放出招人的风声,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去面试,如果通过了,连原公司未领齐的工资都不在乎了,直接收拾包袱到新公司上班了,后来,我从友人那里打听到,那几间好厂的工资高到吓人,一线员工平时可以拿到六七千,加班多的时候能破万,像这样的好工厂,一般是很少招人的,也是很难进的。
如今,真正难招工的工厂都是那些工资给不起的,他们因为工资低,员工就会流动性大,就无法做出好品质的产品,就会经常被退货、返工,那最后就会变成公司赚不到钱,员工也工资低,满意度也低,员工稳定性就会差,每天都有人离职,新入职的员工又不熟手,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质量问题,像这种工厂就会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所以说,好的工厂很好招人,而差的工厂很难招到人,而这个好与坏,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薪水高低。并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而是钱没给够罢了,不信把工资提到六七千元每月试试?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5天8小时工作制,长白班,五险一金,包吃住,外宿有住房补贴,工资六七千,每月10号按时打卡里,年底有年终奖,节假日有国家规定放假并发放过节福利,加班有加班费。试问这样的工厂有多少?按国家劳动法规定的待遇谁不愿意进。
而现实往往都是:12小时两班倒,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或者两天,上班吃饭或者去个厕所还得找个人顶岗,工资笼统按天算,没有什么加班费,工资一般20几号才发,法定假日加班不按劳动法,大部分没有五险没一金,部分只缴纳五险的但按最低标准缴,最重要的是工资才五千左右,有时连外卖员工资的一半都达不到,试问,谁还愿意进这样的厂?在里面简直和机器人没什么区别,
说下我很久进过的一个台资电子厂,里面篮球厂,图书馆,乒乓球,台球,迪厅等,再看看现在的工厂,有几个能具备这些娱乐休闲设施,替下面员工考虑下做的累不累,生活方面有什么不好的。
再说一些计件的厂,一看工人工资高了,马上又降低工价,所以,不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而是工厂没有真正意义的替员工考虑。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以前我上班时,必须的有指标才能进厂上班,但那是国家的企业,定资,定时,按劳动法办亊,也是以前最大的优点,一个星期休息一天,到时绝对不务,即便是加班,工资也一定正常,同时,当年参加工作也并非难亊,难的是自己进不了正经单位或机关企业。
反观现在,单位与企业,多为私企,那真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工资压你二个月,相对比,以前有这么多的问题吗?答案是没有,而且到月开资,但当下缺沒有那个私企能照章办事。
在说现在的年青人,他们多数为家庭独子,是娇生惯养,但不一定他们全不愿意进厂工作,关健的问题是,现在的私企有过去国有企业的环境氛围吗?答案是没有,同时还把人当鬼使,这种情况下,一来二去,别说孩子们𣎴愿意进厂,就是我这老头子听着都头大!同样,多数私企还没有休息日,干工作,那是实实在在的鬼推磨!没完!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我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变化,最初是计划经济阶段,基本上都是统包统分阶段;大概从2000年为界限,那个时代的国家没有出台大型基本建设,而改革开放的广东、深圳的民营企业从当时发展角度开始大量发展,当时的工厂也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工人相对大,而且国家百废待兴,只要有头脑的人,不甘心那农村的几亩薄田的收入,首先到南方的广东、深圳去打工;当时出去打工的收入每月也都可以拿到1200元左右,比起在家种田的收入高很多。这样的形式让农村出来的年轻人觉得还是出来打工好,包括现在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带在农村种田。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2010年,由于就业政策逐步演变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国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企等不能因为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为代价而盲目扩大,我国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成高精尖模式;这样让许多工厂不得不停止扩大规模,或者停止运行。
当时的找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劳动力和人才交流市场,或者从亲戚朋友、同学、老乡渠道获得外出打工门路。再者,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企业老板们都是利用改革开放的一些优惠政策和执行劳动法打擦边球来赚钱,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大数据库让这些老板们没有办法偷税漏税了,老板们的宗旨就是贪得无厌赚钱,不得不考虑以最少的人工工资成本来利益最大化,于是一些企业都使用了机器人来替代密密麻麻的人工生产;这样企业算账后发现自己赚钱比原来多了很多。
其实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是非常严峻的,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I5年中国GDP创25年最慢增长率,低于7%,2016年经济大洗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70%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仅34%企业招聘活动將保持定;也就是说
受多年国际社会大环境影响,例如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近期美国和欧洲国家债务信贷危机;需求市场冲击,让出口订单受到伤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被迫让企业采取减员曾效措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人力成本迅速增高,这样社会吸纳就业能力大幅度减弱,就业率下降。现在年轻人并不是怕吃苦,到工厂上班就像机器人一样重复一天一年,除去生活的房租费、水电费和其他,到头来还是没有多少落入自己荷包里的钱;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为了生活环境好一点,宁可抛弃原来的高职院校所谓的盲目开办的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群送外卖;虽然是风里来雨里去,但至少每个月下来还可以让自己丰衣足食。
而现在年轻人的就业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非常接地气,手机打开即可看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而且是自己的“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这样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者经验。让自己有一个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藐视自己能力的一种工资待遇怎么样而发愁,进入良性循环的一种循序渐进阶段。
感觉以前工人找不到工厂,现在却是工厂找不到工人,是年轻人不能吃苦,还是工厂没钱赚?
是年轻人少了,过去进工厂打工的大多是农村山区走出来的打工仔打工妹。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成家立业,也想离自己的家乡近点,或者是在打工期间学习到知识和经验,回乡创业。
年龄差距越来越大,越突显年轻人青黄不接,再者来说在家门口打工,一来可以照顾家庭,二来工资悬殊不大。
现在有很多企业或工厂从沿海迁入内地,也会影响企业人员的需求;也许现在的人才水平提高,流动性太大。
也许这就是现在的情况,只有好的老板才有好的员工,打工者。
——年轻人一样经得起吃苦和耐劳,看是哪个老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