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在中国很多人也就月入两三千元,但是都不知道1月赚多少钱才是中等收入群体。
这不国家统计局给我们答案了,月入2000元到5000元的都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最长,就业工作时间为7小时51分钟。对于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看到这一收入水平,心里既是放松又是失望。原来我们的中等收入就是这么简单,2000到5000元的人群就属于中等收入了。
在我们憧憬中,感觉月入2万以上才是中等收入群体吧,他们至少买房不愁,一般生活花费也不用思前想后。
现在青岛的房子2万元一平米,如果我们每月的工资收入能够购买一平方米的房子这样的收入算中等收入群体,大家赞不赞同呢?
如果2000元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像北京最低工资是2120元,上海市最低工资是2420元,也就是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有人都是中等以上收入群体了。
其实国家统计局,前些日子刚刚公布了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这个月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23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也有可能达不到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
说实话,中等收入群体应当辩证的来看,毕竟我们一家人有的人可能有收入,有的人没收入,有的人收入高,有的人收入低。最终的平均数会受人口影响很大。一个人月入1万元算是高收入,可是家庭只有他一个人工作,又要赡养父母,又要抚养儿女。六口之家的话,人均收入只有1667元,属于困难家庭了。
还是建议国家统计局以家庭收入为主要统计方式,这样我们的收入感觉也不会偏差太大了。
2000元以上就是中等收入群体,虽然是符合实际,但真的对大家感觉像笑话一样。努力了一辈子,想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原来自己早就是了。
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三千属于基层收入群体,离中等收入还早着呢。
现在除了一线城市以及几个经济强市以外,其他不论几线,2500-4000基本上都是最常见的工资水平。在全国工薪阶层当中占比大约8成。
但是千万别认为这80%的庞大比例就已经包括了中等收入群体,因为每个城市的中等工资群体都是少数,高薪族更是极少数。所以剩余15%是中等收入,5%是高收入。
而且以上是从工薪族角度来说,是纯工资数字。如果这个收入泛指所有人,包括从商人士以及指头投资人之类的,那这个比例就又有明显变化,比如在全国范围来说,月薪万元已经是稳稳的高薪了,但如果把商人也算进来,年入几十上百万的,全国有百万计,相比之下,月入万元充其量能迈入中等收入门槛,月入三千就真的是基层收入者。
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这个问题要看你所处的地方,若你是在上海、北京,你每月拿10000元对工薪阶层来说可能算中等收入,若一个人在内地一个地级市拿4000-5000元工资对工薪阶层来说可能算中等收入。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生活质量比较。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单从房价来看:前者在3——4万一平方米,而后者5000——6000元一平方米,假如两者都买100平方米住房,前者房款300——400万,要33年工资付清房款,后者房款50——60万,要10年工资付清房款。
2、两者从生活质量上看:前者竞争较后者更激烈些,压力更大些。
3、从自然环境看:后者青山绿水一般要优于前者。
4、从食用品价格方面看:后者价格便宜前者。
5、前者上班从家到单位可能要30分钟甚至更多并且经常堵车,后者只要10分钟左右就0K且少有堵车。
6、从医疗和读书方面看:前者优于后者。
终上所述:仅从收入多少看,不同地区不好作横向比较,只能从生活质量比较更实际些。总之人生一世,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心。同事友爱、自我满足就是幸福,这才是比较。朋友,你说是吗?
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我不知道你的中等收入是怎么计算的,如果是以纯粹的工资收入来看,那也分123线城市。提供一个数据给你,你可以去查一下看看是对还是错,今年个税改革之后,中央台新闻放了一个数据,就是说目前税改之后,中国大概只有6000万人会继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你可以推算一下。
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2000元一个月算中等收入,这是以前专家给出的标准。
现在工作几十年的退休工人的退休工资都是这个标准,当然北上广深,江浙和老少边可能高一点。
现在打工也就是几千块钱,扣除费后也只有两千多。
专家自己一个月几千上万,他给出2000元一个月算中等收入标准。
在中国,一个月赚多少钱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呢?
一线城市,20000。二线15000.三线10000。普通县城8000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