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我们国家正在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虽说没有明确取消编制,但是很多地方已经实现同工同酬了。即使没有实现的地方,也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指日可待了。
我们同事的妹妹在一家医院康复科干护士工作,每月收入一万四五千元,让我们艳羡不已。可是工作苦,工作累,也让我们摇头不已。
可是他们退休后的待遇能不能相同呢?
实际上,有编制的人员执行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制度,无编制的人员执行的是普通劳动合同制度(一些是劳务派遣)。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主要差异在于职业年金。
这些年金是一项补充养老保险机制,只有事业单位才有,而且强制执行。企业单位不能参加职业年金,用人单位可以跟职工建立企业年金方案,由用人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管理单位实施年金管理。
根据目前职业年金的缴纳比例,个人承担4%,用人单位承担8%,相当于1.5倍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是相当不错的。预计未来能够达到20%到25%的养老金待遇。
除了职业年金了,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还有各种补贴,比如常说的住房补贴、有些退休后也可以享受一次性年终奖励等待遇。而企业退休人员都是没有的。
另外,2014年10月之前,编制人员都是不需要缴纳保险的,都是视同缴费年限。退休的时候,根据职称级别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缴费指数。相应的视同缴费年限,不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比格个人账户养老金要高一倍以上,是非常合算的一种待遇。
所以,暂时来看没有编制的人员跟编制人员退休,待遇还是很难拉平的。希望未来能够真正实现各种保障方面也平等。
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有编制和无编制,通俗来说,就是正式工和临时工,首先在社会地位上就有着很大的差距。有编制的那叫铁饭碗,没编制的那叫合同工。有编制的人一般是按照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来执行,没有编制的人则是按照普通劳动合同制度来执行。即便是现在很多医院也在改革,实行同工同酬,但是很多福利还是有差别的。不在编的医护人员退休拿的是退休前每个月交保险的钱,而在编的医护人员退休之后拿的是退休前基本工资的80%。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差别在于职业年金。这个年金只有事业单位才有,并且是强制执行的。虽然企业无法给员工建立职业年金,但是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给员工建立建企业年金。
按照目前的职业年金缴纳比例来计算,个人承担4%,单位承担8%,相当于1.5倍的个人养老金,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编的人员还有各种补贴,比如住房补贴等等,企业退休人员是没有这种福利待遇的。
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但在回答之前,还是要先修正一下,这里的医院应当是指公立医院,因为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二类,差额财政保障,存在有编和无编问题,民营医院不存在这个问题。
截至目前,有关公立医院职工的有编和无编仍然比较复杂,如除了正式人事编制和人事代理编制以外,还有诸如周转池编制、医院合同编制、科室合同编制等等。
为了化繁为简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统一分为有编和无编两种。
我国公立医院退休待遇的历史演变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职工,他们的退休待遇,是按不同的政策制度计算,但性质上都是单位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单位的负担极不均衡。
到了9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均衡企业退休费用负担,慢慢地,经过几轮政策调整,最终形成了后来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直到2015年1月14日,由国务院发布,国发〔2015〕2号文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公立医院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纳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中。
公立医院无编退休待遇与企业相同自《决定》施行以后,我国公立医院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要缴纳养老保险费了。公立医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其中,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统一计息。
也就是说,自2015年以后,公立医院职工,无论有编无编,都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一样缴费,目的是为了实现制度之间的衔接。
公立医院有编退休待遇可能多一个职业年金但是,在《决定》的第8条明确规定建立职业年金,而且解释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金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
也就是说,公立医院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所以公立医院在编职工多了一个养老保险体系,也优化了公立医院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决定》并没有细化公立医院职业年金的有编和无编的区分,根据目前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公立医院在职业年金的待遇对象上,也不区分有编和无编。
但是从《决定》的适应对象机构事业单位,其中的事业单位至少应当是指在编人员,即享受财政保障人员。
所以,谨慎严谨的说法,应当是公立医院有编人员退休待遇与无编人员相比,可能会多一个职业年金。
总结:自2015年1月14日以后,公立医院无编退休待遇与企业一样,而有编退休待遇可能会多一个职业年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你好,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工作人员,我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编制内外的待遇落差较大,这是很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的问题。编制内职工的待遇因和职称、职务、工龄等诸多要素相关,而这些要素因一般都能得到正常增长,再加上国家现在常态化的工资调整机制,因此编内人员的工资待遇就稳定逐步上涨,其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就逐渐增加,且其养老保险是足额缴纳。编外人员因不纳入编制管理,流动性较大,因此在职务、职称等要素晋升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且一般医院为降低用工成本,在给编外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时,均是按照最低缴费基数进行缴纳,日积月累,再加上编外人员退休时,与职称、职务等要素无相关性,所以退休待遇将与在编人员相差一大截。即使到我们90后退休的时候,届时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不考虑职务、职称等要素,因用人单位的低成本动能,缴费基数差距,编外人员的退休待遇仍然将低于编内人员一个较大的幅度。
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公立医院虽然是具有经营职能,但更多的是承担基础卫生服务,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妇幼医院、中医院等。在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在公立医院中,医务人员使用的是差额事业编制。部分正式职工因编制紧缺,暂时无法使用编制,但其待遇与编内人员是一样的,其编制问题,可以由编制部门调剂解决,也可以在医院职工退休、调动等自然减员后,依次进入编制内管理。这部分人员和编制内人员一样,执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其缴纳费用数额和在编职工一样,领取养老金也是一样的。
公立医院的编外人员中,人事代理、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合同制管理人员,则和私立医院一样,缴纳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公立医院中,编内人员收入高、有保障,社保费用缴纳及时。编外人员工资低,社保费用缴纳也少,相应的,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更少。
公立医院改革,实行自主经营,慢慢会向企业自主管理过渡。而养老双轨制也在不断改革靠拢,最终实现统一的养老政策。在这两类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包括公立医院在内,所有人员的养老保险都执行统一政策,按收入确定缴纳比例,缴得多,领的多,公平公正。
在医院,有编制的人和无编制的人在退休时有什么区别?
区别肯定有,而且可能还不小,否则大家削尖脑袋要入编干啥。区别主要是养老金水平不一样,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退休工资不一样。为什么会有差别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职时工资水平不一样,养老保险缴费就不一样多,谁多缴自然将来养老金就多,这叫权利义务对等,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在职工资能不能做到同工同酬,这个话题就复杂了,怎么量化同工,是同工作量、同工作时间,还是同等贡献,似乎跑题了就不展开了。二是编内职工都缴职业年金,编外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不是强制建的,几乎没有医院为编外人员缴企业年金的,退休后自然就少了一大块,这个比工资少缴的少影响可能还要的。所以现在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入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