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交了公粮后还要交社保,这样合理吗?
曾经我们国家有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始终是社会收入最低的一群人。
在旧社会,不仅要承担相应的徭役、税收,如果租种地主家的田还要交地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为所有的农民平均了田地,1958年出台了《农业税条例》,规定农民只需要缴纳10%到20%的公粮就可以了,负担大大降低。
2005年,国家废止了农业税条例,停止征收农业税,每年大约为农民减轻负担400到500亿元。
后来,国家为了国家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鼓励农民种粮,发放各种补贴。从生猪补贴、种粮补贴,通过各种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国家为了农民老有所养,从2009年开始试点实行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于2014年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以国家补贴为主,引导农民自己储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有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包含了个人缴纳的部分和政府补贴的部分。一般个人按100元档次缴费,政府就要补贴30元。河南省按最高5000元档次缴费,政府补贴340元。
基础养老金是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额支付的政府补贴。各级政府予以相应的补贴,目前河南省和黑龙江省是98元,吉林省是103元,山东省和福建省是118元,陕西省是136元,浙江省是155元,青海省是175元,天津市是295元,南京市是410元,北京市是710元,上海是930元。其实地方政府,还是有各自的提升标准,比如山东省是118元,而青岛市最新消息是提高至168元。
而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非常灵活,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当然各地有自己的缴费标准,河南省是200到5000元,山东省是100到5000元,上海市是500到3000元,北京市是1000到9000元。
而且缴纳的保险充分考虑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收入并不稳定,采取一年一交的方式。
一年缴纳100元的养老保险,实在不多,几乎所有农民都能承担得起。如果是低保户或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国家还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而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交费一年,退休时就可以选择一次性补齐15年,如果按照100元档次计算,我们一次性交15年,仅仅需要1500元,退休后的养老待遇,一般每月都能达到100到200元之间。相当于每年待遇1200元到2400元,足够回收缴纳费用了。
职工养老保险一般15年自己承担费用的情况下需要交接近十万元,这样退休后每月待遇才800到1000元。而且万一提前去世,还有亏本的可能。居民养老保险就没有这种情况,所有缴纳的钱数加上利息都会返还。
所以,我们目前针对农民的养老制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