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尽管已经在很多城市试点了四年,但市场对“以房养老”的反应十分冷淡。虽有多家保险公司得到了试点资格,但实际开展业务的仅幸福人寿一家。截至2018年7月底,幸福人寿累计承保139单(99户),签约意向客户201单(141户),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保单数占总数的80%。这是为什么?

沸沸扬扬的以房养老,在四年前广受大家关注,一致看好的情况下,在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地区实施试点。

试点四年只有98户,139人办理了保险手续,真的非常让人想不到。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市场反应冷淡,肯定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它是舶来品,以房养老起源于荷兰,在美国大受欢迎,但根本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

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我们的国家传统观念就是祖先给儿女子女打下基业,儿女子孙要发扬光大。父母去世后立个牌位,年年祭祀。

而以房养老,基本上是谁挣的谁花,一分都不给儿女留。很多人想法是扭转不过来的。

而且老人有意愿,子女不一定同意。老人又难以启齿,所以很多人就在那耽搁着。

第二就是评估价值低,老人难以接受。而且我们的,房价经实践检验,是年年增长的。

很多今年300万的房子,可能未来能值800万,甚至1000万。而一旦签订以房养老合同,得到的养老金是非常低的,一般只有50%到60%。而且得到养老金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我们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每年的货币都在贬值。养老金不增加,也说明这项制度制定的不合理。而且办理以房养老之后,以后买卖房子也会非常麻烦。

所以,大家都普遍积极性就不高。

第三,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并不高。我们现在房价虚高,长时间变动太大,现在开展以房养老有风险。

保险机构不是福利院,他们是希望挣钱的。而目前的以房养老,市场并不成熟,没有相应的规模效应。挣钱机会非常少,多数保险公司开展这项合同,主要是为了响应政策。

不过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观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日趋成熟,大家不用担心,“以房养老”未来肯定会受到更多人欢迎的。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以房养老现在是一个概念,也是在摸索阶段,在市场上还没得到广泛认可。一方面养儿防老根深蒂固,有家人陪伴及帮子女做点力所能及事情也是一种老有所乐。其次,有退休金的老人自己身体健康就算不和子女一起居住也愿意相互扶持,过好自己生活,经常三五好友一起交流。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儿子媳妇不答应!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估计很多人都是听过有这么一回事,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就弄不明白了。

1.

那什么是以房养老呢?

具体来说,就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就叫以房养老。

2

现状:市场反映冷清

那以房养老市场有多冷清呢?

根据银监会提供的数据,从2014年正式提出2015年相关保险产品批准上市截至2019年8月末,有效保单仅126件[186位老人],你没看错是——5年186人!

那全国的老年人口有多少呢?

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41亿

试行5年,186位 ⅤS 2.41亿,何止是冷清!实为惨淡!而且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幸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以房养老业务!

3.

内因:以房养老的涉及当事人消极

以房养老,为的是老人,防的是子女,这里主要针对这两类人,难道我们当下的社会,真的到了如媒体喧称的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不见得!

①老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从本质上讲,向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哪怕即使他们老了,这一点也不会有丝毫改变[这里真心为我们可敬可爱的父母道声谢谢]。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在老辈人心中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而房子作为一份大宗财产不仅可以传家,还有将来可能会大幅升值,父母怎么为了一己之私,就“送给外人"!

②子女的赡养实情又如何?

中国向来有子女赡养父母的传统,而且法律在这方面有明确规定,面对與论强势监督与法律强行规定双重大网,谁会去自找不痛快?

即使是遇到苏大强式父母,也是尽可能自家内部忍耐协商处理,不会闹到法庭上。

以接受外来思潮最为积极的广州为例,据统计2015年全年受理赡养纠纷案件23件,而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父母诉求子女不来看望,实质要求提供子女提供赡养经费的仅5件,而广州有多少人呢2015年为1350万,5件VS1350万,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最有说服力!

③个别特例如何反映整体实况?

实事求是的说,因子女不和或不孝或先于意外老人亡故导致无劳动能力老人无法安度晚年的情况,不能说没有,但以有限特例大而为之的推及到亿万人群,就有失偏颇了——而现实中186∨S2.41亿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4.

外因:以房养老的实行条件不充分

①除了上文提的人和不得——老人意愿低子女不乐意,此外还有在天时地利方面,条件也不是很理想。

②天时不备——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央层面(国务院)也只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中提出“以房养老"这么一句话,而且明确是开展试点。

还有“以房养老”涉及到房地产业、金融业、保险业等诸多行业,而且还需要民政局、房管局、人社局、等多个部门等联合制定相关的政策及细则,这些目前很多都是空白。

在如今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怎样确保这些工作、部分公平、公平地运营、处理和监管,如何让老人们放心!

[而且现实中借"以房养老"口号骗老人的事屡有发生]

③地利不全——拥有房产不一定

城市中有房的老人(那时代的房子全靠分配而分配的前提就是有工作)基本都有退休金,根本没必要以房养老;而对于那些住公租房甚至廉租房的城市老人来说又不实际,连房都没有谈什么以房养老!

[对于乡镇老人而言,那一代的老人子女普遍众多(起码四五个),根本不存在子女负担重养不起的情况,而且自身拥有耕地,即使老了没精力种也可以租出去,足够生活。]

5

可能:未来或可期

不过,万事无绝对,有些观念或许现在人们难以接受,但谁又能保证当下的8090后这一代人在三五十年老后的想法不会改变呢?

对于186位ⅤS2.41亿,你也许会觉得现状惨淡不值得关注,可反过来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同时有多少潜利可以挖!!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我是上海近郊的一个本地人,不说多的,拆迁户都是三套房到手(大中小),就算不是,我们就当他只有一套中套,这边价格也在4000➕,加上退休金,就有6、7000了(退休金2、3000不算多吧),自己多少肯定还会有点积蓄,不愿意去外地养老么找个养老院,我觉得经济完全可以承担,何必以房养老,以后房子就是国家的了,传统理念都是传承下去,之所以选择这些大城市就是因为房产价值高,而且容易出手,只赚不亏,所以偏远地区根本就不会施行什么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试点四年,为何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只是因为养老这个问题有两个特点:

1、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筹划和准备,所可以使用的方式没有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养老手段不可逆,你在35岁可以开始做的准备,在45岁却有可能要采取其他的手段,时间的成本和变化会带来非常大的差异;

2、仅靠国家提供的基础福利没法保障生存品质,因为我们目前的社保是一个保障下限的东西,但80后面对的问题是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在退休前搞定自己随后的生活,即使降低一定水准,但至少在医疗、养护和其他生活消费方面能有除吃饱穿暖之外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充足的持续储蓄,尤其是财产投资是全世界养老的常见办法,例如在美国有401k计划,有机构运营的主要以股市、债券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很多人会说80后不是正好赶上房地产这一波浪潮了么,由于年纪的原因,80后毕业进入职场、结婚生子的时机正好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过程,房价在当初起飞的时候大量的80后赶上了这班车,这个运气足以拉开很多人大半辈子的资产差距,现在各地又开始出现以房养老的试水,手握房产的80后以后还愁养老吗?很多买房早,甚至除了自住还投资了一套房的80后也是这么想的,然而房子很难成为依靠。

且不说每一代人都是千差万别,是不是80后都上车了,即使假设80后住房自有率较高,大部分有自己的房子,80后的养老也很难通过房产来实现。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80后以房养老的障碍:一是房产价值的变化、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前者影响财产收入,后者影响养老支出,可以用此消彼长来解释。

一、房产价值:目前大多数人拥有的普通住宅社区,无论是多层、高层建筑的高低配小区还是一水高层建筑,其特点是建筑密度较高,居住的舒适度是有限的,社区内部物业运营水平较低。随着时间流失,建筑部份的陈旧、配套设施的养护(包括景观)都会成为问题,进而影响不动产的价值。

中国房地产过去十几年来房价的快速增长,让很多购房者以为买到房就是赚,买房的可能性远比房子本身的居住条件更引人关注。其实换一个视角如果房子老旧且现在看来非常好的景观枯败之后,居住环境是会差很多的。眼前的例子就有一个——美国的铁锈带城市(因工业转型而衰落的城市群,如芝加哥、底特律)很多旧的住宅即使价格便宜估计很多人也难以接受,除了经济不好原因,房产的维护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再者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交通一定可以解决,住在远郊环境更好的地方会是几十年后的选择之一,市区老旧的高密度住宅小区其中一部分会逐步的跌价,不见得能换个好价钱(虽然还是值一些钱)。

二、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略超60%,在国际上达到75%左右之后城镇化率的发展速度将降低,同时廉价劳动力将成为历史,现在我们生活品质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普通劳动力价格还是很低,所以我们的物流快递、家政、护理、小商小贩提供的服务用较低的价格就能够买到。而之后随着蓝领、普通自由就业的劳动力供应量减少,价格不断上升,养老所需的各种人力服务的价格将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了的。


更多地产专栏文章和分析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头条号:房地产带盐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