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民日报》说“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你怎么看?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生娃是家事,更是国家大事。”这个说的确实是大实话。

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进入21世纪,我们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正在逐步奔入小康社会。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是当人们奔向小康社会的这个过程中,发现人不够用了。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们国家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未富先老,成了困扰我们的美好前途的重大问题。

2000年以来,我们国家逐渐放开双独家庭和单独家庭的二胎政策,2016年正式全面放开了二胎。前些日子,人口与计划生育专家,从2019年有九成可能放开生育限制。

可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大家的生育意愿大大降低。正常维持人口规模的生育率高达2.2%,而我们正常夫妇的生育率只有1.35~1.6%。如果长此以往,人口锐减肯定是未来趋势。

而且,人民日报报道中也提出,光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各地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二胎奖励政策。

目前,辽宁省已经确定要实施二胎奖励政策。陕西省也在《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中》建议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提高生育意愿。湖北咸宁市直接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全面二孩配套政策的意见》。天津市对二孩职工增加30天产假。很多地方还给予生二胎的人员一两千元的生育奖励。

其实无论怎样,这些政策确实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杯水车薪。有的网友说,如果生二胎给分一套80平米的房子,才考虑生。可是如果以后收房地产税的话,那可妥妥是负担。

要想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物价、房价、入学、教育、医疗和卫生保障、劳动权益维护各种各样的困难都要解决。

国家不能没有人,因此,国家也要为大家建立养人的条件。7月底,国家明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以避免毁灭我们孩子们的未来。如果我们未来生活的核心只有房子和房价,那么再怎么样鼓励,人们也不想生孩子。

不过不要着急,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相信国家的大智慧。

对于《人民日报》说“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你怎么看?

有以下看法:

一、国情目前的人员年龄架构,老年化比较严重,国家负担加重,而且有显断层趋势,所以国家开放二胎,希望适龄的年轻人能多少些孩子。让人口架构平衡一些。

二、“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生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涉及的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必要条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支出和负担,国家在这些方面应当具有完善和配备较好的意识和义务。

现在的局势,生养一个孩子需要很高的成本,生的起养不起也大有人在,高达几十万上百万,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去支撑。很多程度依赖国家的完善和重视。

如果在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必要条件都不成熟或者已经不堪负重,想必口号再响亮,适龄的年轻人生孩子的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比较全面长远的考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