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事业单位改革,对于临时工是一场机遇。事业单位改革是一场关系到全国126万机关事业单位,4900多万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一盘大棋,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将我们国家的事业单位分为三类,一般简称为公益服务类、行政职能类、生产经营类。最庞大的公益服务类,又分为公益1、2、3类。
其实大家可以看一下,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机关,里面都已经离不开我们临时工的身影了。
政府机关在对一些,辅助性、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普遍采用的是招用编外人员的方式解决。
尽管大家对他们的名字不一样,有的地方叫政府雇员,有的叫机关雇员,也有的叫劳务派遣员工,也有的叫合同制员工,也有的叫政府购买服务人员,但他们都是编外人员。
他们统一的特性都是跟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劳务派遣形式,从事一些辅助性、临时性岗位。我们国家最庞大的群体是警务辅助人员。
以前我们国家严格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不得使用临时人员。目前这种说法已经不再提了,这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窗口甚至电话转接服务,使用编外人员要节省非常大的人员成本,有利于编制的不突破,省出编制给更重要的岗位。
因此,未来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肯定是跟警务辅助人员一样,给大家临时工明确的身份,比如政务辅助人员,建立正常的工资保障机制。甚至优秀的人员,在编制空缺的时候,可以通过专门设岗、公开竞争方式优先转为事业编和公务员。
对于编外人员来说,前途是光明的,不管期不期待,充实好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关键。逢进必考、公开竞争,这一点不容打破,靠时间、熬资历都是没有前途的。
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按照既定节点,今年底前,全国所有地区要基本完成分类改革。不过从实际进度来看,各地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尚在推进,有的仍在摸底启动阶段,肯定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完成,预料改革时限会有所延期,有些事情因此或多或少会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关于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的处理基本上是确定,总的原则就是四八个字:按需设岗,以岗定人。
第一,参公事业单位的执法岗位按照行政机关执法岗处理原则,采取统一清理的方式处理,不再允许临时聘用人员在执法岗位行使职责。也就是说,过往在执法岗位的临时聘用人员将全部被清理出现有岗位,今后不再聘用。
第二,其他事业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则按照上述原则进行裁留。单位有工作需要的,根据实际需要设岗,继续留用或重新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充实岗位力量;单位因为撤并整合撤销临聘岗位,或者没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则按程序清理解雇临时聘用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第三,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只要所在岗位是经过人社、编制和财政部门批复同意使用经费聘用的,不论单位怎么改,一般都不会下岗,毕竟岗位的设置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的,单位整合后职能不会消失,自然也需要继续聘用临时人员。而如果岗位经费是自筹自定的,一旦单位有变动,很有可能被裁撤岗位,临时工就有下岗的风险。
不管如何,临时工毕竟不是正式在编人员,岗位的保障性肯定不如后者。因此,要想稳定,最好还是想办法考个编制,有了编制再怎么改,都不用担心下岗,无疑是最保险的。
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事业单位怎么改革我不知道,每次都讲改革肯定对事业单位人来说是好事情,公务员里面行政编不够用事业编顶替,做公务工作,拿比行政编略低,比事业编略高工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事业编制。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这是一个比公务员多几倍群体,很多挂个牌子,没有人上班,但有很多人领工资的如,电影,文体,群艺,图书等单位。事业编制里面当然也有大部份工作很忙,事业编制也不够用,不知谁发明了一个办法,事业单位工人编,这部份人工资比事业偏略低比工人工资高老多了。但是还是因为工作忙人少做不了,就增加零时工了,这部分人是事业单位通常做事多拿钱最少的群体了。就是说事业单位改革对这部份人还是有影响的。以前一段时间传出部分事业团体,如有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还有一些长期不做工作是否可以发挥特长等。简单一句话财政少投点,自己赚一点养活自已。但是这些单位基本没什么零时工,有也只是几个看门的。零时工用量最大的是权重部门,改革对这部分人没多大影响,一,反正他们转不了正,二,还是拿低工资。只是少了一份干净安逸而己。
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除了特殊情况,事业单位改革对编外工作人员的影响不大。
社会上对编外工作人员有一种误解,以为他们没有编制,就完全没有保障,单位想开除就开除,想招聘就招聘。
事实相反,现在大部分地区编外工作人员的管理已经逐渐规范化了,虽然没有编制,但每个单位能够招聘多少位编外人员是有名额限制的,由人社等部门核定。
如果超过限额招人,一旦审计或巡视(巡察)发现,单位领导会吃不了兜着走。
另外,没有特殊情况,单位也不会随便开除编外人员。一方面,大家同事一场,都有香火情;另一方面,编外人员的工资由财政保障,不用单位负担;再一方面,编外人员身后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情的人会比较多。
一般是编外人员涉及违纪违法(如醉驾等),才由单位党组会议通过,记入会议纪要,再办理辞退相关手续。
这几年,唯一出现的大规模编外人员解聘事件,是2015年公车改革,大量公车司机面临失业。
不过,政府提供了两个安置办法供他们选择:一是根据工龄发放经济补偿,司机自主择业;二是在新成立的交通保障公司提供职位。
除此之外,像是18年国地税合并,一个县税务局达到一百多位干部、一百多位编外人员,严重超过限额,照样没有一位编外人员被辞退,只是等时间慢慢消化。
所以,为了稳定,各单位哪怕面临裁并等情况,也不会随意辞退编外工作人员,会提供一定的安置办法。
不过,编外工作人员毕竟没有正式编制,稳定性和在编干部差距较大,加上收入不高,只适合短期过渡,不适合长期坚持。所以,有机会还是考个正式编制,或者去企业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都好于当个编外工作人员。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 ,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所有事都有两面性,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而言,也是如此,有人受损、有人受益。
首先,大家要了解,事业单位临时工在事业单位改革未进行时,可以说是单位里的“三无”人员,没有地位、没有待遇、没有前途!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临时工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利益受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事业单位临时工更加前途缥缈、朝不保夕!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原本就是“第三类人”,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更是如此。
因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压缩编制。
举个例子,科协改革。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16年底,科协所属事业单位压缩至13个,事业编制精简至1120名左右。
要达到这一目标,意味着科协所属事业单位要压缩25%,事业编制压缩15%。
压缩的这些编制,必然会造成很多原本由临时工担任的岗位,让事业编人员去担任,从而压缩临时工的生存空间。
我身边也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某区不动产登记中心,2019年机构改革后,解聘了11名劳务派遣人员,由自然资源局内的事业编人员顶替了工作岗位。
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对于很多临时工而言,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朝不保夕。
第二种情况——没有影响,按部就班继续从事临时工工作。这种情况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临时工会面临的情况。机构改革对他们并未产生影响。
因为就目前事业单位招聘劳务派遣、临时工的情况看,多用于大厅服务窗口人员、辅助执法人员。
这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变动不大,很多单位甚至尚未改革。
而且,事业单位临时工的用人成本,要远远低于招录一名事业编人员的用人成本。他们的工资低、保险低、甚至可以说解聘就解聘,碰到责任还可以用来背锅,所以很多事业单位是比较喜欢聘用临时工的。
因此,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临时工不会受改革影响,仍然从事临时工工作。
第三种个情况——得到好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时工腾笼换鸟,实现身份转变。这种临时工只是少数。
为什么说是实现身份转变呢?因为可以趁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机会,实现从临时工到正式工的转变。
当然,这里的正式工不是编制人员,而是国企员工。
众所周知,大量事业单位通过改革变为国企。一些比较有门路的临时工,就在改为国企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临时工到国企员工的转变。与从事业编转为企业身份的人员平起平坐。
比如,经营文化性事业单位、党报党刊发行印刷单位等,在2018年改革时,大量临时工被填充进去,成为正式员工,享受国企待遇。
再比如,各地自来水厂,原来都是事业单位,目前基本都已改为企业,都填充了一定的临时工进去。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是大趋势,目前仍在进行,何时能最终完成,尚未可知。但不论怎么改革,临时工终归是临时工,永远是没有地位、没有待遇、没有前途的“三无”人员,希望还年轻的临时工朋友,早日找到更好的工作。事业单位改革对临时工有多大关影响?
感谢邀请,本身事业单位改革对于编外人员没有任何影响!!!!
1.编外人员就是没有编制,档案管理和考核不在组织人事部门,属于自聘人员,由各单位自行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与企业聘用人员一样。
2.编外人员是因为一些急难险重、特殊工种、解决部分人员安置问题才产生的岗位。急难险重、特殊工作对于有编制的人员来说,要不干不了,要不不愿意干,肯定不是啥好活。人员安置,只要不是本人离职,极少数才会辞退,所以稳定性也是比较高的。
3.没编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家里觉得工作比较问题,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或者过渡性的工作,自始至终当成事业的几乎没有。而且实际上不如在企业工作,无论是福利和待遇,其实跟小企业差的很远的。
4.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增强编外人员危机意识,坚定考取公务员的决心。
5.不要被外围的变化影响到自己,永远都要有危机意识,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6.如果真的编外人员被清退的情况,一定了解好安置政策,做好维权,保证本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做好情绪管理,充满阳光,坚定的再出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