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这是走川藏线去西藏必经的一段路,全长14公里,以前走这段路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但是现在只需要20分钟。这段路也是川藏线上最危险的一段路,号称“通麦坟场”!据说造价堪比黄金,为什么要修呢?

一位有着18年带团经验的导游告诉我: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曾让无数自驾游车主谈之色变,想安全通过难于上青天。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这条路非同寻常。

川藏线是进入西藏的一条险峻公路,沿途的景色壮丽,让人心驰神往,但是那里的气候环境恶劣,公路上的危险无处不在,对于自驾游的旅客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堪称为“死神”,很多的生命留在了那里。

“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川藏线全长5476千米,沿途的景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这条线路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惊险,很多人抱着好奇心踏上了这条探秘之路。

通麦坟场只是川藏线上的一道天险,把它比喻成坟场,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十分凶险,让跑完318国道的司机最为担心的路段,来到这里需打起精神,来不得半点马虎,以免出现意外。

5年前的时候,通麦小镇上的这条路盘山而建,全程为土路,极其狭窄,大点的车几乎无法通行,想错车都很困难,尤其到了下雨或下雪的恶劣天气,稍不注意就会滑下山坡,因为路况引发的交通事故不计其数。

整条公路两边只有半米的距离,一边是百米之深的悬崖,一眼望不到底,令人毛骨悚然,另一边又是陡峭的山崖,随时都有落石滚下来。

后面经过不断改造,这条天险已变成通途,不再是想象中的“坟场”,有三条大桥相连,见证了死亡公路的消失。

其实通麦只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小镇,位于林芝市波密县境内,海拔2081米,被称为“通麦坟场”的路段,位于排龙乡境内,也有人称之为排龙天险,是川藏线危险路段之一,只要跑过318国道的司机都会对这里记忆犹新,危险程度在整个亚洲排前三,就连身经百战的老司机看到这种场面也会后背发凉。这段天险公路全长14公里,在波密县城与林芝县鲁朗镇之间,又没有其他路线可以替代,若走318国道就要经过那里。

没有维修之前,这条路极易发生流石流和塌方,两个小时能走完全程就算顺利,车内的旅客经常可以听到石头滚落的声音,只能在心里祈祷不要砸到自己的车。

本来路还算平直,也没有较大的坡度,但是靠山的地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路面损毁严重,只要有塌方的地方就会形成大坑,底盘太低的轿车很难通行。

走在通麦排龙的这条险道上,除了胆大心细以外,还得靠点好运气,因为自然灾害总会在不经意间到来,谁也预料不到意外什么时候到来,从道路两旁遗弃的废旧车辆就可以看出,曾经有多少在这条路上翻了车。

提起通麦天险,从那里回来的司机至今还津津乐道,在鬼门关走一遭还能活着回来,实属命大。让人记忆深刻的险关,如今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桥梁、隧道和柏油路。

2012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川藏公路通麦路段开始改造,投入的资金达15亿元人民币。在技术人员3年多时间的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丢掉坟场的帽子,解决了通麦这段天然屏障,于2016年正式通车,才让天险不复存在。

为什么要修通麦天险

第一,为了发展西藏的旅游业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会在工作之余出门旅游,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自驾游就成了首选,自己可以规划路线,方便快捷费用低,在沿途能欣赏到不同的美景。

西藏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平均海拔有4000米以上,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很多人都希望去那里旅游,净化心灵。

去西藏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走危险的川藏线,因为这条公路有着太多的极限,是最美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从天府之国成都出发,穿过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白云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路上还有雪山和瀑布,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仙境。

当你走出生活的舒适区,带着危险机感进入川藏线,对于自驾游客来说就是一种挑战,面对未知的危险,需要突破极限的心态来应对。

在通麦这条路上,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汽车被石头砸瘪,不小心冲出悬崖掉入江底,可能半个小时的路程,就要花三四个小时,运气不好的时候,堵上几天是常有的事。

旅游业是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进藏的川藏线,对通麦天险进行维修改造,让游客顺利到达就成了重中之重。作为普通人来说,又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开车来西藏旅游呢。

改造以后的通麦公路,不管是自驾游川藏线,还是从拉萨坐车前往波密,在旅途当中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都能轻松到达目的地。

第二,为了方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

通麦是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上的一个小镇,由于川藏公路从那里经过,才会形成服务性质的微型小镇,人口并不多,当地居民加商人只有十几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面人口数量才不断壮大。

通麦路段是川藏线最艰难的一段路,全长14公里,号称“通麦坟场”。由于通车不便,居民外出购买物资全靠步行,光走这段路就要花四个小时,生活方面极其不便,居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过改造,通麦路段增加了桥梁和隧道,最具代表性的是飞石崖隧道,全长531米,以前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滑坡,所有的车辆只能从悬崖边上通过,十分危险。自从修了隧道,周围用混泥土和钢筋加固,还在隧道沿途安装防护网,防止飞石砸到车辆。

公路修好以后,通麦镇上的居民,不管去波密还是林芝,坐车也没有什么顾虑,缩短在路上的时间,给出行创造了便利。

俗话说得好,想要致富先修路,经过改造修建,通麦公路不再是以前的“通麦坟场”,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为当地居民与外界联系创造了条件。

写在最后

通麦路段之所以比喻成“坟场”,可以看出这段路非比寻常,想安全通过难于上青天,带走了无数的生命,所以修建改造势在必行,既是为了西藏的发展,也是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如今通麦路段修好了,让游客走川藏线进入西藏更加方便,为曾经奋战在一线的修路工人点赞。

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什么是“通麦坟场”

通麦镇(通麦大桥开始)——排龙乡的路段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有的人统称为通麦天险,有的人细分为通麦天险—排龙天险),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路(比通麦镇之东的古乡沟险路还要险),在波密县城和林芝县鲁朗镇之间,全长14公里,这段路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

以前的通麦大桥

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

为什么要修通麦天险

原来这里有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即通麦大桥),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湖周围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特别是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通麦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之后修建的通麦大桥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工程,该桥的建成,使中断的318国道又得以畅通。在此期间通麦大桥驻有部队,大桥两头都有全副武装的士兵看守,每次只限一部车过桥梁,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铁索桥在颤抖。

但是,2013年8月2日23时30分,通麦大桥垮塌,造成一货车坠河,至少4人坠江失踪。失踪人员生还希望非常渺茫,其中包括徒步川藏一男一女两名驴友。作为川藏线的咽喉重地,大桥的垮塌,将使西藏大动脉 川藏线再次中断,要等一个月以后才能通车 。

通麦天险,这个“肠梗阻”的改建工程于2012年底全面开工,包括新建通麦特大桥、排龙沟特大桥和数座隧道。原来二十来公里的烂路减到5公里多,取而代之的是穿山的隧道和跨河的大桥。

2016年4月13日,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国道318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路段黑色化全部完成,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

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分为:102滑坡群整治改建工程和通麦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全长约24公里。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险难行路段,成为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整个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更加安全便捷。

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曾经14公里的路需要走2小时,无数人葬身在这条路上,被称为“通麦坟场”、“死亡地带”,令老司机都谈之色变!如今花费15亿让天险变通途,却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这是为啥?

2003年7月21日,来自北京的骑行者经过这里时,被飞石砸中头部,不治身亡。2012年6月16日,一辆中型客车通过通麦天险老虎嘴路段时掉入江中,十名乘客全部遇难。在过去这一条路被称为“死亡地带”,车毁人亡的事故就发生了数千起,路边无数被废弃的车辆,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坟场”!

.

在318川藏上,通麦天险这短短的14公里路程,至少需要花费2小时才能通行,这一段路成为了许多人前往西藏的拦路虎,成为了很多人自驾川藏线上的恶梦。

过去的通麦天险到底有多少险?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如此凶险却为何如此有吸引力?

通麦坟场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

“通麦坟场”是指通往“隐秘莲花生长的地方”墨脱的川藏线318国道通麦大桥开始至排龙乡路段,长约14公里,又因为旁边有个通麦村,所以被称为“通麦坟地”,也被人们统称为通脉天险!是川藏公路南线最险的一段路,位于波密县城和林芝县鲁朗镇之间,这里是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活跃的地方,经常发生泥石流坍塌滑落,很多人曾葬身于此,也被称为“死亡路段”。

.

不管是“死亡路段”还是“通麦坟地”,这两个名字,听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在这里意外死亡的人真的是太多了!

一边是奔腾的帕隆藏布江,一边是地质疏松的泥石混合山体。公路建在陡峭山体与河流之间,路面狭窄,错车空间极小,汽车行驶在上面,就像走在一块酥脆的桃酥饼边缘,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山体路基结构虽然年年维修,但还是不能抵挡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这段路的严重毁损。

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线,沿途的山体看起来都是很坚强的石头,但其实内部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一边是悬崖,落石、塌方随时可能发生,另一边是帕隆藏布江,江水滔滔,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被卷入江中。

.

通脉天险最危险的路段是国道318线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全长3.4公里,至少要走半小时左右,从波密县走向排龙乡和鲁朗镇。紧接着通脉天险的是排龙天险,以险峻奇绝闻名于世,与通脉合称死亡路段,千仞绝壁,飞瀑,直线路况的险战斗一应俱全,并随时面临泥石流和塌方的险境。

在江边悬崖陡坡上的一个急拐弯,上行车辆需加速冲坡,下行车辆惯性大,沙石路面附着力小,加上彼此看不到对方辆车,突然相遇,车辆极易失控坠落江中。行驶这段路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观察空中飞石、狭窄坑洼的路面,又要在不断地拐弯抹角里注意即将交汇的往来车辆,神经高度紧张。

.

征服通麦天险对于勇气和驾驭能力都是一次非凡的考验,所以平安走完这段路的人都有逃过一劫的感觉。

.

但越是这样,越是吸引着大批自驾游和探险者前来冒险。也许是一种征服欲望的驱使,虽然通麦天险每年都会有塌方泥石流的发生,但从这里通行的车辆依然络绎不绝。

很多自驾爱好者们,挑战“通麦天险”,是为了前往安妮宝贝笔下的“莲花秘境”墨脱!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冒险通过“通麦天险”前往墨脱?

.

应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又出于川藏深处,所以充满着神秘感。第二,在通往墨脱的道路中,这里其实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境,这里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岗日嘎布山脉的南部,境内有原始森林覆盖,里面动植物物产资源丰富,能带给人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另外,这里路途艰险异常,被众多背包客推崇,成为十分热门的徒步线路。所以,自2013墨脱公路通车后,墨脱随即便成了十分热门的自驾线路。很多自驾游的人喜欢去墨脱,更愿意到“通麦天险”闯一闯“鬼门关”。

通麦天险三座桥的历史

自驾行走过通麦特大桥的小伙伴们应该都会看到有三座不同的桥并列江上,第一座桥是在在解放初期1950年修建。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这座桥在2000年时曾被大水冲毁,318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成为孤岛与世隔绝。

.

之后修建第二代通麦大桥,一座钢索斜拉桥大桥,当时驻有部队,大桥两头有全副武装的士兵看守,每次只限一辆车通行,车辆过桥时仍明显感觉铁索桥在颤抖。小车如此,大车通过时就如同行驶在秋千上一般。

2013年8月,通麦大桥铆索脱落致使桥面垮塌,造成四人坠江失踪,桥上一辆货车坠入江中,车上乘客也一起失踪,318再次中断。经各方面努力40天后通麦大桥抢修完成恢复通车。可在2015年1月,又因钢架结构错位,318再次中断,所有车辆暂停通行。

.

为了保障人们安全顺利的通行,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投资了15亿元人民币,于2012年开始兴建第三座大通麦特大桥,于2015年年底通车,是一座单塔单跨空间索悬索桥,桥梁全长415.7米,主跨为256米,桥面宽12米,为双向共双车道

同时还修建了小老虎嘴隧道、飞石崖隧道、帕隆一号隧道和帕隆二号隧道,随着通麦大桥以及这几条隧道的开通,以前的老路也逐步废弃,通麦天险也将不复存在,天堑从此变通途。

.

因此,从波密到林芝市总程(250公里),这里不再经过通麦天险,隧道直接过。以前,那条道路通过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但是通麦大桥以及几个隧道开通后,通过那里,基本上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很轻松了通过了。

第一代的铁索桥,第二代的悬索桥,还有现代的通麦特大桥并列,天险变通途曾经吞噬了无数人生命的路段,如今已变为平坦的柏油路,靠山的一侧有防护网,靠江一侧有防护墩,三座共存的大桥,见证了川藏线的变迁,成为西藏公路发展的见证,也见证了祖国基建的强大。

如今的通麦是什么现状?

如今的通麦大桥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点,三座大桥成为了一道风景线,每个经过这里的司机都会在这里停下来,看看这曾经被称之为“通麦坟场”地方,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了。

.

那么,是不是完全就没有风险了呢?其实不是,这一带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叉地带,地质复杂而活跃。不稳定的地质现象极易发生,所以整治改建后的通麦天险虽然大大减少了路线的危险级别,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

虽然大桥和隧道给往来旅客提供了很多便捷,人身安全也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也因此,很多自驾爱好者感觉通麦天险从此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不少老司机觉得,路虽然越好走了,但越来越多的风景也将再难看到了,也就少了很多风景、刺激和故事。所以,即使开通新路,还是有喜欢挑战的人选择走通麦天险老路。

写在最后

通麦天险,曾经令人谈之色变,如今已经天垫变通途,通麦三座并列的大桥就是西藏公路发展史的见证,也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见证!

.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更多人开始向往户外旅行,自驾游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开着自己的车子去自己去想的地方,这其中川藏318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此生必驾”!

.

虽然如今路况好了很多,但是还要注意行车安全,毕竟川藏318是属于高原地区了,气候变化大,高寒缺氧,同时还要经过许多泥石流、塌方多发路段。所以,即使现在的通麦天险已经不那么危险了,也还是不要掉以轻心,小心为上,安全第一!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在西藏生活的本地告诉我,通麦坟场是每名进藏人都要途径的地方,也是大家祭奠神伤的地方。

从古至今,西藏一直是神秘圣洁的代名词,可去那里,难如登天。从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峰到雕梁画栋的布达拉宫,一直是不少国人想要探索的秘境。而川藏线则是一个伟大的捷径,让到达西藏变得不再困难重重。

川藏线;始于成都,终于拉萨。可以说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无疑了。在川藏线未曾问世前,从西宁到成都,大多数都是由畜生驮运,冒着风寒,顶着暴雪,艰苦运行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抵达,而穿网页的诞生,仅仅只需要三天!

川藏线于1950年开始修建,可以说为了这条公路,我们的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整十一万的部队和工程人员,热血群众们,用他们的不屈意志铸就成了如此宏伟的项目工程,总计约牺牲4000余人,为此他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川藏“坟场”

有人说川藏线上有个坟场,现如今成为了网红打卡圣地?

其实那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坟场,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在川藏线中,有许许多多的艰难路段,而最危险的路段还要数通麦天险,它的危险在于路很窄,而且十分的陡峭,左面是深渊万丈,泥石流是小菜,右面是帕隆藏布江,稍微一个不留神,就有会有掉入深渊的危险,正常情况下,行驶这14公里的路程也要两三个小时,如果遇到事故的情况下,甚至一天都走不出这段路,从这里走过的司机们,对此无不胆战心惊,可以说,从这走出来,就好比跟阎王爷打了场牌。而每年因为走通麦而遇险的人也数不胜数,这着实让川藏线的通麦天险成为让人谈虎色变的“魔鬼坟场”。而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段,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前后多次整修通麦天险,准备建桥来降低风险。

三建通麦桥,天险变坦途

首期通麦大桥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自从2000年藏区易贡湖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后,原有的路和首期大桥也就都被冲毁了。

第二期通麦大桥是在2000年修建的,由于此桥只是为了保证通行而搭建的,所以只能限重20吨,并由特种部队在此进行看守,确保桥的限重安全。

第三期也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大桥于2015年正式通车运行!

,此次使用年限将大于100年,可以以最高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通行,至此,通麦天险终于不用再顶着“魔鬼坟场”的称号了。现如今,在通麦大桥的两侧又安装了护栏,保护措施更是得到了优化,让安全系数又高了许多。那么这是不是就可以说通麦大桥路段完全没有风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通麦属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质灾害格外的多,随时会发生危险,尽管通麦大桥的竣工,降低了遇害风险,但这并不能完全保证途经者的安全,司机在经过通麦的时候,还是要集中注意力,小心谨慎慢速的通过,时刻关注路况前行。

通麦坟场埋葬着我们的先辈

通麦确实可以被比喻为川藏线上的“坟场”,这里曾经让无数的先辈丧生于此,这里带走了太多的生命,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安全的走出通麦,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方便的进入西藏,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这是由无数劳动人民的热血搭建而成的。

现在我们再次经过通麦路段,会看到“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而这个纪念碑上刻着十个人的名字,他们是李显文,杨星春,陈洪光,程德凤、谭仁贵,曲月伦,杨庆忠、李荣富,陈昌元、李兴富他们为了输送物资,尽快的送到大部队手中,全部命丧于通麦,据说最小的年龄才仅有22岁,而最大的也才33岁,多么年轻的同志啊,正风华正茂之年,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大把的时光还没有走完,可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更快的保证同志们的物资需求,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与死神擦肩,他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毫不留情的夺取,永远的留在了通麦,而牺牲的人远不止于此,他们也只不过是万千烈士的代表之一,这些血淋淋的事例足以说明通麦的冷酷无情。

这个纪念碑不仅仅是致敬碑上的十位英雄,更是致敬每一位将青春热血,宝贵生命献给川藏线,献给通麦的伟大烈士。我们可以欣赏沿途的景,看藏布江的湍流,看通麦桥的壮丽,看看就可以啦,但没必要在此过多停留,也千万不要在那停留,毕竟通麦路段并不是绝对的安全,虽然已经绝大部分的解决了隐患,但这世界上又有什么是安全的呢?经过这里时,我们可以观看,但请不要驻足,在心中“打卡”,在心中祈祷,通过手机,相机的随拍,还是可以的,记录一下我们也曾来过这里,纪念一下这来之不易的平路,而我们“打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来过,不单单是为了证明我们自己,而是对这伟大工程的赞叹,更是对英雄的致敬,同时对历史的缅怀。

写在最后

川藏线上有坟场,是网红打卡圣地,真的假的?是真的,也是假的,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心中,问题的根本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从某些角度说,川藏线的每一处都有无数的英灵在守护着我们,川藏线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无数的勇者为我们铺路,而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也只有一个,川藏线上的宽广大路一片广袤,又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坟场一说?至于网红打卡,这个褒贬不一的词语,我们怎么看,答案就是怎样的,我们怎么解读,取决于我们本身。

现如今,每逢节日假期,旅游旺季,川藏线上总是车流不断,网红云集,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美景风光,但我们不能忘记,通麦天险变坦途的身后,是无数英雄在为我们铺路!

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挣钱太多了,你看农民工吃了上早饭没午饭,他们就要玩命挣钱,不工作别说没饭吃,家人怎么办?所以他们就玩命工作,道理懂了吗?

川藏线上的“通麦坟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

通麦在过去确实是天险,但现在已经被“基建狂魔”给干趴了!

通麦——奇险之地

在雅江的两条大支流——帕隆藏布和易贡藏布汇流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通麦。这个镇不是人民自动聚集形成的,而是因为川藏公路而兴起的,为旅行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人们建成了这个镇。

镇子不大,也没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风景。下面是通麦的景点——十英雄纪念碑,让我意外的是它真是个纪念碑,别的什么都没有,石碑本身也不大。

但通麦有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是318川藏南线的一个极低点。自从过了康定,海拔高度起起伏伏的,但最低也得有2500米左右,直到通麦,海拔竟降至2000米左右。

去过西藏的亲们都知道,西藏是高海拔平缓,低海拔反而陡峭。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是高原的本来面目,而低海拔是河流将大地切开形成的,河岸一定是陡峭的崖壁。而且,正常来说,海拔越低,说明河流切割得越深,河谷就越陡峭、高峻。

既然这样,通麦之险,就可以想象了。这里除了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易贡藏布大峡谷,还有着大量巨型泥石流的遗迹。实事上,这里被称为“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因此国家将这一区域划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从这里经过的318国道,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在通麦之后的14多公里路段,被人们称为通麦天险和排龙天险(实际上两者就是同一段险路,只不过后一半在排龙乡境内,有时大家所说的通麦天险,是指全部险段)。

曾经的通麦天险异常难走,盘山路曲曲弯弯;路面很窄,没容错空间;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事故频发。这段仅14公里的路,竟需要两个小时才能通过,因此它被称为川藏线的“肠梗阻”。

事故多了,它便被人们称为“通麦坟场”。自川藏线修成以来,通麦天险处发生了几千起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死亡人数难以统计。甚至不光是车,还有骑行者被落石砸中头部身亡的。

驯服通麦天险的过程

整治通麦天险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

大规模整治是从2012年开始的。从这一年起,人们陆续修建了新的通麦特大桥、排龙沟特大桥和5座隧道,使得全部二十余公里的烂路,缩短为5公里。

通麦天险我过了三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真的很好走了。现在这段路的盘山路很少了,路面状况也不错。

可以说,“通麦天险”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这段路虽说不上是康庄大道,但并不比318其它路段难多少。

但有一点还是要强调的:这一地区雨水很多,地质灾害仍然很频繁。如果发生了泥石流,就会断路堵车。万一自驾者遇上堵车,还是挺影响心情的。

而且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即使把路上的堆积物清理掉,路面也被砸坏了。所以,这段路常常出现烂路,轿车很容易磕底。如果是临沟一侧有塌方,还常常出现半幅通行的情况。

正是因为地质不稳定,昨天良好的路况,今天就可能化为乌有。所以这就是通麦天险的现况:路不难走——如果它能走的话。

举个例子来说一下,这是发生在通麦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从通麦出发,沿易贡藏布向上走10公里,有一个年轻的湖泊——易贡湖。它其实就是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清朝末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堰塞了易贡藏布河道,易贡湖形成,距今不过122年。

2000年4月9日,这里再次发生山崩,碎石堆积,形成了巨大的堰塞坝,使得河水无法下泄,湖面迅速升高了60米,大量群众家园被淹。

不过,63天后,堰塞坝溃决,洪水裹挟着砂石,轰鸣而下。这次大溃决,当真是惊天动地!它使得通麦大桥被毁,318国道排龙段大量山体塌方,总计十几公里的路荡然无存,G318由此中断了三个月。甚至,连遥远的墨脱,都有一些桥梁被冲毁。

所以,人们和通麦天险的斗争,只能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这必将是一场反复争夺的持久战、拉锯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