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如今,大米价格受到了广泛关注,那么玉米价格会涨价吗?到了5月1号是否能突破1.3元呢?
前段时间,大米价格出现了上涨,马上就要到5月1号劳动节了,那么节日消费会刺激玉米价格上涨吗?其实,玉米价格受到节日的影响较小,它不像其它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靠家庭消费还有限,主要是看玉米加工企业的收购量与产出的库存。从前两年的价格来看,种植户的心态与玉米价格也有一些关系,很多的农民还在观望中,因为他们对玉米之前的价格并不是很满意。就拿最近的行情来说,前段时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很多的加工厂没有收购玉米,价格就出现了下跌。随着国际疫情的爆发,国外的粮食出现危机,而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可以恢复交易,玉米价格才有小幅度的提升。
从这几年玉米的价格来看,我国的玉米价格行情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并没有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到了5月1号的时候,上涨的空间并不大。虽然现在国际上的粮食都在涨价,大米也出现了涨价的情况,但玉米在国内的库存也比较充足,不会发生短缺而大涨,即使出现波动,也在很小的一个范围。由于养殖业已经恢复生产,可能会有大量的饲料需求,会导致玉米价格上涨,但农民在3月份的时候,已经恢复春耕生产,供应需求会维持在正常水平,玉米价格不会出现较大的调整。以现在的玉米价格来看,山东等地的玉米价格维持在1.08~1.1元一斤,比去年的行情上涨了0.4元左右,即使5月1号的时候,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价格也不会超过1.2元一斤。
所以说5月1号玉米突破1.3元的价格不可能,玉米的库存量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生产也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个时期涨价,主要是受了疫情的影响才会上涨,但价格上涨不会太高。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五月份市场上玉米价格基本是由国储拍卖价格来决定的,但是国储拍卖的方式现在还没有确定,据说国家几个部门一直对出库方式和价格在讨论!今年玉米价格行情分析太难了,除了国家陈粮价影响因素外,基层余粮的多少也是关键,但是今年的余粮统计特别困难,有的地区基本没有、有的地区还有一半以上,大大小小的贸易商手里多多少少都有库存,就连玉米经纪人家里都囤积了玉米,参差不齐的数量哪能统计出来啊!而且这些库存集中释放的时间就在4月份,对五月分的玉米价格有一定冲剂,这也对五月份价格预测增加了不确定性。
五一前后正是东北春耕关键时刻,种植天气的好坏和种植面积多少,都将影响五月份的玉米价格,春播天气若是干旱将会成为炒作玉米价格上涨的动力,种植面积的增加会使国家对陈粮的拍卖价格和数量做出调整,大量的临储玉米将冲击市场上玉米价格。
你问的问题是所有的玉米人关心的,价格也是所有玉米人不能预测的。 纠结~从前几期拍卖价格上看个人预计陈粮出库价格有可能在1750元/吨左右,从期货的价格看1805的价格1830元/吨加上各项费用流入市场价格在应在1870元/吨。
折算吉林地区玉米价格应在1770元/吨,所以个人预计五月份玉米价格区间1730元-1780元之间。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感谢邀请。 关于玉米市场,每日粮油每天都在关注。
我先给你说下今年春节之后的玉米市场变化吧。今年春节后,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率先上涨,而在东北地区,春节过后整体价格走势比较稳定。其实,对比华北东北节后的走势可以看出,华北是缺粮的,而在东北地区,我们都知道东北每年春节后地趴粮都会迎来集中上市,加上市场预期国储玉米拍卖可能会提前,所以价格相对平稳。
而从东北的实际走势来看,近段时间卖粮的确实增多,但同时,国储拍卖提前的预期可能要落空。与此同时,近段时间部分地区降雪,也给后期玉米保管带来风险,这也使得企业收购心态谨慎。
此外,不过近期吉林出台了针对玉米饲料收购补贴的通知,预计会对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陆续上调收购价格,目前河南山东局部地区已经突破了一元的收购价格。 同时,从整体的玉米年度供需来看,每日粮油根据自身对市场信息的收集,预期今年玉米缺口将在5000万吨以上,所以玉米价格走势关键还是看库存玉米的拍卖和质量。
可以肯定是,临储玉米拍卖预计仍是以顺价销售为主,因此,综合来看,华北玉米全面站上一元价位,东北跟随至0。9元的价位应该是一个主流区间,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也不大。 #####临储粮拍卖底价,日期还没有定论!这是影响5月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
几乎每个人都在等这个消息,它是玉米价格的风向标!从年前开始每一次传闻的出现,都会造成玉米价格的下降……还真不如早拍早了!涨价落价都是挣钱的好机会……在拍卖之前还会降价……这时肯定有大哥出手收粮!因为这机会又来了!……任何对拍卖底价的推测没有意义,只能静等它的出现!也许拍卖过后就是涨价!……5月的价格由临储粮拍卖决定!#####5月份价格,从国家放开玉米价格17年开始,每年5月价格、要看国家国库放玉米的价格!到时由国库定,所以社会上的粮,也随粮库玉米价格!由于地域不同,所以价格不同,山西省临汾市大概0、95一1元之间!#####玉米经历了2016价格寒冬,2017玉米价格一路飙升给农民朋友一个信心和好的收入,2018春节刚好过完,玉米的开年价格还是非常喜人的,5月份国储拍卖价格应该不会太低,个人觉得5月份的价格应该在2100一吨左右希望大家参考。
玉米终于迎来了价格春天,农民的日子又有盼头了。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很明显,不能。
目前是4月17日,距离五一劳动节还有两周时间。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势头较前期明显放缓,总体保持高位坚挺并小幅涨跌,当然,因为市场上利多因素占据主力,上涨的多一些。
根据中国玉米网的监测,目前黑龙江地区玉米主流出库成交价在1690-1840元/吨,吉林地区主流在1820-1920元/吨,辽宁地区多在1850-1910元/吨,与昨日相比基本持平。山东地区的主流收购价格多在1900-2040元/吨,河北地区主流收购价多在1820-1940元/吨,河南多在1860-1950元/吨,除了山东地区比昨日有10-20元/吨的局部上涨之外,大多也保持稳定。从南方销区来看,浙江、江西、江苏、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玉米主流成交价多在2010-2110元/吨,基本与昨日保持稳定;东南沿海的港口二等以上玉米主流成交价多在2020-2090元/吨,有10-20元/吨的上涨;北方港口的一等玉米最高价格也突破了2000元/吨。
预计这一段时间,在市场普遍看涨后市、贸易商对加工企业的挂牌价格不认可、挺价心态比较强等影响下,下游的用粮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可能还会有小幅的上涨。但市场热情过高,下游用粮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如果后期上调产品价格得到终端接受的话,在高速免费或将结束、运输成本将增加,以及临储玉米拍卖还未明确等综合利好带动下,短期内玉米价格或仍将保持小幅震荡上涨的走势,易涨难跌。
但是,下游的需求,无论是饲料养殖,还是深加工的终端消费,都属于缓慢恢复期,在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学的带动下,需求回升利于粮价走强,但毕竟疫情影响下的很多行业发展困难,需求增长幅度有限,对上游原粮价格的带动作用也不会短期内就有很强的力量,对于玉米价格来说,从当前最高水平1.05元/斤左右大幅上涨到1.3元/斤,也是不现实的。有行业内的专家预测,后期农民手中这部分质量比较好的玉米余粮,后期可能会卖到2100元/吨的最高位置。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今天是4月17号,再有十几天的时间就到了5月1日劳动节了。对于5月1日玉米的价格行情,从目前来看应该能有一定的预测,也就是说5月1号的玉米价格总体上不会突破1.3元每斤。但是个别地方玉米价格有的已经突破了1.3元每斤,这样的区域是在南方云贵地区的玉米价格,玉米含水量是非常低的。
目前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最低,特别黑龙江地区以及内蒙古地区是玉米种植的主产区域,加上这些地区的纬度比较高,使得玉米的淀粉含量相对比较低一些,所以价格也比较便宜,目前平均价格在0.90元左右每斤。
对于华北、山东等地方的玉米价格现在平均已经突破了一元每斤,平均在1.01~1.05元每斤之间,这个行情至少比年前每斤上涨了0.5元左右。这些地方主要是玉米消费的主产区域,因此玉米价格有所上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全国的平均价格目前也接近了一元每斤的行情,平均在0.997元左右。
近期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民间的玉米现在比较少了,目前种植户手中的玉米仅仅在1.5成左右,市场上成交的玉米主要是只种植大户或者是储存大户。由于冠状病毒疫情的原因使得玉米的流通量受到了限制,所以玉米价格上涨也只是区域性的,但总体上还是上涨的。
因为冠状病毒的原因使得外贸进口的玉米量大幅度的下降,特别像印度、泰国、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14个国家开始禁止出口粮食,这也造成了世界粮价的小幅度上扬,当然也带动了我国价格的上涨。
还有另一个自然灾害,那就是非洲蝗虫灾害影响到了非洲东部和东北部、西亚、南亚特别影响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的农业国家,覆盖面积超过了3900万人口的粮食安全,所以粮食价格上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国是玉米的消费大国,每年的玉米消费总量在2.6~2.7亿吨之间,尽管我国也是玉米的种植大国,但是近两年我国为了振兴大豆计划的实施,减少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也就使得玉米的总产量有所下降。今年继续实行大豆振兴计划,提高大豆的种植补贴,当然玉米的价格就会有所上涨了。
总之,对于5月1日的玉米价格上涨到1.3元每斤的可能性不存在,因为现在的玉米市场总体供应量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且我国储备粮还有5000多万吨即将进行拍卖,这个消息也会影响到五一玉米价格的上涨的行情。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订阅
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2019年产玉米就要大规模上市了,最近有不少老铁问,今年的新产玉米上市价格到底会如何?后期价格最高能达到多少?能涨到1.3元吗?
在此,就这些话题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今年的秋收玉米价格具体多少钱一斤?
我想现在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毕竟我也不是能掐会算!
但是有一点,它明显高于去年和前年的同期价格将是必然。
第二个问题,新产玉米价格后期能否涨到1.3元一斤?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当然想玉米价格高一些。
但是,作为一名三农自媒体从业者,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
2018年好的玉米,价格后期突破1元一斤问题不大,但是肯定不会涨到1.3元一斤。
2019年,国内玉米需求创历史新高!
已经有权威的机构发布预测称,今年,国内玉米消费将会达到一个历史最高水平。
不久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预计数据显示,2019/20年度我国玉米年度总消费量为26003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103万吨,增幅8.8%,创下史上新高。
其中饲料消费预计为1.5亿吨,较上年度增幅7.6%;
工业消费预计为0.85亿吨,较上年度增幅为13.3%。
但是与此同时,2019年度我国的玉米产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业内普遍预计2019/20年度玉米市场负结余继续扩大,当年结余为负4053万吨,负结余较上年扩大2042万吨,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2019年,玉米市场价格将好于去年!
截至目前,2019年度的玉米临储拍卖仍在继续,此前天量的玉米库存的逐渐消耗,国内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拉大,长期来看玉米进口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由于国内玉米需求增加而优质玉米供给有限,必将推动玉米价格走高,预计2019年国内玉米价格将延续2018年底以来的上涨态势。
今年秋季的玉米价格将比去年同期要高出一些,这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到了2019年底的时候,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达到1元/斤还是很有可能的!
毕竟有这么多的利好因素在这摆着,今年的玉米价格想不上涨都难。
玉米后市价格不会突破1.3元每斤!
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兴奋!毕竟现在我国对于玉米市场的把控依旧是比较严格的,虽然已经取消了临储托市收购改为了市场化收购,但是想一想今年的新麦市场,我国的主粮市场依旧是由政策来主导的。
所以,笔者认为,2019年,国内玉米价格肯定会高于去年和前年。
但是要想恢复到大前年那样的历史最高位,达到1.3元/斤是不可能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5月1号玉米能突破1.3元吗?
农民们自然希望自己手里的玉米等粮食卖个好价格,但是粮食的价格上涨与否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愿望虽然是美好的,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
而今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进入4月份后玉米价格也随着其他粮食的价格上涨而上涨,一度达到1.15元一斤。而这价格和去年的同期的0.92元相比,自然是让农民们喜笑颜开。而现在的玉米价格依然很坚挺,有破1.2元一斤的趋势,那么马上就要到五一劳动节了。在5月1日,玉米能够突破1.3元一斤吗?李子认为不能的,因为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
从今天的玉米价格来看,今日全国各省市玉米价格上涨的省份有10省出现上涨,有14省玉米出现下跌,另外还有6省保持平稳不变。这个前段时间各省玉米上涨的坚挺,似乎有所回落。那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现阶段玉米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位,虽然没有达到前几年1.2元一斤的顶点,但是这1.15元一斤的价格也足以让一些玉米加工商无法承受。而现在国内酒精和玉米淀粉在这段时间出现下降,其中酒精价格一吨下降70~90元,而玉米淀粉下降50~70元。
虽然看起来这些深加工品的降幅并不是太大,但是受制于玉米原料和工人工资的上涨,也是让很多深加工商吃不消的。因此一些玉米深加工商可以减少了玉米的采购,以应对玉米的涨价。
从最近的玉米市场流通情况来看,农民手里的玉米存粮已经不多,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现在东北地区农民手里的玉米已经不到2成,而华北地区农民手里的玉米存粮也在1~2成左右。所以来看,及时玉米价格上涨,而现在农民手里的存粮已经不多。但是,一些玉米市场流通主要在一些贸易商库存中,而近期玉米价格的上涨,一些贸易商也是持观望状态。
然而在玉米价格的一涨二涨三涨下,国家也对玉米价格重视起来。就在最近,中储粮也组织了储备玉米的拍卖,而上周内蒙古地区的成交率达到100%,并且都有溢价。这使得贸易商的出库出售心态变得积极,一些贸易商甚至选择了清库,而玉米售粮也逐渐变多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的价格并不会出现大幅的上涨,但是由于现阶段农民手里的粮食变少,自己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增加等原因。后期玉米价格也不会出现下跌。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际粮食的价格上涨,也拉动了玉米的价格上涨。虽然在2019~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丰产,其产量也比去年高了几百吨左右。但是由于最近全球粮食价格的影响,玉米价格也不会出现一定的回落。但是受制于存储粮食和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平淡的影响,玉米价格到1.2元一斤已经是高点,更不会到达1.3元一斤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