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官据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首屈一指。日本或西方评价甚高,但签订"马关条约"等屈辱条约,对日本等高评自然要打折看待。
曾国藩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是满清安内头号打手。当列第二。但他教育子女的儒家思想还是得到国共双方领导的肯定。
左宗棠声名权位在李丶曾之下。但他坚持主战丶并带兵打败侵略者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立了一大功勋!
张之洞官权低于三人,但为中国开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盖棺论定,四人为满清政府苟延残喘尽了力,在腐朽没落政权下,在内忧外患中也无能为力,甚至助纣为虐,都成了历史匆匆过客。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这四位按照官职大小排序的话就要了解他们那个时代清朝的官职等级。那么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主要介绍这四位大臣曾担任的最高官职。
首先是大学士在清朝,自乾隆改制后,朝中大学士便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三殿三阁的官职名称定下来,大学士的官职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实际权力还是有差别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阁的高低顺序来体现大学士的职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最尊,东阁大学士地位最小。
其次是总督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所以总督是具有实权的边疆大臣,清朝的众多总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东三省总督是众总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
再次是荣誉衔东宫三师三少,到了清中晚期这就是体现荣誉的虚衔,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还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后,汉人再无人能封王,所以汉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实上自雍正以后,也极少有汉臣能被封公,各个等级的爵位中具体也分“一,二,三”等级。
最后是谥号有功于社稷的大臣死后都会被皇帝赐予“谥号”,文臣谥号之首是“文正”,后面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武将谥号之首是“武宁”,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号是“忠文”,“忠武”等等。
好了官职等级大体了解清楚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给这四人排名吧!
按照惯例,先看四人担任的官职
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谥号“文忠”,追赠太子太傅。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傅。
张之洞,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没有封爵,谥号“文襄”,追赠太子太保。
所以按照官职大小排名的话就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按照爵位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按照死后加封的荣誉排名的话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评价比较晚晴的“中兴四大名臣”的官职大小高低,最为主要的参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大学士的名号,一个是是否为军机大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并且在后来通过设置内阁的方式来行使宰相的实际职能,此时朝堂上开始出现阁殿大学士。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并且按照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的顺序,进行地位的排序。
而实际上,早在乾隆朝之前的雍正朝,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开始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军机处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
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
“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
“中兴四大名臣”均担任过地方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都是朝廷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品阶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四人中,仅有两人在成为大学士的同时,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即:左宗棠,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而另外两人仅有是出任大学士,并没有入军机处,即:曾国藩,任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
所以如果单纯的按照官职的高低大小来做一个简单比较,结合否入军机处和大学士名次来排序如下:
第一位:左宗棠,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第二位:张之洞,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第三位: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
第四位: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
如果按照爵位,谥号以及死后殊荣来看,则结果也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顺序来比较。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被封爵位。
所以,按照获封的爵位高低来排序,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毕竟李鸿章的一等候是死后追赠,故排在左宗棠之后。
如果按照谥号来比较。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排名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对于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并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获此谥号。
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文贞”,再往后依次是
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谥号“文襄”,张之洞谥号也为“文襄”。
故按照谥号排序应该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从死后的殊荣来看。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位名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贤良祠。
但是其中,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
“晚晴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人作为当世之权臣,也都在尽自己的力量来提振国力,拉近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但是怎奈晚清的没落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再加上保守派的重重阻挠,最终也没能改变落后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曾国藩(1811——1872),大学士,总督。
1860年夏,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东取苏、常。清廷急命曾国藩赴援,特加他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8月又改为实授,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皖南军务。
1864年7月中旬,攻陷南京。曾国藩被清廷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候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
1867年6月,补授曾国藩体仁阁大学士,仍留任两江总督。
1868年5月,改授武英殿大学士。
李鸿章(1823—1901)大学士,总督。1862年12月,李鸿章攻陷苏州、无锡、太湖,清廷赏以太子少保衔。
1868年8月,西捻被灭于徒骇河,李鸿章受封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领协办大学士。
1870年9日20日,在天津正式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印信,从此开始历时二十五年直督,统理洋务、海防。
1872年,清廷授李鸿章武英殿大学士。
1874年,又授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仍留直督任。
1901年4月,清迋设督办政务处,推行“新政”李鸿章任督办政务大臣。
左宗棠(1812——1885),协办大学士,总督。1864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囊括全浙,被清廷赏加太子少保衔(闽浙总督兼巡抚事)。
1866年11月,清廷任左宗棠为陝甘总督。
1874年9日,左宗棠晋升为东阁大学士。
1880年5月,以大学士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
张之洞(1837——1909),总督。1876——1880年,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中允、司经局洗马、詹事府右庶子转左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内阁学士等职。
1881年,以内阁学士擢山西巡抚。
1884年5月,奉谕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1900年,清廷赏加张之洞太子少保衔。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张之洞兼任参预政务大臣。
1907年9月,张之洞调京入值军机,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
.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四位名臣,他们做的最高官职都是什么吧!
曾国藩。1868年4月授武英殿大学士,8月兼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1874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左宗棠。1874年8月授东阁大学士。1881年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宜。
张之洞。1906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以上就是清朝中兴四臣做过的最高的官职。而按照以上所述,单纯的以官职从大到小的排列应该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清朝,在内阁大学士的殿阁衔上,自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三阁”制,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每阁的大学士虽都为正一品,但是在地位上却有先后之分,排位如下: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而因保和殿大学士自清二百余年,只有傅恒、张廷玉等数人获得,所以实际上在当时清朝序班以文华殿大学士居首,为文官之首。所以李鸿章作为文华殿大学士自然官职要高于其他三人,而曾国藩因居武英殿大学士则次之,再次之就是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
当然在对比他们四人官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左宗棠、张之洞这二人可当过军机大臣,而李鸿章、曾国藩可没有当过。要知道军机大臣在清朝可是被称为“有宰相之实”的官职,那为什么他们二人会低于李鸿章与曾国藩呢?其实很简单自“甲申易枢”后,军机大臣的权力早就被慈禧以各种的借口给剥脱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军机大臣已无多少的实权,基本以沦落为慈禧的一个随用随丢的工具罢了!
军机大臣的权力虽被削弱,可地方总督的权力却日益加重,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不得不将军权、财政权都下放到地方的督抚手中,其中由以作为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权力最大,所以虽然李鸿章、曾国藩没担任过军机大臣,但他们二人担任过的直隶总督,在这个时候权力却丝毫不弱于军机大臣。
当然以上只是按照官职的排位。如果按照爵位来排大小的话,显然是曾国藩(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一等肃毅伯)→张之洞(无爵);如果按照谥号来排大小的话,显然是曾国藩(文正)→李鸿章(文忠)→左宗棠(文襄)=张之洞(文襄)。
清朝的谥号以文正为最高,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其次为文贞、文成,再次为文忠,此为清朝文臣最高的四个谥号。之后就是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等29个字。
如果按照死后的待遇来看,则是曾国藩(太傅)=李鸿章(太傅)=左宗棠(太傅)→张之洞(太子太保)。如果按照对清朝的贡献来比较,则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替慈禧背黑锅)→左宗棠(收复新疆)→张之洞(镇压维新派起义)。
当然若以对现在的中国贡献,无疑是左宗棠最高,收复新疆这等收复失土之事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再就是曾国藩,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建设。其次就是张之洞,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工业为民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最后就是李鸿章,他创建的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也为民国的海军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说起晚晴中兴四大名臣,史书上的一般默认的排名顺序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么,这个排名和他们的官职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可以来详细看下:
曾国藩:作为晚晴四大名臣中的第一名,不仅是其他三位的前辈,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其他三位的半个伯乐,一手创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官封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曾做过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死后谥号文正。
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淮军的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还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封一等肃毅伯、文华殿大学士,先后担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死后谥号文忠。
左宗棠:曾国藩的幕僚之一,楚军创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官封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张之洞:洋务运动主要领袖之一,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汉阳钢铁厂,并在中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官封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署两江总督,死后谥号文襄。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曾国藩最年长,其次是左宗棠,再次是李鸿章,张之洞最小。其中曾国藩和左宗棠平辈论交,李鸿章是学生辈,张之洞更是他们之中的晚辈。
其次,从他们死后清廷对他们的评价来看,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古往今来文官的最高评价,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在历史上能够获得这个谥号大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东阳等。清廷愿意把这个“文正”的谥号赏给曾国藩,可见对他的认可。
至于李鸿章的“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而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又比“文忠”稍逊色一点。从这层意义上说,在他们四人去世后,清廷给他们的盖棺定论就是曾国潘排名第一,李鸿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再次之。
接来下,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他们四人的官职大小:在清朝,我们在分析某个官员的官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大学士、总督和爵位。
大学士:清朝自乾隆改革官职以来,朝中大学士主要分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但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他们的排名一般是这样: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当时,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所以单从大学士这个官职来说,李鸿章排名第一,曾国藩排名第二,左宗棠排名第三,张之洞排名第四。
总督:清代的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主要职责是统管一省或者两三省的军务、行政大权,所以总督往往是真正具有实权的封疆大吏。
在清朝的众多总督之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总督的地位也是有高有底。一般情况下,东三省总督是众多总督中地位最高的,往往只能由满清贵族才能担任,其次依次为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等。
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最高都担任过直隶总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最高只担任过两江总督,不过曾国藩相比于李鸿章,他还担任过两江总督,所以要胜李鸿章一筹。
同时,张之洞只是署两江总督,也就是暂时代理两江总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职,所以要逊于左宗棠。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们四人按照总督官职的排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爵位:清朝的爵位依然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其中每个爵位又分为三个等级。
曾国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也就是一等侯爵;李鸿章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相当于是一等伯爵;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也就是二等侯爵;张之洞着没有被封爵位。所以从爵位上说,他们四个人的排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最后,我们把大学士、总督和爵位这三个官职综合起来排名:曾国藩在总督和爵位这两项中都排名第一,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二。李鸿章在大学士中排名第一,在总督中排名第二,在爵位中排名第三。左宗棠在大学士和总督中都排名第三,在爵位中排名第二。张之洞则在这三项中都排名第四。所以从官职上来说,他们四人的排名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