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在农村亲戚之间的走动越来越少了,出现了“断亲潮”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有的农村地区,种地的收入普遍要低,在家里种上几亩地,一年的收入都不够一家人生活,很多人去外地发展,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如果在别的城市发展得比较好,稳定以后就在城市买房子。在城市生活,教育也要比农村好一些,生活方面也比较完善,就会把一家人都接到城市居住,农村地区的房子没人住就空起来。与农村亲戚人情往来时,忙于工作,也很少回农村,相互之间走动得少了,渐渐疏远,也就出现了“断亲潮”。
亲戚之间人情往来很容易产生隔阂,遇到结婚、出嫁、买房子都会送礼金,各个地方的礼金标准也不一样,亲戚之间有送得多的,也有送得少的。收礼金的主家就会对比,发现哪一家亲戚送得少就不高兴,双方之间就会为礼金的问题争吵,彼此之间伤了感情。有的家庭,也会为送礼、回礼这些事而争执,当初送出去的礼金等到收礼的时候又没有收回来,两家亲戚也会为礼金的多少而产生矛盾。农村地区亲戚之间因为礼金多少,断了来往的事情经常发生。
总之,农村出现“断亲潮”,是一种社会现象,人情事故也没有之前看得那么重,沟通方式越来越多,亲戚之间走动就没那么频繁。
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农村岀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农村“断亲潮”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开始逐步显现岀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贫富差距的拉大?
一、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村是大集体,农民全部是种地为主。大家经济收入,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农闲时都会互相串串亲戚家门,邻居好友,每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会互相拜年问候。
二、那个年代,由于大家经济条件相差不大,互送礼品非常简单。几角钱一斤杂糖、几角钱一斤白酒、三把各一斤左右面条,价值一元钱左右、一斤酱油等。送上一样就是拜年礼物,大家要的不是礼物多少,而是贵重的一份亲情。
三、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大多外岀打工,有的一年回家一次,只能住上几天又要匆匆忙忙离开家了,有的几年甚至十几都没有回过家。没有时间拜访问候亲戚家门,时间一长大家就渐渐疏远了。
四、如今,人们各自经济水平发展不同,有钱人请客送礼已经不向以前那样简单。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上万元,穷的无能与富的攀比,富的逐渐瞧不起穷的,亲人之间慢慢就拉开了距离,时间一长,大家就不再来往,以上就是农村出现断亲潮的个人看法。
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富”,以及你对别人有没有利用价值。
我家舅舅也和我们断亲了。他们家在老家县城,可以算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舅舅是县政府的一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当地算是受人景仰的。他的三个儿子,一个经商,是县城做生意,是个不大不小的老板,二儿子,也在政府工作,是不大不小的一个部门的二把手,关键的是,那是一个很有油水的部门。三儿子大学毕业,去年刚刚到市里。
我母亲有一个姐姐,舅舅是老大。而我们很多年前就到了市里,远离了老家,所以和舅舅她们的关系走得并不亲。但是有个什么婚丧嫁娶的,仍然是互相来往着。过年过节也互相发着祝福的话。
过年的时候和姨家的表姐聊天,我才知道,舅舅家的三儿子去年结婚了。但是并没有通知我们,可能是舅舅家不愿意来往了。
我想了想,这些年来,和他们家除了面上的一些来往,平时也并没有什么接触,来往不来往也真是无所谓的。
然后上个月,舅舅家的表哥出了车祸,直接送到市里了。正好在我们医院。没事了我就去看看。然后一个晚上,嫂子拉着我到病房外面说起来,说是去年三弟结婚的时候,舅舅说了,以后不要再和我们联系了,说我们这些在外面的人,又没什么本事,也指望不上什么,联系也是累赘,不如就断了。没想到,这次出了这个事儿,倒指望上我了。
我笑了笑说,我也指望不上什么,现在医院什么都正规,认识不认识我也是一样的哈哈。
我对于他们家来说确实也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他们家虽然富有,在当地也有权势,可是对于我来说,却也是没有丝毫的价值。断了就断了吧。
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青山老胡认为:近些年来,兄弟姊妹、亲舅外甥、姑爷姊妹、襟兄襟弟、表子表妹等等,他们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薄,甚至没有来往,这是因为:亲情往来之间的环境扩大了,再也不是原来那种狭窄的范围,短距离的亲情。所以说:农村出现这种" 断亲潮" 是这个时代进步的产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一,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传统观念的自然消亡。在农村,老人家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这个在农村传承了数千年的风俗,现在连亲一代都甚至亲不下去了,更难谈亲二代。根据我自己的情况也有这种感受。我现有兄弟姐妹六个,都儿孙满堂,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又没有住在一个地方,大都至今连电话都没有互相打一个,足以说明 “断亲" 。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环境变了,这些亲情之间居住的距离远了,虽然有电话、微信联系,久而久之,千闻不如一面,情意慢慢变得越来越淡薄,以致最后导致亲情完全消失。
第二,父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箍,箍筋断了,家没了。如果一个家庭有三兄两弟,父母亲在世时,兄弟姊妹都围绕着父母亲转,这个家庭就有凝聚力。如果父母亲都不在世的时候,这就好比一只木桶,箍这个桶的铁箍断了,这个桶也就散架了。再加上父母亲已走了,兄弟姊妹的年纪也相对大了,各自都有自己的儿孙了,大家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这就意味着各自兄弟各自了一一散伙。
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四海为家,远距离使得亲情割裂。现在年轻人要么有工作,在城里买了房,而且有工作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大学生,工作离家乡远的比较多。既然远了,亲情就会慢慢变淡已成事实。那么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大都在外打工,离乡亲也远了,亲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的变淡,最后走向割裂。
第四,远亲不如近邻,将逐步成为人们重视的社交现实。特别是现在七十多岁,八九十岁的老两口子居住在农村,如果邻里之间不互相照顾,就很难生活下去。
第五,年轻人将以同学或朋友关系逐步取代部分亲情关系。
我是青山老胡,如果你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加关注,我们会讨论更多更好的话题。
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比较多样化,一般是距离产生隔阂,思想认知的断层,导致的必然结果。
以前的农村,大家生活水平和思想认知没有太大差距,亲戚也就那么些,逢年过节走动起来,比较熟络,节礼也很简单,不至于影响到家庭生活水平。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了解情况,自然就是相互理解。就算有什么误会,常年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也能听说对方的情况,自然而然,误会也能消散。那个时候,只要沾亲带故,能帮忙就帮忙。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产生了,也会随着距离的拉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一直存在。因为,现在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急需要解决,没有那么多空闲去思考解决不怎么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变化。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接触的很多是学习中的同学,工作中的同事,还有比较要好的朋友,住房周边的邻居,这些足以满足日常生活交际需求。亲戚,自然就远了,也帮不上什么太大的忙。年数一多,自然就淡了。
不同的生活圈子,思想层次也不一样。农村很多老一辈还秉持着比较传统的思想,甚至有些是地方陋习,跟不上现代人们的思想追求。满足这些老思想,很可能对现有的生活是一种挑战。比如,带女朋友回去,吃饭不能上桌。比如,依然有的地方重男轻女,生了一个女儿,还要求生个儿子。女孩挣回来的钱要给哥哥弟弟买房,或者大哥挣回来的钱,要给弟弟买房结婚用。节礼方面,亲戚一多,孩子一多,准备起来就影响日常开销,最要命的是无形的攀比。混的不如人,就要被人踩,混的好点,就被人各种理由借钱,还不还不好说的那种。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攀比,不再是互相关心帮助,只有冷暖自知。这些,除了尊严上的挑战,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挑战。
大家现在不太想花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去处理一些对自己没有太多意义而又累心的关系,所以,这种断亲潮,是必然的结果。
农村出现"断亲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断亲很正常了。父亲的兄弟姐妹共7人,我姑我大伯生病,我爸是一千一千的给。我妈得癌症,他们每家给了两百,连以前借的钱都没有一个说要还的。我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结婚的时候就小姑来了,剩下的就家里小辈来了。我爸排行老三,我对她们太无语了。我直接给我爸打电话,你家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们就是这么对我们的啊!你那些外甥结婚哪个不是要你这个舅舅买一头羊的啊!我以后是不会再去她们家了,见面打招呼可以,做客就免了,就当我家没有这些亲戚。我爸说你想去认就认不认就算了。从那以后我们姐弟几个也就选几家拜年,剩下的几个姑家是不会去拜过年的。有的时候真的是断了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