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农民种地,作物丰收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肥料的使用,如果施肥不合理,增加种植成本,会造成化肥浪费,污染土壤环境。在施肥的时候,就要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减少在土壤环境中滞留,尽快让作物吸收。
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就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环境,利用正确的施肥原则,将化肥的作用发挥最大化1、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也不同,像水稻、玉米、小麦、芝麻、桑树及各种蔬菜,对氮的需求量要多一些,薯类作物和烟草就偏重于钾肥,棉花和油菜等品种对硼肥的需求比较旺盛。在施用这些肥料时,根据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针对性地施用肥料,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补充哪种化肥。禾科类植物对钙、镁等化肥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对钾肥的吸收能力就要强,豆科类的植物则刚好相反。像小麦属于秸秆类的作物,施加化肥以后有很好的耐肥性,生长中期需肥量也比较大,在施肥时,就要针对它的需肥特点,选择合适的化肥和用量。
2、作物生长在各种各样的土壤环境,在使用化肥的时候,就要根据土壤结构来考虑使用哪种元素的化肥。在氮、磷缺乏,钾比较充足的土壤,就要用低钾的肥料;沙质性的土壤养分较低,施加化肥就要用肥效较大的有机肥,增加土壤的养分;黏性的土壤吸附性很强,适合施用容易挥发的配方化肥;偏酸性的土壤,就要施加弱酸性的磷肥中和酸性浓度。
3、施用化肥时,气候条件对于肥料的吸收影响较大,在春季多雨的天气下,施用化肥以后,合适的温度下可以加快有机物的分解,作物吸收以后效果比较明显,尽量选择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再加上少量的无机配方元素的化肥。化肥的使用量不能多过多,以免植物吸收不了,渗入到土壤里污染环境。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化肥分解的速度变慢,可以用一些腐熟的有机肥再加上速效的专用化肥,作为基肥施用。
4、化肥使用率的高低,与配方、养分的含量、可溶性等几个因素有关。如氨态的氮肥在使用时可以作为基肥,作物生长期也可以用来追肥,但是施加的时候要掌握方法,先将土壤耕翻一遍,把氨态氮肥施入土壤后再盖上土,防止氨氮挥发。硝态氮配方的化肥,由于水溶性较差,不容易分解,施入到水田后肥效会降低,不能作为水田基肥使用,只能在追肥时使用。水溶性较强的磷肥,使得范围很广泛,除了常规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用作根外追肥,可以给缺磷的作物补充养分。
利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技术,提高化肥的使用率、浓度及纯度1、利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技术,使化肥的浓度及纯度优化,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的方法,使用率提高,用最少的钱提高作物产量。在粮食的主产区,2.6亿亩地的粮食作物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技术,节约了化肥50万吨,每亩地买化肥的钱可以省30元左右,化肥的利用率提高了3%。目前,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主要用在种植粮食作物上,其它的作物很少使用,还需要进行推广应用。
2、平衡施肥就是取土作样品,通过技术手段,测出土壤里的养分含量,针对缺乏的营养,给作物开“合理的药方”,针对性的施肥,发挥化肥的作用。施肥的量是关键,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平衡施肥的原则就是养分循环,施了多少肥,就要产生多少养分,使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尽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提高作物的产量。
3、在平衡施肥时,土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物有60%的养分是通过土壤输送,化肥是促进作物生长的主要措施,施入到土壤之后,有机物经过分解,才能被作物吸收。土壤的环境不同,对化肥的适应能力也不同。通过平衡施肥的措施,优化了土壤环境。
4、作物生长的养分,大部分是来自土壤和化肥,化肥的使用量就要科学合理,需肥量通常是用吸收的养分减掉土壤产生的养分量。
施肥用量=(养分吸收量X目标产量-土壤养分测定量X0.15)/(肥料养分含量X肥料利用率)“目标产量”就是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平均的产量再增加8%~10%;“养分吸收量”就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量,一般是以百分数来表示;“土壤养分测定量”是用一些化学方法,通过测定来确定土壤中能够被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利用率”是使用化肥以后,被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总量的百分比,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化肥元素利用率不同。
最后,来说说施肥技术与肥料的使用率,在耕作或是灌溉的同时,使用化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在耕翻土地时结合施肥一起操作,节省了劳力,使化肥分布均匀更加容易进入土壤分解;在灌溉的时候,结合使用可溶性的液态化肥,养分可以快速溶解被作物的根系吸收。
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作物的高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一个显著的问题开始浮现,那就是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是农作物增产却是越来越不明显,而且土壤盐碱板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农作物的病虫害也在不断增加。
化肥使用的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现在国家也是一直要求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化肥使用量不便甚至是减少的前提之下,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问题被越来越重视。
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化肥使用率呢?
第一,测土配方施肥
现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很少去关注农作物到底是缺乏哪一种营养,一直保持着旧有的施肥方式。其实很多时候农田里面已经出现营养不均衡和营养过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土壤进行测试分析,确定土壤的营养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施肥,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率,更是能够起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二,改进施肥方法
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比如正确科学的使用底肥,适时的进行追肥,采取更加科学的灌溉方式,比如滴灌等等,尽量减少施肥后大水漫灌,这样的肥料利用率很低,而且肥料肥效流失也比较严重。正确的施肥方法,同样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
第三,有机肥和化肥搭配使用
现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化肥,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已经是营养过剩的状态,但是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却是很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而有机肥之中含有土壤急需的多用营养元素,更是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机肥和化肥搭配使用,可以很好的补充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的使用率!
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看来我还很难理解题意和重点,我权且就回答如何把握提高化肥利用率?因为农业生产中化肥过度使用流失污染和作物利用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化学肥料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量低收成的格局,(几十年前一亩旱地灰肥投入至少5千公斤,水田绿肥一每也是5千公斤以上)现如今大约50公斤化肥/亩可收获700一800公斤稻谷。
土地承受这种不平衡透支几十年,已经是很艰难的付出;我认为针对这个问题,不是如何利用化肥更经济产生效益问题,而是作为国人如何理解化肥在以极少的数量投入、生产人们需求的大量粮食食品复杂过程中、对人持续生存的危害程度有多深?
人们是否对种植业中重要物质——化学肥料有更深层的认识?下面我们就化肥在走向田间、土壤转化和植物吸收来粗略讨论交流一下。
一 化肥的贮运流失
化肥从生产厂家、总代理、批发商到零售商;肥料虽然用不透气塑料袋包装,但是我见过许多雨淋受潮、存放时间较长结块等现象。
这些肥料通过价格调整后用在了农田,农民大多会加大用量以替代劣质。
我在一个蔬菜基地工作时,基地与销售商预定几十吨化肥,运送到田问;我们用撒肥机撒肥时,发现撒肥机频频堵塞不畅。
原来肥料受潮,其中伴随结块且一部分颗粒已成粉状,内膜包装去除后,遇空气即吸潮产生粘度,不能随机械旋转散开;
结果不仅要用过多人工撒施,而且在撒施过程中,吸潮的化肥氮素也会在空气中散发流失一部分;并且不能达到施肥的均匀度。
这样我们流失的是有效营养,多余残存的是无效填充料。
二 化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利用 我们所讨论的化肥利用率,我的理解是: 化肥——土壤——植物三者之间的消化与生成过程,而土壤的肥力结构决定化肥与植物的转化利用率。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来自于自然环境,气温、降雨量、风等长期对土壤的风化和人的不当操作。
雨水中带有来自大气带酸性二氧化碳,降到地面渗入土壤,使土壤溶液呈酸性;
农民在栽培过程中长期的连作重茬和施肥单一失衡,同一作物的连续种植使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形成枯竭;
形成病虫害、生理病害的不可控制;
这样我们所施用的化肥成了无效化肥,相反更大程度的破坏了地力。
化肥在土壤中的利用取决于: 土壤保水、供水、供氧能力;
土壤通气良好才能保证植物根部正常生长和代谢所需的氧气量;
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氧化力、酶活性和离子代换力,代谢强弱,也显示它们吸肥强弱;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环境养分分解快,有效养分积累多;如果土壤通气不良,养分在嫌气条件下分解,还会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有毒物质。
三 化肥在作物生长中的施用环节 不同作物的生长环节对肥料的需求不同,各种作物都有不同的器官供人们食用;种植者会根据所需器官区别确定不同作物的生长要求,掌握环节需求定时定量补充肥料,以达到节省、精准利用。
这里许多朋友谈到测土配方,然而几十年的零星种植管理方式,已经笃定多种不确定因素。
每一家的零星田块在长期的自我管理下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土壤营养孤立结构。
何况,难度较大的测定在补充化学肥料单一元素的调节上也很难达到精准。
四 化肥与土壤结合过程中的措施 种植者明白,化肥深施掩土、随水充施、遮雨栽培、地膜覆盖、肥水一体滴灌系统;这些施肥方法都无可挑剔有充分利用效率;
但是这些措施、方法都是应用在不同作物、品种和设施设备条件下;
能够在种植业全过程中通用最佳利用率应该如何做到,现实是不可能的。
未来持续发展的农业迫使我们对化肥的本质要深层认识,既然我们了解到化肥的流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温度(高温)、水分(雨水)、空气,三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那么针对焦点就是如何缩短化肥与空气和水分的接触时间;这样只有实行农业现代化。如机械化施肥掩土播种一次性完成,我们这里大面积小麦大豆玉米基本上是这样操作。
五 面对目前化肥的不可不用,伴随的流失和污染;
农业需要逐步缓解土壤生产压力,还原原始土壤生态环境是人类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力求减缓农业对化肥的依赖,国家要出台农田限量精量化肥施用标准;
实行农业专业化服务系统一站到位,从厂家到农户,这个环节对产品质量提供保证,降低中间费用;
普及农民农业种植中的环保意识: 化肥利用率越高,流失率就会越低;关注农业生产中土壤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化肥的利用率也会随之提高。
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你好我是农业小姐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作物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化肥的施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化肥在为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化肥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我国平均化肥利用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那么如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呢?主要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科学确定化肥施用量、科学选择化肥种类、采取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我们都知道化肥作为作物的营养供给原料是通过施用到土壤里之后,进而被作物根系吸收才发挥做用的(叶面肥原理不同)。那么当肥料施用到土壤之后,一般会有四个出去:被作物吸收、被土壤固持、通过雨水流失、被分解挥发。决定这个出去占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如果土壤的理化性质好,团粒结构多,那么被作物吸收和被土壤固持的占比就高,反之被流失被挥发的就高,举个例子:沙性土壤的肥料流失情况就比壤土的高。那么怎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呢?
1、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较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土壤微生物体系,提供土壤酶活性等等,从而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提升肥料利用率。
2、适度翻耕。适度翻耕也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常用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空隙度,调节土壤水汽平衡,特别是对于板结土壤有显著效果。
3、科学管水。水分管理不仅能够调节土壤水汽平衡,改善土壤微生物系统,为作物提供合适的水分条件,还直接关系到化肥的溶解、移动和交换等被作物吸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化肥利用率有些显著影响。
其次、科学确定化肥用量。化肥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的根本原因就是过量施用化肥。本来只需要施用一斤的,农民施到了1.5斤甚至2斤,问题肯定就出现了,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增加了肥料成本,甚至会行成肥害,造成作物减产。那么如何科学确定化肥用量呢?化肥用量的确定原则主要是根据土壤环境和作物需肥量和目标产量,按照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定律等基本规律来确定施肥料。具体操作就是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制定的施肥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目标产量选择合适的施肥料。一般当地的农技推广部门均会对当地主导产业的相关作物进行多年的施肥实验,以确定不同土壤环境和目标产量下的不同施肥量,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广大农民科学施肥。由于广大农民对于作物需肥规律、土壤特性等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直接以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施肥量作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施肥,是比较科学和贴合实际的。
第三、科学选着化肥种类。化肥包含的种类很多,涉及到氮、磷、钾三个大量元素和硅、锌、镁等14种中微量元素;有单质肥、有复合肥;有速效肥、有缓控释肥;有颗粒肥、有粉剂肥、有液体肥等等。那么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化肥种类,比如:如果作物生育期较长且用作基肥就可以选用缓控释肥或者颗粒复合肥,如果用作追肥就可以选用速效肥料,如果作物缺乏中微量元素就要适当施用微肥,如果要进行页面施肥就可以选择液体肥料,如果是忌氯作物就不能选用氯化钾而要选用磷酸钾等等。不同的肥料种类适合不同的作物的不同时期,施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合适的化肥种类能够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促进作物高产优质。
第四、合适的施肥方式和施肥时间。
1、施肥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撒施、埋施、水肥一体化等等,埋施有包括穴施、条施、翻耕施肥等等。不同的施肥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的条件,一般来说水肥一体化施肥效果最好,但是投入成本高,埋施比撒施好,撒施的成本最低但是流失最严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如基肥我们一般选用埋施,经济效果较好的产业可以选用水肥一体化,旱地追肥一般采取穴施或条施,水田追肥可以撒施等等。
2、施肥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都不相同。比如早稻前期对磷肥的需求量比较大、到了分蘖期对氮肥的需求量由直线上升,后期对氮肥的需求量降低而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有所提升。因此要掌握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的追施相应的肥料。另外,施肥田间还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很显然下大雨之前施肥肯定会造成大量的肥料流失,施肥后一直干旱也会影响肥料的利用。因此在施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天气情况,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想要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就要先了解化肥的特性和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并在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施肥料、施肥种类、施肥次数,采用合适的施肥方式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施肥。往往这些正确科学的施肥要点在农民长期的实践操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经验,农民根据这一套科学经验加上农技人员的指导,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施肥就能够有很好的施肥效果。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由于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投入大而形成的”一次性施肥“、迷信高含量肥料、施肥多总比施肥少好等等一些观点需要及时改正。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热爱农村生活,喜欢农村的寂静。我热爱农村 ,热爱生活,喜欢我们村里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着很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把我在农村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提高化肥利用率要掌握五要素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化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农用化肥种类很多,主要有单元肥,二元和三元复合肥以及多元素复混肥等,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施用在土壤中各种养分存在的形态以及作物吸收利用率也是不一样的。化肥的利用率,就是指当季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量与该肥料施用量的百分比(%)。我国化肥利用率由于受单施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肥料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其中氮肥为18%~45%,磷肥为12.5%~30%,钾肥为30%~50%,仅为发达国家的60%左右。这样不仅浪费了化肥资源,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掌握以下五要素:
确定最佳施肥量
确定最佳施肥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坚持土壤缺什么肥料补什么,缺多少肥料补多少的原则,确定农作物的最佳施肥量。
选用氮素增效剂和控释肥
氮素增效剂种类很多,主要有尿酶抑制剂,它与尿素按1∶50的比例可制成长效尿素,甲醛与尿素可制成甲醛尿素,还有涂层尿素等。也可以直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控释肥,这些肥料以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以后不再追肥,不仅节省了施肥次数,而且能达到使土壤前期不过肥、作物生长中期不疯长、后期不脱肥的效果,肥效期由40~50天延长到100~120天,氮素利用率由35%~40%提高到60%~75%,农作物平均增产10%~15%以上。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缺一不可。按照农作物对各种养分所需的比例配合施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试验证明,单施尿素的利用率为26.6%,如果尿素与过磷酸钙按1∶0.5~0.6的比例配合施用,尿素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39.6%。钾肥的施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氯化钾5~10千克,氮、磷、钾的综合利用率可以提高6%~10%。作物对微肥的需要量较少,但与氮、磷、钾配合施用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应根据作物需要隔年施用,施肥量以每667平方米1.5~2千克为宜。
把握最佳施肥时间
长效肥和控释肥应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不用再追肥。其他种类的肥料应根据农作物的生育时期及需肥规律,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一般要根据作物的生育特点,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
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
土壤质地不同,采用的施肥方法也不一样,一般黏质土壤,应采用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的方法。沙质土壤要采用“少量多次”,即“少食多餐”的追施方法。壤质土要实行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无论何种性质的土壤,严禁地表撒施肥料。氮肥深施能有效防止养分的挥发和流失,施肥深度以12~15厘米为宜。磷、钾肥及微肥要实行全层施肥,即把肥料用在作物根系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以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即把施用基肥的2/3撒在地表,随后耕翻,其余的1/3耕翻后撒在垡头上,然后经过耙耢,使肥料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这样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8%~10%。
如何把握提高化肥使用率和浓度以及纯度?
可以搞点农家肥像农村有的养的猪修的化粪池搞粪水参进化肥一起用效果挺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