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我们豫南地区的,每年上坟我们都是在清明节前几天挑一个好的天气去上坟头,都是下午因为上午露水太大,坟头不好起,不知道有没有讲究。

再过两天就要到清明节了,清明节这天有很多人会去上坟,可能有的人还不明白,清明节上坟什么时间去合适呢?其实,这个时间点没有特别的要求,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上坟的时间也不一样。

在农村地区,清明节上坟是有指定时间,一般是在早上5点~8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卯时。但这个时间点很难做到,没有人能够起那么早,而且5点钟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一般是在上午上坟,清明节放假一天,很多人都是选择上午八九点上坟,可能在城市就没有特别的要求。清明节这一天,一般早上亲戚就会过来,早一点去上坟也方便一些,上午没有太阳晒,气温也比较合适。因为还要进行祭祀活动,需要一些时间,在中午的时候就要赶回来吃饭,吃完饭亲戚就回家。

清明节这天去上坟,在以前的话,有固定的时间,到了现在,时间没有特别限制,但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进行。如果三点之后去上坟,太阳快要落山,天色将会暗下来,去上坟的人也会感到害怕。上坟要去拜祭逝者,所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习俗,大多数的人都会参加。但听老人说过,如果是孕妇或是来了例假的女孩子就不合适去上坟。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坟地的路不好走,怕孕妇摔跤动了胎气,影响胎儿。

总之,清明节上坟的时间还是要看什么时候方便,并不是只有清明节这一天上坟才可以,提前几天去也可以的,时间允许的话,尽量选择上午。

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清明节,别称踏青节、祭祖节,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期间,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这一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至于清明节上坟是在上午还是下午,各个地方风俗不同,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一个地方要么是上午,要么是下午,不会存在全天都可以的情况。

我的家乡在安徽西北部,在我们老家,不同县之间,上坟的时间就不相同,不光是清明,其他时间也是一样,这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

市北部的县,是在中午吃了饭之后,然后去上坟。市辖区及市南部的县,则是先去上坟,回来之后,再吃中午饭。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不懂,还差点闹了笑话。

其实,清明上坟时间不仅有上午、下午之分,还有节前、节后之别。北方民间有谚语“早清明,晚十一”,意思是说,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二十天左右就可以进行上坟了,而不是全赶到清明这一天。我们老家这边都是清明前上坟,没有清明后上坟的。

而有的地方则是清明前后都可以上坟。比如浙江丽水一带,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上坟,称为“前三后四”。还有的地方放得更宽,称“前七后八”。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所以说,入乡要随俗,不明白的一定先问一下,以免闹了笑话。

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我是文化领域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清明节,又名祭祀节,是传统祭祖节日,但是由于疫情影响,扫墓可以进行,但不能大范围聚集,很多地区也都限制每个家庭的扫墓人数。对于扫墓的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没有规定,由于跨省或者跨市,距离远不方便等等因素不能上午祭祀,如果是下午,也尽量不超过下午三点,当然也不一定是非清明当天扫墓,提前一周也都是可以的。清明节不单单是指扫墓,有很多其他意义。清明节是“三节合一”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指的是上巳节,“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故上巳节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古代上巳节就是去踏青,由于上巳节与清明节相差不多,宋代以后二者便合二为一。

由于春天气候干燥,雨水少,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干燥就容易引起火灾,古人要在清明前一两天进行祭祀活动,在这一天进行“禁火”,就算是吃饭也不能用火。这也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基本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逐渐消失了,寒食节、清明节延续至今,但三个节日的习俗合三为一,所以在清明节也就有了祭祀、禁火、踏青等。

清明节除了祭祀还适合做什么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记得在小时候,清明节前几天,都会拿碗泡点豆子,等到清明前后把种子播下,有豆角、茄子、黄瓜等到,基本上春夏时期都不用出去买菜。

从清明节开始,气温回升,雨水日渐充沛,万物复苏,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疫情,已经在家呆了1-2个月,清明作为第一个假期,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出去踏青赏花,但切勿去人多的地方,避免聚集。

古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还有头戴柳枝的习俗。在当下,无论是踏青、还是祭祀,都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员聚集。如果折柳还需要勤洗手。

与清明有关的诗歌

很多诗人对清明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不仅有哀思,还有忧愁,也有高兴

1、孤独且忧愁的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悠然自得欣赏夜景的白居易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园林小聚高兴的贾岛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唐代诗人描绘清明节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描绘了清明节的诗情画意;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刻画了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场面;诗人张继的《阊门即事》则描绘了清明时节百姓生活因战乱的凄凉情景。

【最后总结】

清明期间无论何时扫墓,在扫墓时,要先扫,在祭,打扫干净墓碑附近;在进行祭祀活动,拜祭要分先后次序,父母先,孩子后。不得拍照,不得穿鲜艳衣服切忌大红大紫,不得在墓前嬉闹,不得对别人的墓指手画脚。体较弱或是孕妇都不宜前往人比较多的地方,在祭祀前先了解当地对于祭祀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祀、踏青,这也是对祖先的敬畏,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文明祭祀,健康你我。

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这个应当是上午,为什么说是上午,因为没听说谁清明下午去坟。可见,第一,这是个经久的习俗。

第二,下午去上坟,这一天节过得,只过一晚上么?

第三,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般交节也是在早晨。

过节,过节。要过去这个节,早上就过去了,干嘛下午才去上坟。

过去也有许多写清明的诗,文章等。虽没明言规矩,但大致可以猜想,古人也是上午去上坟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若是下午,怕顾不得喝酒了。应当先赶回家去,或寻旅店了。

但是,非得下午去上坟,料也无人管。这不是硬性规定。

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人文传统节日,是天地人合一的最好节点。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归大地,阳气上升,正是万物奋发之时,也是人们一年内开始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机。在此美好的春光里,敬祖拜宗,慎终追远,告慰先灵,舒发志气,为自己一年的大干快上,起好步,打好基,都有积极作用。有的说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功臣介子推。当成功扶助晋文公重耳登上君位后,介子推不贪功,背上自己的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出介子推出仕受禄,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和其母宁愿活活被烧死,也没出山。晋文公非常懊悔,就将绵山封为介山,介子推烧死之日为寒食节。规定晋国人民在这一日全国停炊,食冷食,以纪念介子推,遂盛行后世,因这一日正是清明节气,故又称清明节。不过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万年前的先民们在清明节前后,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祭扫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可见清明节历史文化渊源的久远。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与之衍生的还有插柳、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等的习俗。清明时节杨柳吐翠,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前植树,我们很好理解,现在国家已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放风筝、荡秋千也是春天娱乐的好游戏,放风筝最初也是有将秽邪之气放走之意。清明节正是万物争春之时,春和景明,景象清新,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很多迁客骚人的墨宝。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了,最近我看了一首唐人来鹄写的清明诗,名字是《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也颇得玩味。现录如下,以与众师友共赏:“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至于清明节上坟什么时间最好,一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在清明节上坟自然是早点儿为好吧。想着过早过晚上坟都不大好,上坟过早野地有露水,我想还是上午十点到十二点为宜吧。

清明节上坟应该是上午,还是全天都可以?

应该是上午,最好是上午九点钟至十一点钟之间。

清明节上坟扫墓烧纸最看重时间和忌讳,所以,清明节上坟扫墓烧纸要寻求最佳时间,这样才会平安吉祥。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民间称之为“前三后四”。

民间也有“清明烧在前,十月一烧在后”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清明节上坟烧纸,最好选在清明节的前几天,而十月初一上坟烧纸,最好选择十月初一的当天,或者十月初一的后几天。

如果要选择清明节当天上坟烧纸,最好是选择上午九点钟至十一点钟为宜。这是因为,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阴气较重。而人生活在阳间,到阴气太重的地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特别是那些体弱多病、老幼者,身体阳气本来不足,再来到阴气比较重的墓地,会受到阴灵野鬼的纠缠。而一天当中,九点钟以后太阳升起,阳气逐渐强盛起来,而阴气则是一天当中最衰的时间段,这样对扫墓的人们最有利。过了中午十一点钟之后,阳气逐渐衰退,阴气逐渐强盛起来,故下午或夜里不利于人们上坟烧纸或扫墓。

在我们豫东地区,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每年的十月一日,地里的庄稼都已收割完毕,人们进入到了农闲时间,人们不再需要到野外的田地里耕种劳作了。阴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上坟烧纸,一是给过世的亲人们烧纸(送钱)便于祖先购买御寒的衣物、食物,也是要告诉过世的亲人们可以出来活动了,亡灵出了坟墓到阳间活动,野地里没有多少人劳作了,不会打扰到人们。意思是说十月初一上坟烧纸是为了“放鬼”。

而清明节上坟烧纸,是“收鬼”。清明节以后,人们要到地里播种和收割庄稼,在野地里劳作的时间逐渐多了起来。这个季节以后,鬼要是再外出游逛,人们在野外劳作时如果遇到鬼,会吓到人们,尤其是会吓到年幼的孩子们或女人们。如果这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劳动。因此,过了清明节人们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送钱,祈求他们往后就不要再出来游逛了。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清明节阴曹地府收鬼,家人们如果赶在清明节以后才到墓地烧纸,鬼已经被阴曹地府收走了,烧纸也是白烧,过世的祖先已经不在坟墓里了。而阴历十月初一日,阴曹地府给鬼放假,只有到了十月初一日当天,或者以后几天,鬼才能够从阴曹地府中回到坟墓中来,如果是十月初一日前几天去坟地烧纸,鬼那时还没有从阴曹地府中回来,烧纸岂不是白烧了。

在豫东农村地区,人们在清明节看到坟头上培上了新土、插上了嫩绿的柳枝、坟前有烧纸后的灰烬,就说明这个坟头的后人还在,人们就会称赞该坟头的后人没有忘记祖先,属于孝子贤孙之辈。如果看到哪个坟头没有人去修缮添土、烧纸焚香,则认为坟头的主人已经断子绝孙了,没有后人了,属于“绝后”的坟头。因此,为了证明坟头还有后人,后人们不管是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或者是外出打工,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回去为逝去的先人上坟,以免被外人误以为坟头没有了后人,遭人诅咒,对家人不利。

清明节如果是身在外地,回不了老家上坟,一般是晚上烧纸比较合适,但是也不能太晚,在晚上九点钟以前烧纸最好。

清明节当天傍晚,城市中的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都会有很多贩卖纸钱、元宝、香烛等祭祀用品的小商小贩,街边巷尾,到处都是青烟飘荡,空气中充满了烧纸的味道。

据说,路口烧纸钱可以通到冥界。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节日。清明节上坟时间选择应该根据当地民间的风俗习惯来确定,大家都选择在什么时间,你也跟着在什么时间一定不会有错。

清明节上坟重点在于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宗族之间的认同感,是我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是我们抒发尊敬祖先、继志述事的节日,这才是我们继承清明节的根本所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