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3月下旬的时候,气温突变,感觉不像在春天,又回到了冬天,甚至有人感慨到,比冬天的时候还冷。这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相遇,发生恶劣的寒冷天气,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3月24号开始,冷空气就已经形成,从北方有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往南方移动,它的威力还是比较大的。25号到28号的时候,我国的中东部地区普遍降温达到了8~10度,其中华北、东北等地的气温降幅达到了12~14度,局部地区降幅超过了16度。这股冷空气南下,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的最低气温已降到了0度以下,各个地区下起了冰雹、春雪的恶劣天气,让人们着实体验了一把倒春寒的厉害。

发生了倒春寒后,对作物的影响比较大,在南方地区,春季到来以后,气温上升得比较快,有的地方气温甚至达到了28度,作物在这样的环境上,生长速度会变快。但突然出现冷空气,气温下降的幅度过大,刚生长出来的作物耐寒能力比较差,这些作物就会发生冻伤,影响产量。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不得不推迟水稻播种的时间。在北方地区,发生倒春寒时,会导致小麦、油菜停止生长,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烂根,作物吸收不到营养,叶片会出现枯黄的现象。

总之,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要关注天气变化,在倒春寒发生之前,做好应对的措施,可以将生长的作物盖上薄膜进行保暖,把地里的沟渠清理干净,避免积水产生,预防冻害的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从进入3月下旬开始,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降水,伴随而来的是自北向南的气温骤降,其中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倒春寒”天气。那么,今年出现这种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倒春寒”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如何防范这种天气带来的危害?记者采访了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牛若芸和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宋迎波。

  据专家介绍,“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后期出现阶段性气温偏低的天气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定义只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定义。因为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气候不同,种植作物不同,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要素数值不同,比如湖南有自己地区“倒春寒”的定义,云南也有云南地区“倒春寒”的定义,具体指标是多少,要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农业上常用的南方地区“倒春寒”气象指标,是指日平均气温降到12℃以下,并持续3~5天。拿这次天气事件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要素数值达到了这个指标,就可以确定相应地区出现了“倒春寒”。

  那么,“倒春寒”对当前的农业生产会有哪些影响呢?

  专家介绍,在气温不断回升的背景下突然出现“倒春寒”,而且降温的幅度比较大,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对早稻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这次降温过程中,长江中下游早稻正处于播种育秧阶段,如果防范措施采取得不好,突然出现的“倒春寒”就会造成早稻烂种烂秧。除了早稻之外,播种期的棉花也易受影响,可能会出现烂种死苗的现象。作为去年的秋播作物,油菜开花授粉也会受到影响,将导致后期产量有所降低。

  如果要排个序的话,受“倒春寒”影响最大的是早稻,再者是播种期的棉花,再就是油菜。

  在这次“倒春寒”天气过程中,华南地区平均气温没有降到12℃以下,且华南早稻大部分已经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期,降温对早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在北方,虽然许多地区降温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2℃,但因为当地作物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作物,因此衡量是否是“倒春寒”的指标又不一样,就不能用简单应用12℃这个指标,但可以把其当作参考指标。对西北、华北、黄淮地区来说,日最低气温低于2℃,也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果树、蔬菜等遭受霜冻害。这样来看,这次降温对北方地区农作物的影响比较小。

  专家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防御“倒春寒”。早稻育秧可加盖棚膜。目前,早稻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大田中播种,另一种是先在小田块中育秧,再把秧苗移栽到大田中。“倒春寒”到来时,如果早稻还在育秧期,需要加固早稻育秧棚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覆盖双膜保温护苗;同时,在降温前适当喷施磷肥,增强稻苗抗逆性,防止冷空气造成水稻烂种烂秧。

  直播早稻要因地制宜采取防御措施,尚未浸种的要推迟播种,避免低温阴雨造成烂种烂苗;已经浸种催芽尚未下田的稻种要摊薄晾芽,在天气好转的“冷尾暖头”及时抢晴播种;已经播种的稻田应加强排水,防止长期淹水造成烂根烂芽;已出苗的稻田在低温阴雨来临期间要适当灌水护苗。

  预计从4月开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减弱,中东部地区气温将明显回升,从而“倒春寒”天气会得以改观。但这次天气过程给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上了一堂实践课。目前,从全国范围内而言,春季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准确认识“倒春寒”天气的特点以及危害,做好应对春季降温天气发生的准备,以力争把不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关注我,多多交流!

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星期一到星期五气温很高,给人一种夏季到来的感觉。然而,从星期六开始,温度骤降,人要穿上羽绒服御寒。这种天气的变化,在农业上被称为"倒春寒",可以说是一种农业气候灾害。那么,这次倒春寒对地里的庄稼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倒春寒给农作物带来冻害,影响生长

3月以来,农民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开始了复工复产,迎来了春耕时节,种植玉米,下种甘蔗,水稻育苗,等等。此外,前些日子雨水相对充足,气温升高,又创造了非常适合幼苗破土生长的环境。目前,地里的玉米已经有10CM高了,桑树也长出了嫩叶,新栽的甘蔗幼苗也破土而出了。

此时,倒春寒袭来,对于地里的庄稼幼苗不可避免要产生负面的影响。玉米、水稻、桑树和甘蔗等农作物幼苗,需要适宜的温度才会继续生长,正常发育。比如甘蔗幼苗萌发温度要在13℃以上,低于13℃则萌芽的速度反而受到抑制,温度越低萌芽速度越慢,低于-2℃则出现冻害。而倒春寒最大的特征就是气温骤降,低于13℃,甘蔗生长受到抑制。温度越低,对甘蔗生长发育的影响就越大,最坏程度可导致幼苗受冻而死。其他的庄稼玉米、水稻、桑树、蔬菜等也是遭受同样的低温威胁,结果主要是两种,要么生长受到抑制,要么受冻而死。

那么,面对倒春寒农民应该如何保护庄稼,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呢?

学会判断倒春寒大概到来的时间

要应对倒春寒,就得知道它大概什么时候到来,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如何判断倒春寒到来的时间呢?

㈠熟悉农谚,从中判断。在农业种植上,农民总结了大量的农谚,不少涉及节气与农业的关系。比如"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大雪不冻倒春寒",等等。弄清楚了这些农谚,然而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也可以多少判断倒春寒是否到来以及到来的大概时间。

㈡天气预报,提前预警。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对于天气的变化已经不再凭借农谚来判断了,气象部门已经可以比较准确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倒春寒何时到来,完全可以通过关注天气预报来获取信息。

对倒春寒到来的时间,有了大概判断之后,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应对倒春寒。

应对倒春寒伤害庄稼幼苗的方法

面对倒春寒,当下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是熏烟法。首先,准备熏烟的材料,比如秸秆、杂草或者落叶等能产生大量烟雾的易燃材料。其次,在倒春寒到来之时,将熏烟的材料分成6堆或者根据田地的规模分成更多的堆数,安放在田地的各处,再点燃生烟即可。

当然了,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蔬菜,则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提高大棚内部夜间的温度,有效应对低温对蔬菜的伤害。再比如果实,可以通过树干涂白或者给树体喷施盐水来达到抗冻的作用。还有甘蔗,在播种的时候采取地膜全覆盖技术,遇到倒春寒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低温对甘蔗造成的负面影响了。

总结:倒春寒已经到来,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要么幼苗生长受到抑制,要么是冻害而死。对此,我们首先懂得如何去判断倒春寒到来的时间,然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常用的方法就是熏烟法。当然,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降低冻害造成的损失。

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津昔以为,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影响不太大,对盛花期的果树有一些影响。恰恰提醒了春耕生产要注意倒春寒天气影响,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是一件好事。

一、首次倒春寒

倒春寒是我国常见天气现象,几乎年年发生。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

今年初春气候多变,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几天我们湖北气温猛降至10℃以下,我老家乡下甚至下起了雨雪。

经历了一整个冬天的寒冷阴霾,人们好不容易盼来花红柳绿,暖意融融,结果还没热两天,不知趣的冷空气就来了个“回马枪”,将刚“高调”没多久的气温灰熘熘地打回“原形”。

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倒春寒,极易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二、影响比较小

今年闰四月,南方农作物生产刚刚开始,问了下乡下农村种植大户,尽管下雪,影响非常有限。

春耕刚刚开始,常种植的土豆还刚刚开始出苗,一般冬天种植,盖土较厚,冬天已经度过了,基本不怕这次倒春寒。

老家种植大户,魔芋刚刚种下地,也基本上准备了倒春寒天气,深挖了沟,多覆盖了碎土,影响极小。

小麦刚刚施过拔节肥,除去了部分杂草,做好了田间管理,也影响不大。

油菜花了可能有一定影响,早熟产品已挂果几乎没有影响,正在花期的影响有,花蕾是否受损严重。

大棚种植影响不大,温度缓慢降低,有足够应对时间处理。

影响较大的还是人们生活,老人小孩易患病。

三、提醒重管理

(一)增强意识,做好防范准备

绝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而无所作为,提早防患是必需的,宁可防而未患。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于可能造成农业生产灾害的强寒流,气象局都能够提前2-3天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于可能造成农业生产灾害的强寒流,气象局都能够提前2-3天发布预报、预防,加强土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营养水平,增强对低温抵抗力。

(二)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抗冻措施

注意收听收看低温寒流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及早及时采取防控霜冻的应对措施。当然,不同的山区、丘陵,地形、地势、地貌十分复杂,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温差现象。

最好能够在当地建立气象观测站(点),实时监测当地气象形势的变化,以准确预测当地灾害性霜冻发生的时间、强度,提供实时预警信息,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防范霜冻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对果树生长的危害,保证果农的经济效益。

津昔总结:在我国,每年倒春寒都会袭击开花较早农作物,特别是地势低洼的,几乎在每年的三、四月份,都遭受倒春寒的危害,容易发生冻芽、冻花现象,直接影响到开花授粉和坐果,影响极大,广大农务工作者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这几天太冷了,冷到人都受不了的地步,只好把之前收起来的棉袄棉裤再次取出来穿上御寒,连人都受不了的气温,我以为更何况庄稼啊,农作物应该更受不了。

但事实证明,今年这波倒春寒对于我们这里的农作物好像受到伤害的只有杏树, 其它作物没有太大损害。

今年春天气温一直不是很正常,总是暖着暖着,突然来一次降温,农作物几乎习惯了这样的冷热无常,因此小麦虽然已经返青,但没有像往年一样变得娇嫩,生长节奏也没那么快,三月三的突然降温,温度从前几天的零上十几度,回落到零下两三度。

这几天温度又有所回升,我特意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发现小麦并没有什么变化,多亏之前长的不够欢实,多次的气温反复无常,让小麦适应了今年的气温,小麦没事就好,毕竟它是我们北方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

除了小麦,我们这里的庄稼没啥,玉米和花生还没播种,那些农作物必须在气温稳定以后才能播种,所以倒春寒一般影响最大的是果树,记得前几年一场倒春寒几乎让苹果绝产,今年什么果树受到影响了呢?

我前面说过:目前只有杏树开花了,而且还是在温暖朝阳的地方,杏树才会含苞欲放,就是这些花蕾,在这场倒春寒中被冷空气给或多或少破坏了一些,有花掰残破的迹象,有可能会出现后期坐果少。

门口邻居家栽种的大樱桃,它的花开时节比杏花晚一些,所以它的花蕾一点也没问题,估计这几天可以开放了,上面的花蕾密密麻麻,看来今年又会有很多花开、结很多樱桃,我们到时候可以大快朵颐了。

倒春寒没以往那么厉害,以前一场凶猛的倒春寒能够把麦苗冻枯萎,树冻死,这回好像没问题了,还好还好,今年倒春寒并没有给农作物带来太大影响。

这次倒春寒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这次倒春寒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发生在3月30日的凌晨。我们商丘市气象局也是连续发布了霜冻蓝色预警,这次猛然的降温因为我们豫东地区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和大蒜,所以作为一个种植户我也只能通过和2018年的那次倒春寒做对比一下来说明其影响。

现在正是小麦处于拔节期,但是却不是处于最为重要的孕穗期,所以对于小麦的影响可能会比较低。

有可能主要体现在小麦苗受到冻害的影响会出现黄叶干尖的现象。所以对于我们没有在前几天喷施防冻剂的农民朋友们,可以选择在明天中午的时候及时喷施一遍胺鲜酯+生根剂+磷酸二氢钾比较好,如果说没有给小麦浇返青水的话,也可以选择浇水施肥比较好。毕竟在小麦正处于生长旺盛的拔节期,突然遭遇倒春寒会把小麦的叶子给冻伤的。

大蒜现在也正处于鳞芽和鳞茎的发育期,猛然间的降温会影响大蒜鳞芽的分化即蒜苔的生长。特别是在2018年的时候因为倒春寒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们这里的大蒜有很多都不出苔的现象。

大蒜由于浇返青水的时间一般都是扎入3月25号以后,所以对于浇了返青水和喷施了大蒜第一遍套餐农药的地块,对于这次突然到来的倒春寒的影响比较小。如果说没有浇水施肥的大蒜田可以选择在3月30号的中午的时候及时浇水和冲施肥料,这样就能够把倒春寒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选择喷施一遍芸苔素内酯或者胺鲜酯+磷酸二氢钾或者其它氨基酸叶面肥来喷施,缓解大蒜受到冻害的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