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我们这边没有这个习俗。在我们这边春节是最大的节日,其次就是端午节了。
女儿出嫁之后第1个端午节,娘家要去女儿家送节。送节的时候,娘家要送粽子、鸡、猪肉再加上其他一点东西。等有了孩子之后,女儿家就每年都要给娘家送年,送节。
孩子还小的时候,一般是由女婿送年、送节。送年是过年之前的几天,女婿带着孩子来给外公、外婆送年,包几百块钱红包给外公、外婆,然后外公、外婆再回一半的红包给小孩。送节,也是端午节前由女婿带着孩子来给外公、外婆送节,最主要的是送来10个粽子,还有一些猪肉和其他的礼品。外公外婆把东西都收下,回5个自己家里面做的粽子给他,再加上红包和红蛋。等孩子长到10来岁的时候,就由孩子送年、送节了。由孩子去送年、送节回的红包,是给小孩子自己收的,父母不能拿去。所以我们这边的小孩子都特别爱去外婆、外公家里面送年、送节,因为可以收到大红包,父母不会说红包拿来我帮你“保管”。
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闺女端午不吃娘家粽子,这是极少数贫穷山村端午节习俗,我们这里在端午节当天,也有很多很多习俗,但跟这个没什么挂钩,我们的习俗是从天不亮时就得起床各种忙活。
端午早晨四点来钟天蒙蒙亮,每年的端午节,我会和老公各自分工,老公早早起来去山里拔艾草,要那种带着露水的艾草,村里老人说这样的艾草采摘回来插在门窗上,有辟邪作用,保佑一家人平安快乐,不管避不避邪,只要寓意好的事情农民就愿意去做。
端午头天晚上,我会提前配好五种颜色的彩线放在炕头上,早晨老公去摘艾叶的时候,我也跟着起床,起床后打开灯,坐在孩子跟前,用轻柔的动作给孩子把小胳膊小腿的腕处系上五彩绳,这叫五术线,只等孩子早晨睁开眼睛时发现漂亮的五术线开心的样子。
端午这天早晨吃艾叶煮鸡蛋还有粽子,中午包包子,并且包了包子要给娘家和婆婆家送些去,或者到婆婆家里一起过节日,端午这一天,到了娘家,可以吃娘家的包子和鸡蛋,但一定不要碰娘家的粽子。
这里面有个说辞,这习俗不是我们当地的,是我嫂子老家的习俗。那年给妈妈送包子,碰见母亲和哥哥嫂子都在吃粽子,看着那粽子黏糊糊的好像很好吃的样子,于是拿了一个想尝一尝,刚剥开粽子皮,还没等我下口咬粽子,到院子里拿凳子的嫂子看见了,她一把从我手里把粽子夺下来,嘴里念叨着:这可吃不得啊。
我父母还有哥哥和我都被嫂子的突然举动给弄的一愣一愣,这是干嘛呢?不是说儿子的江山,闺女的饭店嘛,咋还不给小姑子吃东西了呢?嫂子一贯大大咧咧,今天怎么会突然变得吝啬了呢?
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嫂子挺不好意思的,她拉着我的手说:妹子,你知道嫂子不是那样的吝啬人,这粽子以后包给你吃都行,今天不能给你吃,因为我们老家老人们忌讳这个,说出嫁闺女端午不吃娘家粽子。
粽子土话和终一样,是结束,是完结的意思,嫂子老家那里有说辞:端午的粽子如果出嫁闺女吃了,会让娘家人完结,一个人都不剩下。听着甚是恐怖,于是那天的粽子和以后端午那天娘家的粽子,我再也没敢吃过,过日子谁不盼着好,无论这些规矩有没有道理,我们都应该避讳不好的东西。
端午这天不吃娘家粽子是地方习俗,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我们家不是因为嫂子是别的县市,俺们这里哪有人知道这个啊,不看见题主这道题,我几乎全部忘记了。
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很高兴回答题主的提问
端午不吃娘家粽,这就是说已经嫁岀去的女儿在端午节之前要提前买好吃的东西,包括粽子啊,凉粉,甜酒等回娘家尽孝心,但是却不要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当然这是旧社会遗留给人们的一种说法,现在这种说法基本沒有了。有些地方还有比这更惊人的说法:端午吃了娘家粽,全家死的都不剩。听后真让人冒出一身冷汗,从这句俗语不难看出,旧时代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很严重的。嫁岀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如果有违当地习俗,就会给亲人招来噩运。
其实我的家乡早就沒有了这个习俗,但对过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端午节来临之季,家家户户大部分要煮甜醅丶拌凉粉丶摘粽叶丶插艾草丶绑红绳丶包粽子等等。在端午节的一天大人都不让孩子去水边玩,说是有水怪会把孩子带走的。当然这种说法带有封建思想的意识,毫无可信之处。但细细想来,每到端午节时雷雨就会逐渐多起来,远离水边玩耍,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对孩子也是一种警示!
古人“端午不吃娘家粽“的说法,我想不仅仅是不让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不要吃娘家的粽,可能还包涵着对女儿爱和愿望的成份。希望嫁出去的女儿不要依恋娘家,要在新的家庭里孝敬公婆,尊重夫君,抓养儿女。这样才能使亲生父母放心,安心!
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还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了,题主说的端午不吃娘家粽,我百度后看到还有一句是一个亲人都不剩,听起来都有点怕,不过我们老家没有这个习俗,恰恰相反,头一年结婚的,在端午的前一两天,娘家会要包好粽子,买上这个季节的水果,就是杏,准备好送给女儿的凉席,这会都演变到到送空调,所有这些东西都要送到女儿的婆家去,然后婆家要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来招待送东西的人,现在还要送给随去的小孩红包,去送东西的人都是新媳妇娘家的兄弟姊妹.
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头一年娘家送,以后就是女儿在每年的端午节买了好吃的东西给父母送去,当然粽子肯定是主角,女儿生了孩子,头一年外婆要给小外孙做一双绣有五毒的布鞋,祈求平安幸福。我不会做,买了一双送给小外孙的。
有一些老话也不能完全相信,就把它当一个故事而已,端午节又是个小长假,带上孩子,包上粽子,买点父母喜欢吃的东西,回家看看,一家人坐下来吃个团饭。
这就是我们那里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大家好,我是冒蓝火的小农民,又到了给大家说说农村习俗的时间了,这次和大家聊聊“端午不吃娘家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到底现在可不可信?
农村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需要的东西了,摘粽叶,插艾草,绑红绳等等,特别是粽子,端午节必备的食物之一,一起阖家团圆包粽子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幸福。
另外,端午节在我们那也叫做“归宁”,就是回娘家,每年这个时候,我小姑就会回到我家看望我奶奶。同时也传出了一句老话,“端午不吃娘家粽”,不然“一个也不剩”!听起来确实感觉有些可怕。
在以前,这句话也是经常被说到的,目的是让出嫁的女儿不要在留恋娘家,要真心实意的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在以往那个家庭观念很重的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话语,也挺正常的!
而相比较于现在,这样的话语也只是听听罢了,不必太当真。出嫁的女儿一年也就回来几次,对这样的习俗也是不太认可的,但有些地区还会端午前一天回家过端午,以免影响。
总的来说,端午佳节还是一家团聚比较好,我家小姑年年端午回家不也一样快快乐乐的嘛!所以,我们对以前的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一味传承。最后,预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分析的不好,还望见谅!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分享哦!想要了解更多农村资讯,那就请多多关注我吧!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端午节快到了,农村习俗“端午不吃娘家粽”是啥意思呢?
还有4天就到端午节了,每年端午节农村都有很多习俗,家里的老人也是早早就起床,可以算得上繁忙的一天。
在端午节前几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东西,我们那叫“送节”。一般要有粽子、咸鸭蛋,如果有小孩子,还要送小肚兜、五色线(我们那叫白勺子)和小衣服。这个是每个出嫁女儿都会收到的一份来自娘家的礼物。
在端午节当天,一般早上四五点父母就会起来,父亲会早早去田间割上艾草和菖蒲,老人说四五点的艾叶是最嫩的时候,带着露水束在一起,插在门上、床上,祈求平安,预防蛇虫。同时,母亲在家会煮好粽子、咸鸭蛋和鸡蛋,一般都是一锅煮,早上起来之后都要吃上几个。
小孩子会在端午节当天戴上五色线,两个脚和两个手都会系上,有时候嗓子上也会系上,并且按老人的话,要等到农历6月6才能取下,扔到屋顶上让小燕子叼去做窝。中午12-14点也是被长辈禁止出门的,因为农村认为端午节是一年当中日头最毒的,什么时候出去都可以,就是端午节不行,所以小时候吃完午饭都要被按到床上睡觉。
至于说“端午不吃娘家粽”,我们这边真的没有这个说法,因为端午节娘家是一定要给出嫁女儿送粽子的。就像我母亲,以前很少包粽子,但是姐姐出嫁之后,每天都会包上一些。因为需要给姐姐“送节”,而“送节”不可或缺的就是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家里也会煮上粽子,而这个粽子就可以是娘家的粽子。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农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相关的习俗也很多,但是,十里十乡风,百里百乡俗,指尖三农所在村,不仅没有“端午不吃娘家粽的说法,相反娘家还要提前送粽子给出嫁的女儿。你们那边有这样的说法吗?端午节还有那些其他的习俗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