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因为很简单:这是“盟友内部矛盾”!

马岛战争爆发在冷战时期。世界分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和若隐若现的中法第三条路线。整个冷战90%以上的战争是两大集团的较量。

非常讽刺的是:马岛战争不是。

英国不用说了,和美国表兄弟,一条裤子的哥们。但是阿根廷也是美国的忠实粉丝,南美洲除了巴西,全都是美国的小弟。而阿根廷又是法国德国武器主要购买国家。所以当阿根廷经济失败,债台高累的时候。总统想用一场战争来解决不是没有一丝丝底气的。他认为,自己是美国的小弟,又是法国德国武器主要购买国。所以美法德几个大国应该支持自己或者善意的中立。

但是阿根廷错了。美国和北约都开始确实积极斡旋英阿两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在斡旋失败以后。他们几乎同时执行了恶性的中立。

美国虽然没有派出武装力量。但是把自己的南美军事基地借给了英国,并且迅速出口了最新版本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而这批空对空导弹事后证明,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德国做的也很绝。德国停止了对阿根廷潜艇的维护。事后证明阿根廷潜艇曾经三次以上锁定了英国舰队,但是鱼雷发射以后,因为没有校准,无法命中。

法国更绝。不仅对阿根廷停止了出口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而且把飞鱼反舰导弹导弹的数据交给了英国。让英国有了一定的防御。

实际上:不论是法国飞鱼足够量供应,德国潜艇能够正常作战,或者美国停止提供响尾蛇导弹。都可以让这场战争变成英国不能承受之重。英国也有可能为此输掉战争。

但是最关键时刻,他们虽然没有以北约的名义出面(实际上也不能,北约指挥权是对付苏联的全球武装)。但是其恶意中立实属釜底抽薪。帮助英国打败了阿根廷。

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马尔维纳斯(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面积1.2万平方公里,周边渔产丰富,大陆架富含油气,它距阿根廷本土400公里,离英伦三岛1.3万公里,16、17世纪先后被英国、荷兰、法国等探险家“发现”并登陆,法、英都曾设立居民点,西班牙从18世纪后期控制该岛。阿根廷独立后宣布对其拥有主权,1833年英国赶走阿根廷人后在岛上驻军,阿根廷从未放弃对其主权诉求。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政府发兵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75天后,英国特混舰队夺回“福克兰群岛”,使英国在整个80年代重拾国威与尊严。阿根廷人则从爱国与欢庆的巅峰坠入痛苦与愤怒的深渊,军政府由此下台。

北约成立于1949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针对苏联东方阵营的军事政治组织,东西方以欧洲为核心竞争区域,东北亚、中东等为次要地区,北约不助英国,原因如下:

1、远在南大西洋的马岛根本上就是英阿两家的事儿,它属于孤立的领土纷争,不危及除英国以外的任何成员,且在北约防御区域以外。

2、不少北约成员国(像西班牙)认为该问题属殖民遗留,某种意义同情阿根廷,因此英国在北约难寻帮手。

3、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态度。马岛之争让他尴尬,拉美是它的“后院”,早就不允许欧洲大国再来动粗,同时阿根廷也是美国“伙伴”。但毕竟英美“血浓于水”,他还是暗中向着撒切尔夫人,而动用北约万万不可,里根绝不会放行。

以上三点,决定了英国只能“单干”解决自家问题。

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英国打的仗。北约出兵的都是什么时候,都是美国出兵打仗的时候,因为这些国家惹不起美国,美国是北约的主导,所以想不想去都得去。英国在北约可没那么大影响力,在北约国家眼里,这就是英国自己家的事,和它们的利益不搭边,北约为什么要以集体的名义出兵。

要知道从欧洲到马岛可是跑了一万三千公里,跨越半个地球,这一仗下来,不要说损失,消耗也很大,一直远征军几个月地在海上飘着作战,吃喝拉撒和武器弹药,加上军舰的油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还是在阿根廷的家门口打,这要是损失了,那代价就更大了。更主要的是长期孤悬海外作战,对士兵的心理也是很大的折磨,英国可是下了血本才打赢这场仗的,所以战争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从始至终北约国家只是给了一些支持,比如法国单方面终止了和阿根廷的军售合同,再比如说美国,给英国提供了阿松森岛作为中转站,从这中转物资和兵力,整个航程就缩短了一半,物资供给就更方便了。但是真刀真枪还是英国人自己去干,损失还得是英国人自己去承受。马岛附近可是有很可观的资源的,即便别的国家出兵帮英国拿下来,英国人也不会分它一点。

北约的国家多半都很小,对于大的战争损失承受不起,而一个国家的任何行为都是出于国家利益,感情再好,也得考虑本国现状和本国民众 ,所以对于它们来说,没必要为了这种盟友关系打一仗耗损国力。

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这就是帝国主义人面兽性的体现,利益立场市场,国家关系决力的结果,,但必仅欧美法德是盟国北约成员,,,,英国谢菲尔的舰一击沉,,英国惊崩了,,照会法国在不能提供导弹和技术交流,,在英国的强势打击下阿根庭惨败,,二国不在一个量极,英国劳师远征,绕了半个地球,,如果它们能作战能力再强点,花样再多点,信系通讯在发达点,,英国也不会那么猖獗了,,,

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原因很简单,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并不在北大西洋条约军事同盟条款范围内,所以福克兰/马岛战争并未触发北约军事同盟条款,北约自然不会出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基于《北大西洋公约》这一军事同盟条约组成,其军事同盟条款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四条 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认为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第五条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第六条 第五条所述对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包括对于欧洲或北美任何一缔约国之领土、法国之阿尔及利亚、欧洲任何缔约国之占领军队、北大西洋区域回归线以北任何缔约国所辖岛屿、以及该区域内任何缔约国之船舶或飞机之武装攻击在内。

由条约文本可以看出,北约军事同盟集体防卫权条款触发条件,被第六条进行了地理限制,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英国所辖岛屿,而缔约国所辖岛屿受到武装攻击的触发条件,被限制在北大西洋区域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大西洋海域)以北任何缔约国所辖岛屿,所以位于南半球福克兰/马尔维纳斯自然被北大西洋条约摘出去了(我怀疑这个范围限制就是针对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美国显然不会希望自己铁杆小弟之间的武装冲突把自己卷进去),所以在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发生的武装冲突,自然不会触发北约的共同防卫条款。

北大西洋公约把南大西洋摘出去了

马岛之战,为什么有人说北约不出兵助英国呢?

美国为什么不出兵呢?对于美国来说,英国和阿根廷,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让他怎么出兵啊?虽然没有出兵,但是美国其实出手了,而且老冤家苏联也出手了,只是两个超级大国这次来了一次隐藏在背后的暗战。

马岛全名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十六世纪末被欧洲人发现,1764年法国率先在东岛建立定居点,随后英国在西岛建立定居点,1766年西班牙从法国手上买下东岛,并在四年后以武力从英国手上夺取西岛,自此西班牙享有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1816年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并继承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但是1832年英国重新登陆马尔维纳斯群岛后,历时一年夺取全岛的主权。自此,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进行了长达百年的争论。

1981年,英国开始从海外殖民地撤军,驻留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英军也在撤军计划之内,这让被国内危机搞得头痛不已的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看到了一举两得的机会,攻下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此来挽回民众对军政府的支持。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下令武力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请求美国总统里根进行调停,但是加尔铁里居然拒绝接听里根总统的电话,这让里根总统很生气。 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之所以能够上台,完全是靠美国在背后支持,现在这个小弟居然敢不听电话,美国只好展开了对阿根廷的军事制裁,禁止任何国家把武器装备出售给阿根廷。当加尔铁里总统听到英国出动两个航母编队和美国对自己的制裁后,他立刻目瞪口呆,这个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马尔维纳斯群岛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岛,英国都准备从岛上撤军了,为了这样的岛屿,英国居然不远万里派遣海军过来,而且自己的好朋友美国总统里根还禁止其他国家销售武器给阿根廷。

加尔铁里收手了吗?武力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后,加尔铁里的威信在全国达到了最高点,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不能收手,于是他向苏联寻求帮助。阿根廷与苏签订了核协定,苏联向阿根廷提供浓缩铀,回报是苏联可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周围与阿根廷联合开采刚被发现的石油矿。不过,苏联实际上只为阿根廷提供了情报,并没有任何武器援助。说来也巧,在整个马岛战争的过程中,美国也在向英国提供情报,苏美双方在情报领域上来了一场大对决。 经过七十四天的战争后,阿根廷宣布投降,马岛战争以阿根廷战败结束,但是直到今日,阿根廷仍然在争取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马尔维纳斯群岛虽然隶属阿根廷,但它却是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为了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英国不会放弃这块殖民地。阿根廷和英国都是美国的小弟,美国出兵打谁都不好,他能做的就是以关闭阿根廷的武器购买渠道来调停战争,不曾想苏联也偷偷参与进来,真的是冷战时期,哪里都有美国和苏联这对冤家的身影。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